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随俗
引言
雅尔塔的狼和狈
二战后期,天下将定未定之时,美苏两个霸王就开始在全球抢夺胜利果实,“分田分地真忙”。
欧洲好办,纳粹德国的覆亡已经天注定,一分为二了事。
其它都是一众迷你小国,各回各家,各找各“哥”。
亚洲则比较麻烦。
主要是中国,块头太大,美苏任何一方独“吞”,都会噎着。
另外,小日本还在太平洋、中国局部地区蹦跶,需要增兵对其最后一击。
中国国内还有两雄在互掐,如何调停,也需要大费周章。
抗战期间,盟国对中国的支持和援助主要来自美国,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还给咱们的蒋委员长戴上了一顶“四强首脑”之一的桂冠。
因此,战后中国的国民党政府跟美国关系的发展前景,是可以想见的。
同时,苏联又是中国的最大邻国,两国边境线长达数千公里,而中共与其拥有相同的意识形态。
美军当时的驻中国指挥官魏德迈,代表美国表达了担忧,“我们曾经下决心防止日本把中国变成一个傀儡国家,如果我们要实现对华政策,那就不能允许俄国这样做。”
这话说的,好像跟着美国混就不是傀儡似的。
但是,美苏双方都不想迎头碰撞,尤其不想因中国问题而导致冲突。
国、共、美、苏,四方演义的大戏,就此拉开了序幕。
年月,在雅尔塔会议上,美狼与苏狈达成了一笔秘密交易——苏联同意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军作战,条件是美国得说服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署一个条约,从而达到其两个目的:
把外M从中国分离出去;
独占中国东北地区的权益。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美苏达成协议后四个月,美国才正式通知国民党政府,让其跟苏联进行双边谈判。
一变为了一己私利,抛弃兄弟第二天,毛泽东便做出指示:“在此历史突变之时,应立即布置动员一切力量,向敌、伪进行广泛的进攻,迅速扩大解放区,壮大我军……”
同时宣布了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省主席和上海、南京市长的人选名单。
军事政治双管齐下,分明是去坐江山的架势!
11日,延安总部命令八路军华北、西北部队,向热河、察哈尔、辽宁、吉林等地进发。
此时的国军在哪里呢?
遥远的大后方,鞭长莫及。
蒋委员长面对突变的形势,急火攻心:眼睁睁看着共军闲庭信步一般,前去接管广大的原日伪占领区,妥妥的半壁河山啊。
到了中苏条约签字的当天,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
这等缓兵之计,岂能瞒过中共大佬们?周恩来一语道破,蒋介石“请毛往渝全系欺骗”。
8月15日,日本突然宣布无条件投降。得赶紧抢夺受降权啊。
0日,蒋再次来电催促,中共仍不为所动,继续抓紧进行部署——换谁也停不下来啊。
中共华中局打算干一票大的——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
毛泽东批复道:“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望坚决彻底执行此方针,并派我军有力部队入城援助。其他城市如有起义条件,照此办理。”
就在中共积极部署、准备夺取华东、华北、西北、东北大部分地方政权的关键时刻,8月0日左右,莫斯科给中共中央发来电报:
中国不能打内战,否则中华民族就有被毁灭的危险,毛泽东应赴重庆进行和谈。斯大林担心:无论中国内战结局如何,都会破坏对苏联利益攸关的中苏条约,以及苏美共同构建的雅尔塔体系,从而给苏联在远东的安全和利益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毛泽东本来对来自莫斯科的“国际援助”没有抱多大希望,但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斯大林居然会下一道“不许革命”的禁令。
这不啻向他头上泼了一盆冷水。
1日,中共中央致电华中局,取消上海起义计划。
以中共当时的力量,不可能同时抗拒美、苏、蒋的压力,因此不得不改弦更张。
毛泽东不得不委曲求全,决定亲赴重庆与夙敌蒋介石谈判。
这是一道必走的流程,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也是一个交代。即:无论如何,你俩总该聊聊吧。
8日,毛泽东向他的延安同志交代完后事,率领周恩来、王若飞等人,前去龙潭虎穴。
毛泽东飞往重庆
中共谈判代表团飞抵重庆,饶是“山”城,也给震撼了。毛泽东的诗友柳亚子吓坏了,称他是“弥天大勇”。
蒋介石本来是赌毛泽东不敢来的,所以有点慌乱。不过他在8月30日的日记中,强作镇定地写道:“毛泽东果应召来渝,此虽威德所致,而实上帝所赐也。”
“应召”二字把蒋介石高高在上的心态表露无遗。他从未以平等之心看待中共,在他心目中,国民党与共产党更像封建时代的君臣关系。
在这样的心态下,谈判注定不会顺利。
毛泽东心里明镜似的:斯大林设定的“联合政府”实属一厢情愿,最后解决问题还得看谁的拳头硬。
在一次会见中,蒋介石对他的黄埔军校时期的老同事周恩来撂下了爽快话:“盼告诉润之,要和,就照这条件和;不然,请他回延安带兵来打。”
蒋介石所说的“这个条件”,就是撤掉解放军和解放区,实现国民党一党专政。
次日见到蒋介石,毛泽东答复道:“现在打,我实打不过你,但我可以对日敌之办法对你,你占点线,我占面,以乡村包围城市。”
品品,是不是有点笑傲江湖的感觉?
8月30日,周恩来告诉在重庆的苏联大使彼得罗夫,“根据全部情况判断,蒋介石已经下定决心打算解决共产党的问题”,蒋介石的主张“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被消灭的结局”。
蒋介石只同意:让共产党和其他党派代表,加入到国民党领导的政府,做个一官半职。
其实就是招安……
以委座的个性,中共被招安的下场,不会比宋江更好。
毛泽东可是打小就看《水浒传》的,无论如何,共产党必须保留一块根据地。
毛泽东要求将包括首都北平在内的5个省转交给共产党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在那里建立自己的政府和供养自己的军队。
蒋介石当然不能容忍这种国中之国。
重庆谈判期间的毛泽东蒋介石
经过多轮讨价还价,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一份煞有介事的“和平”协定。
双方心底达成的真正共识却是:开打不可避免!
此时中共唯一担心的是:美国是否会公开干涉中国内政?
为此,毛泽东追问过苏联大使彼得罗夫:“如果美国帮助国民党军队消灭共产党军队,苏联将会采取何种步骤?”
彼得罗夫忽悠道:“苏联非常希望看到中国在政治上统一,两党的谈判应该继续下去,并通过相互的让步达成一致意见。”
跟没说一样。
其实,早在抗战期间,斯大林就曾经表示:“在中国只有国民党有力量,蒋介石有美国和英国的援助,毛泽东永远得不到大国的支持。”
没见过这么当大哥的:别人的大哥义气深重,我偏偏不帮小弟。不但不帮,我还没有牙齿地嚷嚷出来。
毛蒋“和谈”的流程走完,接下来就是心安理得地兵戎相见了。
当是时,抗战刚刚胜利,蒋委员长的声誉达到了巅峰,美国人力挺他,苏联人也护着他。
中共呢——
国民党、苏联、美国都希望毛泽东向蒋介石交出武装力量;
斯大林直接警告中共“不许革命”,并且只许国民党军进驻东北;
美国更是全力援助国民党,对中共“笑里藏刀”;
已经饱受八年抗战之苦,国内广大中间派也希望中共妥协退让;
中共内部右倾派系也感觉前途一片悲观,主张妥协退让,让毛泽东去国民党政府作高官。
几乎被整个世界抛弃了……
除了自强不息,别无它途。
二变
疑虑美蒋,默许中共行动唯物辩证法大师毛泽东,决定再次实践他的《矛盾论》——
事物总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不断变化和转换的……映射到现实中来,那就是——
美苏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他们之间的协定多半只是“歇”定;
苏蒋之间更是露水夫妻,太阳一出,便会化作云雾;
美蒋的关系是否稳固,也得看蒋的江山是否稳固……
按照中苏条约,斯大林已经向美蒋许诺:东北的行政权将交给国民政府,而苏军则在3个月内撤离中国。希望以此换取中国政府对苏友好的立场。
但是,对蒋介石及其支持者美国,斯大林的心态是,既不放心,也不信任——无论是从意识形态出发,还是着眼于地缘政治。
所以,苏联不可能把对东北的控制,完全寄托在“条约”上。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条约,就是用来撕毁的。
对中共呢,斯大林的心态也是:既不相信其军事实力,也不了解其最终目标——或者说,压根儿没兴趣了解。
既然对国共两党都充满了疑虑,那到底把东北的控制权交给谁,才能确保莫斯科的利益呢?
斯大林伤透了脑筋。
最初,斯大林想在国共之间,左右逢源。
不过,在中共“矛盾论”的推动下,加之国际局势的变化,迫使他不得不与中共走到一起。
孤立无援的中共,对中苏条约进行了充分解读,发现了其中的破绽:
确实,受条约限制,苏联“必不肯和我们作正式接洽或给我们以帮助”;
但是,条约中也明白规定,“所有中国籍人员,不论军民均归中国管辖”,苏联不干涉中国内政。
那么,“我党我军在东三省之各种活动,只要不直接影响苏联在外交条约上之义务”,苏联人就没有理由干涉,甚至“将会采取放任的态度,并寄予伟大之同情”。
当时的中国地图
当时,国民党在东三省、热、察等地没有政权基础,国军一时半会还无法到位。而苏联红军将在三个月内全部撤出。
这对中共而言,是一个黄金时间差。
于是,中共中央要求——
晋察冀和山东准备派到东三省的干部和部队,应迅速出发,部队可用东北军及义勇军等名义,只要(苏联)红军不坚决反对,我们即可非正式地进入东三省。不要声张,不要在报上发表消息。进入东三省后,开始亦不必坐火车进占大城市,可走小路,控制广大乡村和红军未曾驻扎之中小城市,建立我之地方政权及地方部队。热河、察哈尔两省不在中苏条约范围内,我必须完全控制,必须迅速派干部和部队到一切重要地区去工作,建立政权与地方武装。对苏军只通报情况,既不要正式接洽,也不要请求帮助。总之,不要让人家为难。
中共军队突然大量出现在东北,一时搞得苏军不知所措。
9月14日,苏联代表飞到延安,与中共领导人进行协商。
苏联代表在会谈中明确表示:
苏军撤离中国前,国共军队均不得进入东北,请朱德命令已进入沈阳、长春、大连等地的中共部队退出苏军占领地区;
苏军不久即行撤退,苏联不干涉中国内政,中国内部的问题由中国自行解决。
而私下应允:
已经进入东北的中共军队,如果不用八路军名义,不公开与苏军接洽,苏军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望中共派负责人前往东北,以便随时联系,协调行动。一切跟中共的预判一样。
苏联表面上国共军队都不得进入东北,但允许中共军队卡住进入东北的咽喉要道,一旦苏军撤退,中共便可抢先占领东北。
这样,苏联既没有破坏中苏条约,又能保证内蒙、东北地区在自己掌控之中。
机不可失,莫斯科的表态促使中共更加坚定了进军东北的决心。
在控制东北的问题上,斯大林最大的担忧在于:美国势力渗透到苏联的势力范围。
蒋介石的担心则是:国军不能及时到达东北,共军乘苏军撤退之机夺取优势。
故早在9月11日,就让行政院长宋子文向美国政府请求借船运兵,走海路。
美国的态度也很积极,代理国务卿艾奇逊第二天便将此事报告总统。
9月4-7日,就有消息转开,美军将在天津、大连、烟台、威海、秦皇岛登陆,国军将由空运和海运至平津。
美蒋这一通操作,让斯大林心急如焚。
一代枭雄斯大林(左)
他向蒋经国坦言:“苏联政府不愿让美军进入满洲。这是苏联的地盘。”
斯大林认定中国国民党是美国人的傀儡,那么,要遏制第三国势力进入东北,该怎么办呢?
看来还得依靠中国共产党。
国家利益,而非“主义”,让苏联人重拾中共这张牌。
尽管在重庆,苏联大使对周恩来寻求帮助的提问闪烁其词,但在东北的苏联军人却对共产党相当不错——毕竟军人的阶级感情相对单纯,没有政客那么多花花肠子。
为了增强中共方面的信心,苏军准备把缴获的所有保存在沈阳、本溪、四平街、吉林、长春、安东、哈尔滨和齐齐哈尔日本关东军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如数转交给中共。
10月上中旬,苏联一再拒绝国军在大连登陆的请求,即使蒋介石亲自出面也无济于事。对设立在长春负责接收工作的东北行营也是百般刁难,设置重重障碍。
与此同时,苏联却与中共紧密配合,加快对东北的控制步伐。
10月6日,中共得知国军在大连登陆已被拒绝后,估计可能转向营口、锦州和安东,于是请求苏军“一律拒绝,至少拖延一个月至一个半月”。
10天后,蒋军到营口、锦州两处海岸企图登陆,果然遭拒。
10月5日,苏联接到中方正式通知,政府军将使用美国舰队在营口和葫芦岛登陆。
于是,苏军再次催促中共军队迅速接防中心城市和工业,逐步接收政权,并建议中共把领导中心移至沈阳,还声称“现在应该以主人自居,放开些干”,如蒋军在11月15日前进攻,苏军可协同中共军队给以打击。
接到东北局的报告后,毛泽东即刻指示:“我党决心动员全力,控制东北,保卫华北、华中,六个月内粉碎其进攻,然后同蒋开谈判,迫他承认华北、东北的自治地位。”
接下来中共军队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东北大地上跨州连郡,大快朵颐。
8日,东北局拟定了东北九省的行政班子,准备“以最快速度接收全部政权”。
国民党这边当然急了,经反复交涉,苏方只得应允国军“10月30日在葫芦岛、营口登陆,11月1日进至锦州、海城线,11月0日进至沈阳,苏军则于11月5日撤完。”
不过,苏方也公开声明,苏军数量不多,无法保证国军登陆部队的安全,并且“不会干涉中国内政”,所以不打算限制共产党部队。
同时,苏方则通知中共,同意中共在营口、葫芦岛作战,苏方不加任何限制,还同意中共前往沈阳和长春接收工厂、武器装备,并更换除市长外的长春各级政府官员。
毛泽东甚感欣慰,在政治局扩大会议发表讲话:“派十九万军队去东北,这是有共产党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调动。”
就在毛泽东准备放手与蒋介石在东北一搏的紧要关头,苏联的立场又发生改变。
三变害怕“失约”,突然翻脸不认人11月10日,正在休养的斯大林发出一封密令:
尽可能快地从延安和毛泽东部队活动区域,撤离我们所有的联络官员和其他人员。原因是:
中国的国内战争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我担心我们的敌人将来会指责我们,留在这些地区的人是中国国内战争的组织者,虽然我们的人并没有控制任何东西。
这一指令立即得到贯彻执行。第二天苏方突然通知陈云:已允许在苏军撤退前五天内,让国民党空运部队到各大城市,不准中共在此期间与国民党军队发生冲突。
苏方一再声明,这是“莫斯科的决定”,东北苏军任何人员无权变动。
如果五天中出现冲突,苏方“只能缴我们的械”。
真是翻脸快过翻书。
苏方还一再强调:莫斯科的利益应该是全世界共产主义者最高的利益。
4日,苏方若无其事地照会国民党政府:现在可以毫无阻碍地向沈阳和长春空运部队了,苏军可延期一两个月撤离,以利中方接收。
并且还来了个“此地无银三百两”:苏军对东北中共军队“未曾予以任何帮助”。
蒋介石肯定是又好气又好笑,难免骂了“娘希匹”。
苏军驻长春指挥官还向东北行营副参谋长董彦平保证:“决心消除所有的暴民活动,严格保护各政府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住宅,并禁止一切对中国(国民党)政府不利的宣传。”
苏联的态度为何突然改变呢?
早在10月19日,蒋介石就有意向苏联大使建议:采纳美国的提议,召开第二次五国外长会议解决中国问题。
11月8日,蒋介石又在内部讨论时提出:将东北行营撤至山海关,同时声明不放弃东北,以使苏联违约之真相大白于天下。
一个星期后,国民政府正式向苏联发出照会:由于接收工作无法进行,决定于17日起将东北行营“迁移至山海关”。
随后,蒋介石迅速向华盛顿告状,说苏联人未能执行年中苏条约,希望与美国积极协调行动,防止局势继续恶化。
并把相关情况照会给各国使领馆。
莫斯科面临着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并且伊朗那边也出事了。
二战结束后,苏军没有按美苏的战时协议撤出伊朗北部地区,反而向伊苏边境调集大量的坦克,同时在与伊朗接壤的阿塞拜疆地区推行革命。
德黑兰政府因此感到绝望和恐惧的,开始求助于美国和联合国——这一幕跟中国的形势何其相似?
伊朗危机引起了美国和英国的极度不满,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出了要苏军马上撤军的最后通牒,后来更是撂下狠话:“我们是会向你们投原子弹的!”
苏联当时还没有原子弹,只能乖乖地在两个月内撤军了。
从实力的地位出发,说话就是管用。
总之,苏联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当然也包括中国问题——都需要继续与美国保持一致,并争取美国支持自己的主张,
所以,当11月下旬美国倡议召开三国外长会议解决这些国际问题时,苏联不仅积极响应,而且立即开始与美国进行紧密接触和协商。
1月16-6日,在莫斯科召开的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做出了美苏同时从中国撤军的决议。
在此背景下,斯大林再次抛出了“联合政府”的政策。
1月30日,斯大林与蒋经国会谈时,表达了如下几个观点:
苏联政府已经从延安召回了所有的代表,因为他们不同意中国共产党人的举动;
苏联政府仍然“承认蒋介石政府是中国的合法政府”;
中国“不能有两个政府,两支军队”,尽管“中国共产党人不同意这一点”。
斯大林还一再辩白:苏联政府对中共的情况不了解,也未向中共提过任何建议,莫斯科对中共的行为不满意,更不能为他们的行为负责。
事实上,斯大林确实希望中共放弃他们已经制定的目标。“中共应该寻找和平解决所有军事和政治问题的道路”。
苏联大使也曾警告周恩来:“在满洲发生战争,尤其是伤及美国人,必致引起严重后果,有全军覆没、及惹起美军入满的极大危险。”
外交天才周恩来只好以“不懂外交”为由来搪塞:“对中共来说,与美国人的关系是一个新问题”,中共领导人认为苏军应该把东北交给中共,是因为“不懂得整个国际形势的复杂性”。
.1,周恩来
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周恩来指出了苏联人的矛盾心理:
看到中共能以军事力量抵抗国民党进攻以利谈判时,他们就欢呼;看到中共要独占东北、华北时,他们就惊呼。国共双方为国际形势所迫,只好再次转入和谈。
年1月10日,国共达成停战协议:双方军队自1月13日午夜起,就各自位置上停止军事行动。
国民党却在下达停战令前,密令军队“抢占战略要点”
中共也不含糊,要求东北局“将部队高度分散”,迅速控制既无苏军驻扎又无国军开进的地区,特别是靠近苏联和蒙古的地区。
不过,和平谈判还是在进展中……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毛泽东等人参加国府委员会,周恩来等人参加行政院,并力争周恩来任副院长,还批准了中共出席宪草审议委员会的名单。
看上去还真不错,“和平”的曙光似乎就要普照中华大地……
情况又发生了急剧变化。
四变经济合作受阻,再打中共牌关于苏联对华政策的经济目标,副外长洛索夫斯基在给斯大林的报告中作了论述:
“不准外国人及外国资本进入满洲”,“我们不能允许满洲成为另一个大国施加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场所”;
必须在苏联“积极参与满洲经济活动的情况下”实现与中国在东北的经济合作,为此就要控制一批合资公司,特别是船舶公司、航空公司和中长铁路。
在中苏经济合作谈判中,为了减缓国际舆论压力,及早撤军,苏联代表一再表示愿意让步,只要中国同意对所有重工业公司实现双方合资经营,苏方就会帮助国民政府尽快解决东北的接管问题。
苏方代表斯特拉科夫斯基表达的非常坦率:莫斯科急于签署合作协议,并非要在东北“霸占利益”,而只是“不愿第三国再卷入”。
此时的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态度却越来越强硬了。
1月6日,他告诉谈判代表张嘉璈,对经济合作谈判采取“紧缩”态度。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
苏方坚持尽快签订经济合作协定,方能最后撤军;
国民党则强调没有顺利交接行政权,无法谈经济合作。
谈判陷入死循环。
终于,美国人闻着腥味了:你俩开始谈经济了?这事儿咋能少了俺?
月11日,美国同时照会苏联和中国,对中苏经济谈判感到“不安”,认为这“与门户开放原则会有矛盾”,对美国的商业利益和威信“是一种明显的损害”;并表示美国有意参与谈判,在经济合作方面采取“共同行动”。
怕什么来什么,斯大林头都大了。
不仅与中国政府的谈判步履维艰,中国民间的反苏情绪也突然高涨起来。
月11日,在雅尔塔会议召开一周年之际,美英苏三国同时公布了有关远东问题的秘密协议。
苏联同意公布协议,大概是着眼于对南萨哈林和千岛群岛占领的合法性。
而美英这样做,显然是针对东北问题的。它们在报纸上公开指责莫斯科违背雅尔塔协议。
雅尔塔协议本来就是美苏的一个秘密分赃协议,不怎么见得人的。
美英这么一嚷嚷,中国人民方才知道有这么一个协定,一时间舆论哗然。广大市民、学生纷纷涌上街头,张贴标语,示威游行,发表演说,抗议苏联在中国东北、新疆和蒙古的行为,要求苏军立即退出东北。
3月6日,中国照会苏联,撤军期限已过,苏军尚未完全撤退,要求苏联政府饬令“即行撤退”。
4月1日,蒋介石在第四届第二次国民参政会上发表演说,公开推翻停战协定,宣称“东北九省在主权的接收没有完成以前,没有什么内政可言。”
东北的局面更加复杂,据苏联驻东北当局报告,国民党与土匪勾结,煽动反苏情绪,捣毁中苏友好协会甚至苏方的机构,苏联军人和侨民不断遭到骚扰、袭击和杀害等等。
面对如此局势,莫斯科只得再次打出中共这张牌。
这就是说,是否援助中共,如何援助中共,完全取决于形势是否对苏联实现其在远东的战略目标有利。
3月1日,中共接到苏方通知:苏军将于13日撤离沈阳,希望中共军队“迅速攻入沈阳”,而且“凡(苏联)红军撤退处都可打”。
.3,沈阳的日本失足妇女
出乎苏方意料的是,这么好的事儿,中共这次居然没有按照他们的“希望”去采取行动。
原因很简单:对于这株墙头草,中共中央这回想多观察一段时间,看它到底能不能停摆。
苏联对于中共的犹豫不决、行动迟缓颇有不满,批评中共对美国人太客气了,更不应该同意让国民党的5个军开到东北来。又表示,凡苏军撤离之地,包括沈阳和四平,“可以放手大打”。
与此同时,美国驻华特使马歇尔则指令东北停战小组——
只能随(国民党)政府军前进,政府军有权进驻东北之主要地区,长春路两侧各30公里以内,政府军单独管理。苏军撤出地区,中共军队不得开入占领……而对中共在东北的地位,既没有提及,也不愿讨论。毛主席很生气。
后果当然很严重。
美国人如此偏袒国民党,苏联人又这么挺我(以后会不会再变,再说吧),两厢一对照,中共自然是没法客气了,干呗……
3月17日,中共中央致电彭真和林彪:“国民党还不停战,沈阳以北长春路沿线的苏军撤退区,同意你们派兵进驻,以为将来谈判的条件,时间愈快愈好。”
当天,中共东北民主联军一部即收复四平。
随后的十多天里,苏军一方面给国军制造北进和接收的困难,一方面跟共军密切配合,尽可能将东北政权交给中共。
3月底,苏联因重开经济谈判且似有进展,态度又出现反复,以至中共在接管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三市的问题出现一些周折。
但事情很快就过去了,莫斯科在撤军的最后时刻采取了两面手法。
4月3日,一边是苏联政府答复国民政府可先行通知各地撤兵日期,并协助中国接防部队,一边是苏军代表接连通知中共东北局,苏军将于15日和5日分别撤离长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请中共军队立即前进至三市近郊待机并入市侦察,以便届时就近占领。
总之,东北当时的局面——按照苏方代表的解释——如下:
美国利用国民党接管东北来反苏;
蒋介石利用美国来反苏反共;
苏联利用中共造成美蒋被动。
按照主席的光辉著作《矛盾论》,我们不妨再加上一条——
中共利用苏蒋、苏美之间的矛盾,来扩充自己的地盘、壮大自己的实力。
至此,谁是棋手,谁是棋子,已经傻傻分不清楚了……
为使中共顺利接收长春,苏联对国民党继续采取麻痹战术。
4月13日,苏联使馆还信誓旦旦地向中国(国民党)外交部重申,将通知具体撤离时间并尽量协助中国政府完成接收任务。
第二天,苏军就突然撤出长春,同时用事先约定的密码通知了中共。早已做好准备的中共军队随即发动总攻,当天便占领了机场两处、市区一部,并于18日控制了全市。
此后,按照计划,中共东北民主联军5日攻占齐齐哈尔,8日进驻哈尔滨。
形势一片大好,儒雅的周恩来也放出硬话了:
以前共产党曾同意在满洲问题上对国民党作出一系列让步,但是国民党不愿意停止反对中共军队的军事行动。现在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共产党不会再作出让步。接下来,不用说,您也猜出来了,敬爱的斯大林同志又要变脸了。
五变眼见美国力挺,又向国民党露齿微笑美国人开始发力了。
国共两军在东北的实力对比,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月上旬和3月,全部美式装备的国民党精锐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以及第七十一军、第六十六军和第九十四军一部,都相继投入东北战场。
东北国民党军正规军的兵力,已由1月份的13.4万人,增加到8.5万人。
3月13日,国民党军队进占沈阳,随后兵分两路,向南进攻本溪,向北增援四平。
此时,林彪的主力部队“已苦战三月,急需休整补充训练,并适当调剂武器”。
四平中共守军虽作战英勇,但能够指望的增援部队只有一至两个团。
毛泽东私下与林彪商议,争取尽快停战和谈。
正在春风得意的蒋介石当然不愿再给中共喘息的机会。
斯大林本来就对中共能否夺取政权一直没有把握,看到目前形势发生了逆转,自然是又回过头来,向蒋委员长展开了微笑——露齿的那种。
斯大林的笑
5月8日,斯大林命驻华使馆武官转告蒋经国:去年蒋委员长曾表示愿赴苏访问,今年斯大林元帅十分愉快地答应蒋总统前往莫斯科或边境某地进行会晤。
按理,蒋介石应该回答:今年斯大林元帅邀请蒋某会晤,明年蒋某再答复好不好?
不过蒋总统一向不苟言笑,现在更是只想立即消灭共军,压根儿没有心思幽默,十分干脆地拒绝了斯大林。
5月14日,新六军攻占本溪后大举北上增援四平,18日林彪下令四平守军撤出战斗,国民党军队进占四平后继续北进,3日不战而进入长春。
虽然此后国民党军队因战线过长、力所不及而止步于松花江,从而形成国共两军隔江对峙的局面。
但是在关内,蒋介石却命令河北、山东、山西和苏北的国民党军队向中共军队大举进攻。
蒋介石对内战信心满满
内战,终于在年6月全面开启。
N变反反复复直到.10.日中国内战的全面爆发,无疑标志着莫斯科的“联合政府”政策在亚洲的破产,这大概是斯大林始料不及的。
斯大林的本意是支持国民党,利用共产党,通过促成统一的联合政府,保障苏联在远东的安全和利益。
但是,他既不了解、也不能控制中国共产党,更没有想到国共之间水火不容到如此地步。
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很清楚对方想干什么,所谓联合政府和停战谈判,都不过是为了积蓄力量、以利再战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后面的事情众所周知,国民党只用了三年时间,就败退到台湾。
这个“战果”,崩碎了全球一半眼镜。
在这期间,苏联人的表现,则崩碎了剩下的另一半眼镜:
年1月8日,中国的政治前景已经非常明朗化的时候,蒋介石要求美、英、法、苏四国出面调停国共关系。
美英法三国于15日便回复拒绝,而苏联却在17日才犹豫地拒绝。
月,渡江战役前夕,斯大林还要劝解放军不要过长江,生怕坏了他的中苏条约中的好事。
油画《渡江战役》
随后,国民政府南迁广州,“友邦”美英法的大使馆,都原地不动,伺机与中共建立某种联系——说白了就是两边下注。
而共产党苏联的大使馆呢,居然追随逃亡的国民党政府,由南京迁至广州去耶……
苏联此举不仅令国际社会和国人感到吃惊和不解,也令中共尴尬不已。
斯大林不相信中共能夺取政权,就像笃信萝卜无法变成牛腩一样。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次日,苏联宣布承认新中国。
至此,苏联才算正式结束了对华的骑墙外交政策。
评说
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
从上述历史过程可以看出,战后苏联对华政策是多变的、不确定的。
因此有学者用“举棋不定”来形容斯大林的对华政策,认为“年秋天,斯大林的对华政策同他的欧洲政策一样,既没有明确的目标,又缺乏内在的一致性。”
以上判断只看到表象。
实际上,斯大林的目标一直都没变,那就是:苏联在远东的利益优先得到保障。
变换的只是手段。
苏联与当时中国的外交,充分暴露了其“民族利己主义”倾向。
它完全无视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胜国付出的巨大牺牲,对中国东北利益的强行占有,是以其一贯的大国沙文主义作风,把本国的绝对安全和国家利益摆在其外交政策的首位,可以说是机关算尽。
在与中国共产党的党际交往中,苏联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导者身份自居,对兄弟政党采取了“大党主义”和“实用主义”,基本上是毫无节操。
中共在斯大林眼里,就是一枚棋子,要不要援助,何时援助,援助的程度,何时撒手,乃至何时打压,完全根据苏联的利益而定。
只是,苏方的判断准头太差了,把国民党估计过高,把中共估计过低。
后来,毛泽东曾说:“斯大林对中国做了一些错事……解放战争时期,先是不准革命,说是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就有毁灭的危险……”
斯大林事后也承认:“我已经在一件这样的事情上做错了,这就是中国,当时我不相信中国共产党人会取胜。我那时认为美国人将全力以赴扑灭中国的起义。我曾劝说毛泽东,最好是与蒋介石和解,与蒋介石建立某种联合政府……(真没想到他们)最后取得了胜利。”
总之,共产国际的带头大哥苏联,用实际行动阐释了《国际歌》: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吃透了这个歌词的内涵,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牢牢扼住了命运的喉咙,生生把自己从棋子,变成了棋手。
那么,在这四方演义中,究竟谁是棋子呢?
如何快速有趣灵魂?深度揭秘:孩子写不好作文的真相赠人玫瑰,留有余香!
原创不易,喜欢就请:分享点赞在看
—全文结束—本文姊妹篇:撤or留?美国70年前的那场艰难抉择封杀凶猛,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