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经方中扶阳思想在心脏康复中应用
TUhjnbcbe - 2022/12/4 20:21:00

冠心病方剂扶阳治疗源于《伤寒杂病论》仲景治方,法度甚严,用药精当,药性偏温,剂量偏重。“扶阳”派根源于伤寒派,用药具有明显的经方风格,用方大都是经方,药味少,药量重,每方用药多在三五味、七八味之间,加减不过二三味,精纯不杂,不乱堆砌药物,法度甚严,达到郑钦安所称“理精艺熟,头头是道,随拈二三味,皆是妙法奇方”的纯熟地步。

《伤寒杂病论》仲景始终遵循《内经》阳主阴从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重阳思想。《伤寒杂病论》中明显谈到阳气损伤的条文基本上是二分之一,在有记载的个方子中,运用辛温热药的处方共有85个,从这里可以看出张仲景十分重视固护人体的阳气。《伤寒杂病论》六经条文,多用温通回阳的附子、桂枝、干姜等药。论伤寒,实则是论伤阳,其立法,法在救阳,全书贯穿重阳思想,全书方,使用附子者34方,桂枝者43方,干姜者24方,温阳通阳之方药基本上占全书之大半,特别是附子用量大。

唐代《千金药方》亦有记载用附子达“四两”者(合今约g,按五版《方剂学》所载古今度量衡换算法)。据统计,《伤寒杂病论》方中,药味在七味(含七味)以下者占86%,其中桂枝汤各药的用量应该是桂枝45g、芍药45g、炙甘草30g、生姜45g、大枣12枚(约35g),该处方的总量应为g左右。而“扶阳”派的临床遣方用药基本宗此精神。

经方中的扶阳思想应用于心脏康复

任何一个医学流派的创立和发展,都必须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

扶阳派学术思想最主要的是:推重阳气,而《伤寒杂病论》善用扶阳方法治病,擅用大剂干姜附子等辛热药物,这些观点十分突出甚或超越前人,对后人也颇具影响。

通俗讲: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阳气就是人身的太阳,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亡。从养生治病的经历来看: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易经》干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有生命,它就开始跳,直到生命终了,它一停,生命就没有了。这里的君就是心脏。人体的阳气来源于心脏。因此经方中的扶阳思想适用于于心脏康复治疗。心脏康复的中医治疗里面汤药、针灸、推拿、热奄包、气功,还有运动康复等,所有的方法都是在扶助人体的阳气。通过温煦保持阳气的温暖的特性,产生温通、温化的作用,温通经络气血,温化精血津液。因此注重扶阳对于心脏的养护至关重要。

现代研究证实,《伤寒杂病论》中许多方剂能作用于心脏,改善心脏功能。

比如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四逆汤具有强心、抗心肌缺血、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保护心肌、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律失常、降低血压、抗休克、调节免疫等作用。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真武汤具有强心效果而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对脾肾阳虚、水泛凌心型疗效显着。对慢性心衰影响包括: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搏量指数、心脏指数和6min步行距离。真武汤治疗阳虚水泛型心衰,心悸、气喘、不得卧、咯吐泡沫样痰、畏寒肢冷,烦躁汗出、头晕、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心室重塑,降低心肌细胞凋亡。

五苓散主要改善心功能,改善心力衰竭,显着降低ET,BNP表达;对大鼠具有利尿、降压作用,且不造成电解质紊乱。研究发现苓桂术甘汤明显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明显提高生存质量。现代药理学发现麻黄附子细辛汤其能够改善窦房结功能,提高心率,增加心脏传导功能,改善血液粘稠度,降低血脂等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及病窦综合征、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

桂枝甘草汤现代药理研究: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桂枝甘草汤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功能等作用。《伤寒贯珠集》载:心为阳脏,是宜补助心阳为主。桂枝、甘草,辛甘相合,乃生阳化气之良剂也。”此属仲景壮补心君阳气之最常用配伍方法,而桂枝量倍于炙甘草,乃补中寓通,因峻汗暴虚,病程短暂,甚非缠绵顽疾、君阳式微者,遂重投桂枝,伍以炙甘草,使阳气乃生,而气无所碍,旨在速复心阳。徐贵成认为,桂枝甘草汤证适于冠心病轻症患者,因为此时仅温通心阳即可,心阳得通,阴邪尽除,胸痹自愈。

现代研究表明,瓜蒌薤白半夏汤可能通过上调Bcl-2、下调Bax蛋白表达而有效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瓜蒌薤白半夏汤能够改善心肌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CFs增殖、DNA及胶原合成有关。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方中扶阳思想在心脏康复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