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进临床
第三十六期
患者基本情况
王某,男,51岁。
主诉: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7月余。
现病:患者7月前午睡后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左上肢可抬举及持物,下肢可行走,伴口周麻木、言语不清,否认视物旋转、双影,否认饮水呛咳,否认意识障碍,症状持续2小时后稍好转,医院,行颅脑CT未见出血,行颅脑MRI示多发脑梗,给予替罗非班静滴、阿司匹林口服抗血小板,余治疗不详。此后患者上述症状反复发作,约10天发作一次,持续2小时好转。于-11-25医院住院治疗,诊为: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右侧颈内动脉系统大动脉粥样硬化2.脑梗死3.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络活喜降压、瑞舒伐他汀降脂稳定斑块治疗。近日因劳累后左侧肢体无力反复发作,3天左右发作1次,持续四小时缓解。为求进一步诊疗,特入住我病区。入院症见: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上肢可抬举,下肢可行走,发作时伴有口周麻木,言语不清、自觉恶心,不发作时如常人;无呕吐,无头晕头痛,无胸闷心慌;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高血压病病史1年,规律口服氨氯地平,控制可;窦性心动过缓7月,消化道溃疡7月,脂肪肝7月,前列腺增生伴钙化7月。
舌诊:舌淡红,苔白腻。
脉诊:整体脉象要素:细、缓、怠、思动、进少退多;局部脉象要素:寸散、沉、弱。
诊断:
中医诊断:缺血性中风
气虚血瘀证
西医诊断: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脑梗死
3.窦性心动过缓
病例分析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仅与颈部、脑部动脉狭窄相关,与此同时,远端供血亦不可忽视。患者从事脑力工作,压力较大,事无巨细均需亲力亲为,加之该患平素认真、考虑事情仔细,久之胸中气机不利,气虚、气郁并存。《灵枢·邪客篇》云:“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张锡纯在《内经》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胸中大气,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撑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官骸动作,莫不赖乎此气”。张氏在诸家理论基础上完善大气的生理功能,一则为诸气之纲领,包举肺外,循咽喉,贮存于胸中,经任脉上达而充养头目官窍,司呼吸之枢机,鼓动肺脏之呼吸以通天地之气,气化脏腑中之浊气,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故凡语言、声音、呼吸之强弱,与大气之盛衰息息相关。二则为周身血脉之纲领,贯心脉而行气血。人身之血,随气运行,心血之循环大气主之。故而气血的运行,心神脑力活动,肢体寒温和活动,视听感觉能力,心搏强弱及节律等均与大气的盛衰有关。患者胸中气虚、气郁,不能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久而大气下陷,不能充养头目官窍,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气陷日久,可见胸部呼吸活动度低,甚则出现结构改变,膻中处凹陷、两侧肋骨外翻并存。膻中处凹陷,影响心脏供血,加重脑部供血不足。
脉象分析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剂篇升陷汤一节开篇即云: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其,或六脉不全,或三五不调。张锡纯通过寸口位置的脉形与力量的强弱描述了大气下陷状态下的脉象特点。沉迟微弱四种脉象,突出了脉象的静态特征,动态趋势不足。齐向华教授及其团队所创立的系统辨证脉学首创了“动”即脉搏波这一表征气血运行动态态势的脉象维度。该患整体脉象要素:细、缓、怠、思动、进少退多;局部脉象要素:寸散、沉、弱。缓指血管内血液流速慢,怠即脉搏波传到速度慢,进少退多即血液在指下感觉前进少后退多。三种脉象要素表征气机下沉、气血鼓动力弱。思动为表征患者思虑过度的谐振波。
治疗方案
因患者住院治疗,可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在整体方案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方案。
中医外治: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调整气机阴阳,实现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腹针在调节气机升降方面有其明显优势。从脉辨患者气结、气陷并存后。进少退多明显,以升提气机为原则。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大横、右侧上风湿点。
中药治疗:该患除气机下沉以外,考虑事情认真仔细,且反复多次TIA后担心害怕,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