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辛温入肺,发汗比麻黄缓和,是治外感风寒表证的常用药物,无论表虚表实还是阳虚外感都可以使用。
治风寒表实证,桂枝配麻黄,如《伤寒论》麻黄汤。治风寒表虚证,桂枝配白芍,经典方剂是《伤寒论》桂枝汤。治阳虚外感证,桂枝发散风寒,又温助阳气,对素体阳虚而感冒风寒之证,标本兼顾,非常适合,如《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治气虚感冒风寒者,配黄芪、人参等,如《伤寒论》桂枝人参汤等。温经通脉用于寒凝血瘀证和寒痹症,常与活血化瘀和祛风湿的药配伍,增强活血化瘀与祛风湿的效果。
1.风湿痹证桂枝温经散寒,配祛风湿药,可增强祛风寒止痹痛的作用。又因长于“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所以更适合上肢痹痛。治风邪重,配羌活、独活、麻黄等,如《名医妙方精华千首》生地汤。
治寒邪重,配乌头、附子、细辛等,如《千金要方》乌头汤。
治湿邪重,配苍术、薏苡仁等,如《医醇賸义》桂苓神术散。
治疗历节和风寒湿痹,配防风、附子、白术、麻黄等,如《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
2.寒凝血瘀证桂枝善入血分,是温通血脉的要药,配活血药,可增强通脉活血之力,是治妇女经脉受寒导致的月经失调、痛经、癥瘕、产后腹痛等病的常用药。治妇女冲任虚寒,瘀血内阻所致月经量少,经期腹痛,痛经及崩漏等,配桃仁、芍药等,如《金匮要略》温经汤。
治妇人血瘀之腹中癥块,配川芎、牡丹皮、当归等,如《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现代运用此方治疗妇女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产后尿潴留、恶露不尽、更年期崩漏、经期综合征及其他各种内外科病证之有寒凝血瘀者,都很有效。
现代还用于治疗雷诺病、糖尿病神经病变、颈椎病、肩周炎、冻疮。也可治寒疝疼痛,如《金匮要略》乌头桂枝汤等。
温阳化气桂枝甘温,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温肾阳,常用于治疗心阳不振,肾阳不足,脾阳不运所致的多种病证。
1.心阳不足之证胸痹多因心阳不振,气血不运,心脉瘀阻,桂枝可助心阳以通脉,所以是治胸痹的常用药。仲景凡治疗心动悸疾患多配伍桂枝和炙甘草。现代常配伍温阳、益气、补血、养阴、活血药,治疗心脏病引起的心律失常、心动过缓以及贫血、神经官能症等所致的心悸、怔忡。如配茯苓、白术等,治阳虚水泛之心悸、怔忡;配龙骨、牡蛎等,治阳虚虚阳上浮的心悸。2.肾阳不足之证桂枝下可温肾阳,助膀胱气化,常用于肾与膀胱虚寒,气化不行的水肿,小便不利和梦遗失精、奔豚腹痛。治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配茯苓、泽泻等,如《伤寒论》五苓散。
治下元虚冷,冲气上逆而发为奔豚者,如《金匮要略》桂枝加桂汤。
3.脾阳不运之证配伍健脾除湿药,可温阳化水,除痰饮,常用于脾阳不运,水湿内停之痰饮、眩晕。桂枝也可温中散寒,用于寒邪犯脾胃,导致的脘腹疼痛、呕吐、泄泻。比如治虚寒腹痛,配伍芍药、饴糖、生姜等,如《金匮要略》小建中汤。其他应用1.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桂附芍药汤(附子、白芍、淫羊藿15g,桂枝、仙茅、肉苁蓉、补骨脂、当归10g,全蝎9g)治疗本病60例。4周为1个疗程。结果显效4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7%[河南中医]。2.治疗慢性荨麻疹黄芪45g,桂枝20~30g,白芍、当归尾20g,荆芥15g,细辛5g,乳香、生姜10g,大枣10枚,甘草15g,治疗本病66例。14天,治愈57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云南中医药杂志]。现代研究一、化学成分
研究表明:桂枝中含有以桂皮醛为主的挥发性成分,其他还有鞣质类、有机酸类、糖类、甾体类、香豆素类等成分。
二、药理作用
桂枝具有抗病毒、抗菌、降糖、解热、抗炎、抗过敏、抗凝血、抗肿瘤、镇静、抗焦虑、降压、扩血管、促进发汗、神经保护等药理活性。
补充说明一、关于古今桂枝解表作用的差异
宋以前所用“牡桂”、“菌桂”及“桂”,用的都是肉桂树较粗的枝皮,其枝条直径在5cm以上,相当于目前的官桂(桂通)。当时也称桂枝为肉桂或桂心。比如麻黄汤等所用桂枝,在《伤寒论》写“桂枝”,而《备急千金方》为“桂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作“肉桂”,但药材完全一样。现代使用的桂枝是幼嫩枝条,最早记载于北宋七年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谓:“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但当时并不称桂枝,叫柳桂。大约在明清之际才将柳桂改称桂枝。明清以来,桂枝的药用部位,一直存在着枝条和嫩皮两种观点。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将桂枝的药用部位统一为嫩枝条,并写入教材。古之桂枝与今之官桂(桂通)基本相同,但目前一般认为桂枝解表,而官桂专于温里而不治表证,但官桂也是解表的。两者化学组成基本相同,虽然官桂含挥发油及桂皮醛较高,但在煎剂中含量无差异,解热、镇痛等与解表相关的药效作用,也无差异。二、关于桂枝的性能现代认为桂枝药性为温,但古代有说性热或微温的。主要原因有二:①药之四性,是定性的,不是定量的,缺乏客观度量标准,热与温、温与微温等细微差异无法分别。②所用药材不一样,张元素时代用的是肉桂(枝皮)作桂枝,其性比柳桂更温,所以说热;张璐时代用的是柳桂作桂枝,其性不如原桂枝(枝皮)温,所以说微温。桂枝的味是辛甘,没有异议,古今统一。桂枝的归经分歧较大,至今仍无定论。避开经络的归属,就脏腑而言,能解表,可入肺;能温经助阳,可入肾、心、脾及其他脏腑;善入血分,能入心肝……因桂枝归经太广,所以各医家认识不一致。但桂枝温经助阳不如肉桂,又不是典型的化瘀药,所以,归经最主要是肺经。以上内容仅供教育学习之用,如需专业操作请咨询专业人士。
欢迎转发朋友圈,nsying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