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音频信仰不是迷信
TUhjnbcbe - 2022/4/15 16:01:00
缺铜会得白癜风吗 http://pf.39.net/bdfyy/bdfhl/190329/7007739.html

取三主要因

我们闻思修,尤其是修这样殊胜的菩提心,必须争取具备三种因缘:

第一,内缘是得到暇满人身,并且具足信仰、智慧、精进等白法。

信仰不是迷信,是要从道理上明白,远离四颠倒行,即不以贪欲而颠倒行,不以嗔恚而颠倒行,不以愚昧而颠倒行,也不以怖畏而颠倒行。

智慧有广、深、明细和快的智慧。这里主要是指善能观察善能决择的智慧,即以无颠倒的智慧观察决择自己的行为、言谈举止和起心动念。

精进和用功不同。当你用功时不算是精进,当你精进时用不着用功。不怕辛苦地去学、去修,是用功,是努力,属安忍范畴。精进是原来用功学的东西现在变成一种爱好,不用特意去用功。比如,可以说用功看书,但不能说用功看电视,因为看电视是享受。同样,如果把我们所学所修的内容变为和看电视一样,成为一种享受时,就不再是用功,而是精进了。怎样才能变为享受?通过念其功德而对菩提心产生极强烈的爱好,直至喜欢得不得了时,就是在享受。这样,无论打坐修行多长时间,也不会感到辛苦和难受,只会觉得其乐无穷。

第二,外缘为值遇恒常示现为人相的、具有未曾中断的良好法脉传承的善知识,并且被他欢喜摄受。

外缘为值遇恒常示现为人相的善知识,并且被他欢喜摄受。人与人之间没有被“狗”所切断的殊胜传承。法脉传承是从释迦牟尼佛一代一代传到你的师父为止,中间没有中断过,而且这个传承法脉当中都是学问广博、具有戒定慧三学、得到很高证悟的高僧大德一代一代主持,中间没有过修行不好的。要有这样的善知识作为自己的依止师,这是使所修法在相续中生起觉受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顺缘衣食等既不丰裕又不匮乏。

在修法过程中,吃穿住等必要条件,既不过分充足,也不缺乏。太充足易起贪心,阻碍修学佛法;条件太差也不行,为了挣钱养家糊口而影响修法。

像仲敦巴大师亲近阿底峡尊者那样,是最为恰当不过了。我们没有生起功德就是由于这些因缘不完备所致,所以我们应积集资粮并发愿,希望能早早远离一切违缘,随心所欲地具足这一切顺缘,祈祷三宝加持,愿自己的功德如上弦之月,渐丰渐满。

乌吉达玛巴大师在这里还说了内、外、衣食住等所需的顺缘若具足了,心中生起欢喜,并且祈祷天下众生都能具足如此的因缘。若自己不具备这三个因缘,就想,象我一样不具备这三个修法条件的众生非常多,那么,他们不具备三种因缘的所有业障及果报,愿由我代受,愿他们远离一切不具备三大因缘的恶缘,并愿他们早日具备如此三大因缘。

先治重烦恼

谓总应励力对治所有的烦恼,其中更应细微地审察自心,哪种烦恼更粗重、更明显,便应努力地修习它的对治法。比如一个人脾气非常不好,应先修嗔恨的过患和安忍的功德来对治嗔恨心。如果贪心非常重,就先对治贪心。如果自高自大,自以为了不起,就念傲慢的过患来对治傲慢心等等。然后再看余下的哪种更粗劣,再对治那一个。

当取义大者

严格持戒比起广大的布施,它的力量更为强大。所以应以戒为基础,牢固地熏染一切时处不离菩提心的习气,意义则更为深远。义大者,即严格持戒。所谓戒律,说白了是规范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语言,规范自己的起心动念的一种法则或伦理道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非常明确的底线。凡是给自己、给他人带来伤害的言谈举止、起心动念,坚决制止。

如果想做个真正的好人,首先就不要杀生,因为生命最为宝贵。比如,如果有人为了玩乐,把我们杀掉了,我们会觉得不公平;但我们常常为了一顿美餐,把活的海鲜、鸡、鸭等杀掉。做个换位思考,如果有比我们更强大的生命,把我们当作盘中餐,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其次,不要偷盗、抢夺。不要通过卑鄙的手段、不劳而获地积累财产。如同我们遭遇他人欺诈、抢夺时,心里不舒服、觉得不公平一样,他人也会有同样的心情。今天你用这种手段劫夺他人之物,明天你所爱之物一定会以同样的方式被他人劫夺。同样,邪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会令你走向黑暗,走向众叛亲离,所以要远离这样的言行,奉行十善法。

戒律是什么?戒律不是捆绑自己的绳索,而是庄严自己的金刚钻石,美丽而端正,是能够带来现前和究竟一切安乐最为美妙的装饰,是最为美妙的衣服、最为美妙的金刚钻石。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令自心时时处处不离菩提心的习气,生起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愿,这才是最大的意义。

修三不退失

第一,不退失对自己上师的敬信心,因为如果没有敬信心则关闭了引发功德之大门。因为上师是改变你心灵、净化人心的工程师,他会根据你的习气及内心变化规律,设计出一套最适合你的方法。如果你不相信他,不敬重他,就不会重视他说的每一句。要是落了一字半句,可能你这一个环节就不圆满了。不圆满,就像一架飞机的某个环节有问题,当你飞起来时,不知道会不会掉下来,那就危险大了。乌吉达玛巴大师说:我们修大乘佛法的功德,都是对善知识强大的敬仰心和信心导致的。若没有了对善知识的信仰和亲近之心,就不会生起任何功德,也不会成就。

第二,不退失对一切学处的谨慎,若不然,戒律不会清净,会因放逸而引发一切罪堕。小乘的别解脱戒、大乘的菩萨戒和密乘的三昧耶等戒律,即自己所立誓的一切学处,哪怕很微细,也要守护如命,梦中亦不违犯。

第三,不退失对修心的兴趣。如果对菩提心没有强烈的兴趣,会丧失见到菩提心功德后生起信心和积极性,也就没有了由信心引发出来的欲乐心,内心没有半点希求心,就变成了口头禅。

大乘佛法的根本是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当中最精要的内容是修菩提心。修这样重要的法,要生起强大的欢喜心和兴趣,这是闻思修过程中菩提心能够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

具三不舍离

谓当珍重修习:身不离顶礼围绕上师三宝等的善行,口不离归依本尊的念诵等,心不离菩提心及其支分学处。

乌吉达玛巴大师说:最好身体不离开善行,口不离开归依、念咒、念佛号,心不离开菩提心,能做到这样的人很少。阿底峡尊者说:心善,行为和言谈自然变善;心不善,即便看上去行为端正,也没有什么用。有的人天天念佛号、念经,可是他的脾气越来越大,慈悲心越来越少,连自己的孩子和家庭都不管,非常自私,斤斤计较,嫉妒心比谁都强。这说明身、口没离开法,可是心已经离开了。所以心不要离开法,身和口自然不会离开法;心离开了法,即便身和口不离法,也变成世间八法。要记住,永远不要离开菩提心,而且要付诸于行动当中。这个付出的行动可能很平凡、很朴素、很细小。比如,走在路上看到垃圾,把它拣起来,放到垃圾桶里。拣到别人丢的东西,把它交还给失主。不要希望别人看到你做了好事,也不要指望谁来感激你,那才是真正的修行者。和任何人在一起,都愿意自己吃亏,让他人占便宜,他人高兴了,你的损失也不大。

倒应修对治

是说在某个时间,我们有这样的颠倒心态生起时,认为:就是因为修心,才导致他人厌恨我;我执等烦恼反而更为猛烈;衣食等受用条件也日渐匮乏;病魔的损害反有愈演愈烈之势。从而,导致我们不愿再修习,有可能退心的时候,我们应当这样殷切至诚地思惟:这个修法是没有欺诳的,一定是邪魔等加持我,想让我退失修心的信心。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说有许多人对这样的胜法,生起了颠倒邪见,多么值得哀悯!愿他们的一切颠倒心态由我来代替,愿他们的内心与大乘法如水乳般地揉和一味。

有的人在修行时会产生这样一种心态:修菩提心之前,好像一切都挺顺,修了菩提心之后,好像口舌是非很多,不顺的事也多。没修菩提心之前,脾气没那么坏,烦恼不那么强烈,修了菩提心之后,烦恼越来越多,脾气也不好。以前吃、穿、用好像挺具足,可是现在吃、穿越来越缺乏。以前好像没有那么多的疾病,现在常常病魔缠身。因此,不愿意继续修菩提心,对菩提心生起不信任、不欢喜的颠倒心。

这种情况个别人是会有的。第一,口舌是非多,是因为修心之前你与他们同流合污,修心之后你卓尔不群,故易召诽谤。第二,烦恼心明显,脾气坏,贪心重。这是因为以前你与烦恼为一体,故不明显,现在明显了,是因为修心进步了,随时能观察到烦恼的生起,你就要念其过患开始对治它、断除它。第三,衣食受用日渐匮乏,病魔损害日渐加重,这是在消业障,正好把它转为道用。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要想修菩提心是绝对不会带来任何灾难和痛苦的,一定是妖魔*怪等加持我,想让我退失修心的信心。我怎么能屈服于这些妖魔*怪!我要更加精进地修行,用菩提心来感化他们。并想,许多人像我一样,对殊胜的法生起了颠倒邪见,多么可惜!诸佛菩萨加持于我,把一切众生的颠倒心志收摄到我身上来,由我来代受吧!愿一切众生远离颠倒邪见,愿他们能够坚持菩提心的修行吧!

今当修主要

无始以来,我们一直栖居在如废墟老家般的恶趣等无暇处,这次侥幸地由内外诸缘,获得贤善的暇满之际,成办后世的义利,比起成办今生的幸福更为重要。而在讲法、修持二者里面修持则是主要的,其中更以同时修持菩提心及其支分教授为首要之举措,所以我们应当这样去修习。

无数世来,我们一直栖居在如废墟般的地狱、饿*、畜生三恶趣的老家当中,遭受猛烈的痛苦,没有闲暇修法。这次由于内外诸多因缘,我们侥幸得到了八暇十圆满的人身,那么此时,成办后世的利益比成办今生的幸福更重要。因为今生是有限的,来世是漫长的。我们怎么可能为了明天的快乐,而舍弃下半辈子的快乐?怎么可能为了今年的快乐,而出卖明年、后年的快乐?怎么可以为了今生的快乐,而放弃生生世世的快乐?

而得到永久快乐最重要的方法:一是讲法、一是修法。二者当中修法更为主要。尤其是修持菩提心及其支分教授最为重要,要将其当成生命一样,不离开它、修行它。

未来常披甲

谓发起坚固的披甲誓愿:从后世乃至未证菩提之间,愿一切时处,不离菩提心。

披甲的目的是防止刀剑的损伤,我们发起强烈坚固地披甲立誓愿:从今以后直至证得菩提果位为止,愿一切时处,不离菩提心。

《宝云经》说,不离菩提心的因中,有无论做何善事,回向不离菩提心;时时刻刻串习菩提心。就是无论我们做任何一个善的时候,将善根回向于早日生起菩提心;其次,任做何善,反复地修习菩提心,串习菩提心,不要忘失菩提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音频信仰不是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