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过快时,
人会感觉心慌、胸闷、出冷汗,
但心跳过慢时,多数人无知无觉,
可是你不知道
心跳过慢有时候
很危险!!!
到底该如何正确判定呢?
1月18日19:00
我们将为大家带来一场
主题为《无形之间,心跳如常》的直播讲座
保护心脏健康
赶紧跟着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
心动过缓(心跳太慢)可引起急性、慢性危害;呼吁重视每年体检的心电图检查,一旦确诊不能盲目寄望“吃吃药就好”;起搏疗法相当成熟、简单,尤其24小时总心搏仅五六万次或更低(正常人24小时心跳一般在8万次以上),千万不可拖延治疗。
突然心动过缓最危险时就是心脏性猝死长期心动过缓进展而成的心脏骤停,也是最危险的情况。其实现实里95%的人心跳都在60-次/分钟的正常范围内,一般而言,低于60次/分钟是心动过缓,高于次/分钟是心动过速。如一般人所知,常年高强度锻炼的运动员心跳确实会稍慢一点,比如每分钟50多次,当然也有人是生理性固有心律稍慢。“所以不用一看到自己心跳是50多次就吓得寝食难安。”
不过,突然发作的严重心动过缓,比如平常心跳正常或稍慢,突然只有40-50次/分钟、20-30次/分钟甚至更慢,或者出现3-5秒的心脏停搏,就可出现一过性黑曚;出现5秒以上心脏停搏,就会出现晕厥,甚至心跳骤停导致猝死。
病人如果长期心跳仅每分钟30-40次,可能自己没察觉到任何症状,但其实已经导致了周围脏器长期慢性缺血,并且心脏的自身供血也不足,慢慢就会出现心肌衰退,甚至心功能衰竭;其次,长期心动过缓,人体极易疲劳不堪,活动耐受性差,动不动就感觉“气上不来第三,心跳慢,血液循环慢,血流速度慢,尤其是老年人群体,他们血液中促凝物质不能迅速被带走,出现淤滞,因此形成血栓的风险比心跳健康者高。如何才能有效诊断心动过缓?首先每个人都要充分重视最简单、最基础的每年体检筛查,做一次心电图。不过,因为往往这是上楼、走动等活动后检查,可能抓不住真实状况。建议大家学会摸脉搏、数心跳,比如早上安静地自测一次,如果发现仅40来次/分钟,那赶紧就医,做一个24小时心电图持续监测。另外,可通过便携式监测设备如运动型腕表、可穿戴电极片,以及触发式小设备等进行自我监测。如果反复晕厥或突然倒地,常规心电图无法捕捉到一过性发作,还可以通过7天、半个月的心电图监测来诊断。临床上还有植入式监测方式,将像小U盘大小的装置植入皮下,可捕捉1年、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或其他恶性心律。心动过缓的治疗方法:
如果是长期持续性心动过缓,要考虑窦房结、房室结功能不好,需要安装相对永久的起搏器治疗了。医学科技正在飞速进展中最新应用于临床的无导线起搏器。和传统起搏器不同,无导线起搏器不需制作囊袋及植入起搏导线,感染风险很小,且体积非常小,体积仅0.8毫升,重量约2克,不影响美观,患者甚至感觉不到其存在;别看起搏器外观只有胶囊大小,但是它具有单腔起搏器所有的功能,且拥有强大的电池续航能力,即便是满负荷、全天候的工作,也能保证至少工作12年,同时还能兼容核磁共振检查,成为心脏健康的“隐形卫士”。如果患者年龄大了,皮下脂肪少甚至皮包骨,或者年轻人做起搏治疗却不想有体表疤痕,他们的起搏依赖程度也不高,即心室起搏依赖在40%以下的,就可考虑采用无导线的起搏器。此外,有的患者多年使用常规起搏器后电极老化了,无更多位置植入电极,也可考虑无导线的。无导线起搏器无切口,只需要经股静脉穿刺,平均耗时仅半小时,从治疗室出来就能上厕所、走动,美观之外感染风险也低。“医生,我能不能只吃药,不装起搏器?”事实上,没有药物可以长期治疗心跳过慢,某些药物也只应用于紧急情况以挽救生命,剂量要求极其严格,且可能出现副作用,所以不能长期服用。起搏器治疗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心跳过慢的有效疗法。
如果发现你的家人尤其老人在生活中不时地出现头晕、一过性眼黑、乏力、心悸、胸闷、气短,尤其是找不到病因的短暂性晕厥甚至跌倒时,千万不要固执地认为这只是脑部问题,因为有一种叫心动过缓的疾病也会导致这样的病症出现!为了让大家正确认识心动过缓以及起搏器治疗心动过缓相关常识,1月18日为大家带来一场主题为《无形之间,心跳如常》的直播讲座。本期直播特别邀请到医院心内科俞建华教授为大家科普,起搏器的治疗让心动过缓的患者无形之间心跳如常。此条为推广信息,所有图文及要约责任归于推广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