窦性心动过缓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心率失常的西医常规治疗
TUhjnbcbe - 2023/4/12 19:25:00

(一)治疗原则

(1)治疗诱因和病因

消除和避免一些诱因,如焦虑、紧张、失眠、刺激性食物或饮料,可避免或减少心律失常发作。治疗与心律失常相关的心源性或非心源性疾病,有利于心律失常的转复和减少心律失常的复发。

(2)控制心率和恢复节律是心律失常发作期的重要治疗原则

对于一些心动过速或心脏期前收缩,终止心动过速或消除期前收缩以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不仅可有效地消除患者的症状,而且可避免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或恶化为更严重的心律失常。严重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恢复正常心律或消除停搏可改善重要器官供血。对于一些导致心脏功能性停搏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迅速有效地终止心动过速或颤动是心脏复苏的关键。对于一些难以终止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可以通过控制心室率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和改善心功能。

(3)预防复发

一些阵发性心动过速由于病因不能有效治愈或心脏存在病理性基质,如室壁瘤、房室旁道等,心律失常可反复发作,适当的药物治疗可减少发作,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除外)长期服用可增加病死率,应慎用。非药物治疗可根治阵发性心动过速(如导管射频消融)或预防心脏性猝死(如植入ICD)。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 

该类药物主要用于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扑动或颤动的治疗。按照改良的VaughanWilliams分类,该类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1)Ⅰ类:根据对动作电位时程和Q-T间期的不同影响分为3个亚类。①Ia类,明显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Q-T间期,代表药物有奎尼丁和普鲁卡因胺,对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一定的疗效。

②Ib类,缩短动作电位时程,不延长Q-T间期,代表药物有利多卡因、美西律和苯妥英钠,对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疗效,尤其是对急性心肌缺血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

③Ic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不明显延长Q-T间期,代表药物有普罗帕酮、氟卡尼、莫雷西嗪,对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良好的疗效;但长期使用有致心律失常的可能,不提高生存率。

(2)Ⅱ类: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为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等为非选择性β1、β2受体阻滞剂。该类药物主要针对室上性心律失常,新近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长期使用可提高生存率。(3)Ⅲ类:Ik阻滞剂。明显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Q-T间期。代表药物有胺碘酮、决萘达隆、索他洛尔、多非利特、伊布利特等,对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一定疗效。胺碘酮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4)Ⅳ类:ICa阻滞剂。对窦房结功能和房室传导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代表药物有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主要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对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5)其他药物:腺苷经快速静脉注射可快速有效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洋地黄类药物对房室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适用于伴有心功能不全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由于ACEI和ARB等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逆转心室重塑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故适用于心衰伴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

2.抗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 

该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强或兴奋窦房结、房室交界区和心室的次级节律点的自律性,改善房室传导功能,以提高心室率而达到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目的。

(1)M型乙酰胆碱受体阻滞剂:代表药物有阿托品、山莨菪碱等,适用于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以及部分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

(2)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代表药物有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碱等。对严重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有提高心室率的作用,该类药物也是心脏骤停复苏的重要药物。(3)其他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烟酰胺、氨茶碱、硝苯地平、甲状腺素等。这些药物主要通过非特异性兴奋窦房结和改善房室传导功能,而达到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目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率失常的西医常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