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医基础理论歌诀
TUhjnbcbe - 2021/9/3 3:10:00

中医启蒙三字经:

医之始,本岐黄,五千年,育栋梁;
  

少学医,志昂扬,长悬壶,济四方。

医理篇:

气为元,功能强,天地道,化阴阳;
  

水与火,温与凉,静与动,升与降。
  

列五行,万物纲,木火土,金水详; 

配五色,应五方,观五气,察五脏。
  

脏封官,保家邦,肝拜将,心称王;
  

肺为相,脾管仓,肾作强,最需藏。
  

津与液,供营养,精化血,气导航。
  

神调摄,脏安康,怒气升,肝失畅;
  

喜气缓,心欠养;悲气消,肺被殃;
  

忧气结,脾不壮;恐气下,肾难防。
  

手足经,分阴阳,冲任调,督带忙。
  

诊治篇: 

求病因,首内伤,动气血,乱阴阳;
  

外六淫,疫难挡;不内外,虫兽伤。
  

四诊法,细思量,望为神,资料详;
  

闻声气,问症状,按周身,切脉象。
  

学辨证,明八纲,表里定,寒热讲;
  

分虚实,论阴阳,知纲领,治反掌。 

药百味,神农尝,通性味,明升降。 

用兵法,组成方,辨治清,配伍当; 

君臣主,佐使良,司攻守,疗效彰。
  

病已成,医坐堂,未病时,最需防。
  

顺自然,遵法章,得智慧,保健康。

中医新三字经


  学中医,继遗产,登堂易,入室难。


  三字文,文薄浅,撮精要,引玉砖。


  治学道,贵恒钻,红与专,不可偏,


  初浅精,继博览,多临证,积经验,


  拜良师,勤而谦,承古训,续新篇。


  二中医源流


  中医史,越千年,流与派,出一源。


  有内经,及伤寒,本草经,金匮篇,


  难经书,号经典,为后学,立规范。


  汉华佗,外科专,曾创用,麻沸散。


  王叔和,著脉经,廿四脉,始贯终。


  皇甫谧,针灸通,专书始,甲乙经。


  巢元方,病理寻,撰名著,源候论。


  唐王冰,攻内经,注素问,释文行。


  孙思邈,医理精,倡医德,千金名。


  宋钱乙,儿科长,著直诀,多新创。


  陈自明,妇科详,编精要,著良方。


  金元时,四大家,张子和,主攻下;


  主火派,刘河间;重脾胃,李东垣;


  阴不足,阳有余,主相火,朱丹溪。


  李时珍,本草专,著纲目,海外传。


  杨继洲,钻针灸,集大成,详且周。

陈实功,外科精,详其学,阅正宗。


  张介宾,重命门,著类经,擅温肾。


  叶桂书,温热论,阐病机,研究深。


  程钟龄,内科精,著心悟,切实用。


  江笔花,医镜撰,脏腑纲,药类编。


  释伤寒,有柯琴,独见解,犹创新。


  活血家,王清任,逐瘀血,验于今。


  以外治,疗内疾,独一家,吴师机。


  唐宗海,血证论,汇通派,志革新。


  张锡纯,出晚清,参西学,而衷中。


  明清代,著作繁,医之宗,数金鉴。


  解放后,倡继承,弃糟粕,存其精;


  中西学,长并存。相结合,为立新。

中医基础大纲:

哲精气血津液神,藏象五六奇恒伸。

经络经奇别筋皮,因淫疠情食劳理。

发即徐伏继合复,病机邪阴精五津。

防治则正反标本,阴阳调理制三因。

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初形成,内难神农伤寒经。

晋王叔和脉经许,甫谧针灸甲乙经。

诸病源候隋元方,千金百科思邈成。

南宋陈言三因极,金元刘张李朱声。

完素寒凉六化火,从正三法攻邪正。

东垣脾胃来补土,震亨滋阴相火宁。

景岳献可重命门,温病成熟于明清。

又可温疫缘口鼻,天温热卫气营血。

薛雪湿热因传变,鞠通条辨三焦明。

医学全书百家出,清任瘀血改错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特点须记清,整体观念与辨证。

自然社会人一体,季节昼夜与地域。

辨证辨因位性势,论治证法方药出。

同病异治异病同,辨证辨病结合用。

中医认为:

一、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

二、木: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

三、酸: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

四、胀:表明气很足,此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会胀。

五、痛: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血淤

六、痒:表明气和血正在过来,伤口愈合的时候都会发痒。但这与全身发痒不同。

10大重要穴位的功能

1、足三里

?一是扶正培元,强脾健胃;

?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肌体;

?三是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免疫能力。

?叩拔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对消化系统的疾病、功效更为明显。

?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消化不良、肝炎;神经衰弱、癫痫、失眠、头痛、贫血、偏瘫、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遗尿症;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伤风感冒;膝关节炎、下肢关节炎等疾病。

2.关元穴

?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肾壮阳,补肾壮阳,调经固冲,清热利湿,此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主生殖,主元气之功效。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三是补虚固本。此穴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壮一身之气。

?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盆腔炎、不孕症、遗尿、尿闭、尿失禁、膀胱炎、肾炎、尿道炎、阴湿疹;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健忘、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弱。

3.中脘穴

?一是能调脾胃;

?二是能降逆化滞。此穴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功效。

?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胃胀满、消化不良、呕吐、口臭、肠炎、十二指肠溃疡、痢疾、阑尾炎、便秘、肝炎、胆囊炎、黄疸、高血压、心绞痛、中暑、癫痫、癔病、神经衰弱、失眠、咳嗽、哮喘、吐血、子宫脱垂、月经不调。最主要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4.内关穴

?一是能理气活血;

?二是能安神定志

?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缓、心律不齐;休克、昏迷、晕厥、晕车、失眠、癔病、癫痫、精神病;胃病、胃痉挛、呕吐、呃逆;膈肌痉挛、妊娠恶阻、低血压、无脉症等。对各种心脏病、各种精神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疗效较好。

5.合谷穴

?一是能清热解表;

?二是能疏筋散风,通降肠胃。其中最主要的功用是清热镇痛。

?感冒、咳嗽、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癫痫、精神分裂症;肠炎、痢疾、痔疮、小儿脱肛、牙痛、鼻炎、鼻出血;扁桃腺炎、结膜炎、耳聋、急性肩风湿、五指痉挛、难产、麻疹、多汗、失语症等。尤其对感冒后引起的头痛治疗效果更佳。

6.涌泉穴

?一是清脑醒神,

?二是安神定志,

?三是清热散风。

?对此穴位经常拔罐,可以导引肾经虚火及上焦浊气下行,并有疏肝明目、清喉定心之功效。可以降血压,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防止老年性手足麻木及浮肿的作用。

?休克、昏迷、眩晕、中暑、健忘、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癔病、精神病、小儿惊风;脑出血、功能性瘫痪、功能性失语、面部痉挛、高血压、心绞痛、心肌炎、扁桃腺炎、咽炎、咳嗽、鼻衄、黄疸、胃痛、水肿、阳痿、腰痛、膝关节痛、胸痛、视力减退、麻疹、疝气等。

7.阳陵泉

?一是通筋活络;

?二是疏经利节;

?三是清热利胆。

?下肢及腰背部疾病,如膝关节炎、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腓神经麻痹、脉管炎、类风湿、腰痛等病。也是治疗肝胆疾病的要穴,对肝炎、胆囊炎、黄胆的治理作用也较好。同时还对高血压、癫痫、遗尿、脚气等病有治疗作用。

8.风池穴

?一是清心明目;

?二是清热散风;

?三是通窍活络。

?脑血栓、脑震荡、脑膜炎、健忘、癫痫、精神病、偏正头痛,失眠、眩晕、甲状腺机能亢进,落枕、青光眼、夜盲症、视神经炎、视网膜炎、鼻炎、咽炎、高血压、耳鸣、疟疾、耳聋等。

9.殷门穴

?一是通经活络;

?二是疏通筋脉。

?腰痛、坐骨神经痛、腰间盘突出,下肢肌肉风湿症,瘫痪。

10.命门穴

?一是补肾调经;

?二是理肠固脱。

?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遗尿、腰痛、头痛、耳鸣、痔疮、便秘。

五行

五行木火土金水,曲直为木升发畅。

火曰炎上热光明,土曰稼穑载化成。

金曰从革沉杀收,水曰润下寒闭藏。

五行相生与相克,相乘相侮母子病。

相生母子生我生,相克所胜所不胜。

相乘又作倍相克,相侮亦称反克名。

母病及子子及母。实则泻子虚补母,

克过抑强弱扶弱,各法细则亦要详。

相生

水木缘养肾肝阴,火土肾脾阳得生。

土金实补脾肺气,金水滋养肺肾阴。

相克

木土疏肝理脾胃,土水健脾利水齐。

金木清肝滋肺阴,南北泻心补肾为。

五行归类诗

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

胆小胃大膀,目舌口鼻耳。

筋脉肉皮骨,怒喜思悲恐。

呼笑歌哭呻,握忧哕咳栗。

藏象

藏象分为脏腑奇,脏实化生藏精气。

腑满受盛传水谷,奇则异腑似脏归。

五脏功能诗

五脏心肺脾肝肾,心主血脉神志跟。

肺气宣降调治节,脾运统血升清能。

肝主疏泄与藏血,肾精主水纳气匀。

六腑功能诗

腑胆胃三小大膀,胆藏排汁决断安。

胃主受纳腐水谷,喜润恶燥性下降。

小肠盛化泌主液,大肠主津传糟粕。

膀胱聚水贮排尿,三焦诸气津液行。

奇恒之腑诗

奇脑髓骨脉胆胞,脑命精神感运求。

髓则骨脊脑由肾,骨为肾主形体留。

脉为血府胆同上,子胞月经胎儿求。

脏脏关系诗

心肺气血行呼吸,心脾生血与行血。

心肝血行精神志,心肾水火互君相。

肺脾生气代津液,肺肝气机来升降。

肺肾津代呼吸资,肝脾消食血运行。

肝肾精血藏阴阳,脾肾先后代津液。

气源先元后天宗,肾根脾源肺主供。

推温防固化作用,气机升降出入从。

不畅滞逆陷脱闭,诸气功用我来封。

元气命原三焦通,生育生理来推动。

宗气聚胸出喉咙,贯心下走气街中。

语言声音与呼吸,气血肢体心搏动。

营气生血与养身,脏腑肢节循脉中。

卫气温养防腠理,悍气肓膜胸腹同。

血主濡养与化神,血行气脉血邪因。

病因学歌诀

病因七类六淫疠,七情饮食及劳逸。

病理外伤与诸虫,药邪医过及先天。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外地季相兼。

疠气急危传流行,一气一病症相似。

七情伤脏诱病多,喜怒忧思悲恐惊。

饮食不节及不洁,偏嗜寒热五味类。

过劳力神及房劳,过逸体力脑力知。

病理痰饮瘀结石,外伤力烧冻虫兽。

诸虫蛔蛲绦钩吸,药邪量配炮用法。

医过言方诊诸失,先天胎毒与胎弱。

六淫

六淫风寒暑燥湿,火热外地季相兼。

风轻开泄袭阳位,善行数变百病长。

寒阴伤阳凝收引,燥干伤津与伤肺。

湿阴伤阳性重浊,黏滞阻气趋下阴。

暑阳炎热多挟湿,升散扰神伤津气。

火阳性上扰心神,津气风血阳性疮。

疠气

疠气急危传流行,一气一病症相似。

七情

七情伤脏诱病多,喜怒忧思悲恐惊。

直伤内脏扰气机,多发情志扰病情。

直伤内脏,四点总纲。

影响心神,易心脾肝。

多损潜病,相应之脏。

百病生气,影响脏腑。

喜则气缓,怒则气上。

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多咸脉凝泣变色,多苦皮槁毛拔测。

多辛筋急而爪枯,多酸肉胝皱唇揭,

多甘骨病而发落。

病理产物

痰饮阻滞,气血运行。

水液代谢,蒙蔽心神。

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瘀血形成,血出气滞。

因虚因寒,血热成块。

阻滞气机,影响血行。

新血难生,位固证多。

结石饮食,情志服药。

体质差异,久病损伤。

多发肝肾,胆胃膀胱。

病情较长,轻重不一。

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发病

发病由邪正,正虚的内因。

邪气为条件,邪正相较近。

发病类型须记清,即徐伏继复合并。

感邪即发卒顿发,徐发感邪慢发病。

伏发潜伏或诱因,继发原发加之病。

合并同时受邪呈。并病未了又一处。

复发再度来发作,重感食劳药情志。

气的失常

气虚静虚见,气滞闷胀痛。

气逆肺胃肝,气陷脏下垂。

气闭阻倒昏,气脱难守真。

血的失常

血虚不养见心肝,面唇舌爪淡面黄。

形体消瘦晕耳鸣,心悸肢麻目涩昏。

血瘀气滞痰寒跌,痛定夜重黧黑斑。

血热行速瘀出血,热象动耗神伤阴。

血寒肢体手麻痛,心腹冷痛月失调。

出血火热阴气虚,瘀血外伤是其随。

气血

气滞血瘀肝失疏,胀痛瘀斑癥瘕积。

气不摄血脾失统,肌便尿血崩漏见。

气随血脱晕汗淋,肢冷抽搐来口干。

气血两虚不荣用,肌肉感觉来异常。

津液

津液不足热伤津,汗吐泻尿病虚寻。

伤津多汗渴干燥,目陷螺瘪甚抽筋。

脱液舌红唇干燥,肉脱毛槁震颤蠕。

津液排泄肺肾用,输布肺脾肝三焦。

异常湿浊痰水停,尿停少汗无汗排。

内生五邪

内风阳气之变动,肝阳热阴血虚催。

肝阳化风瞤麻颤,晕?不遂仆闭厥。

热极生风热不退,痉搐鼻煽目吊昏。

阴虚风动筋挛瞤,手足蠕动来低热。

血虚生风肢体麻,筋肉跳动拘不伸。

内寒因脾肾阳虚,冷白稀润静来寻。

内湿脾虚又肺肾,水湿痰浊停诸身。

内燥肺胃及大肠,肤干屑裂口咽干。

内火阳盛及邪郁,五志过极阴虚火。

经络病机

经络气血盛与衰,逆乱不畅衰竭催,脏腑病机。

四季篇:

人之初,树之苗,欲繁茂,有其招。
  

天人一,形神道,养生法,四时调。 

 春风起,防感冒,食要清,缓去帽;
  

夏多热,避暑扰,食须净,着轻薄;
  

秋风劲,常润燥,食喜津,慢加袄;
  

冬多寒,应日照,食当温,衣棉袍。
  

起居篇:

起居事,规律找,四体勤,养莫娇。
  

逸有度,量力劳,忌熬夜,宜起早;
  

餐应时,不过饱,五谷养,零食抛;
  

多饮水,蔬果好,慎油腻,糖盐少。
  

衣适体,随季调,频晒被,枕勿高;
  

常洁齿,勤洗澡,护双目,热泡脚。
  

善运动,爱思考,少烦忧,戒急躁。
  

琴棋乐,广爱好,游天地,乐陶陶。
  

善调养,病难扰;勤学业,敬师老。
  

名医篇: 

忆先贤,多仁孝,济世心,永称道。 

扁鹊游,民夸好,内妇儿,皆通晓。 

汉华佗,手术早,传古今,技艺高。
  

张仲景,医圣号,著伤寒,为师表。
  

唐药王,孙思邈,重医德,精方药;
  

李时珍,编本草,纲目清,后世宝。
  

大医多,难细表,明日才,吾辈找。 

早启蒙,渐通晓,学医理,知奥妙。
  

体强健,德学韬,扬国粹,我自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基础理论歌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