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残疾人总数约为万人,其中肢体残疾万人,约占比29%,是6种残疾类别人数最多的群体,因此关于肢体残疾预防及康复的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整理了关于肢体残疾的30个问题和详细解答,希望能给肢体残疾朋友们提供一些参考。
1.什么是肢体残疾?
肢体残疾,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瘫痪)、畸形等,而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丧失以及活动受限或社会参与障碍。
肢体运动功能丧失,是指医学上的肢体的生理运动功能丧失。例如: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伸膝无力或不能伸膝,称为伸膝运动功能丧失。脑卒中患者的足尖抬不起来,称为踝关节背屈功能丧失。
活动受限,是指完成生活中各种任务的活动受到限制。例如上述的儿麻患者由于伸膝运动功能丧失,不能走路了,称为步行活动受限。例如双上肢无力不能自己吃饭了,称为进食活动受限等
社会参与障碍,是指那些残疾人回归社会的阻碍因素。例如不能走路的人,可以使用轮椅代步,但是室外道路、公园、车站、商场、影院等公共场所缺少无障碍环境,形成移动、交通、分享公共设施障碍;又如具有与健全人同样工作能力的残疾人,因个人的社会歧视,得不到同样的工作岗位而造成的就业障碍等。
2.常见的肢体残疾有哪些?
肢体残疾人在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中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常见的肢体残疾有四肢瘫、截瘫、偏瘫、脑瘫、脊柱强直或严重畸形、上肢或下肢部分或全部缺失、单手或双手拇指或其他四指缺失、双足趾完全缺失或失去功能,以及身高不足厘米的成年侏儒症患者等。
3.哪些原因会导致肢体残疾?
造成肢体残疾的原因有许多,调查表明我国造成肢体残疾的前十位原因依次为脑血管病、骨关节病、小儿麻痹症、工伤、交通事故、发育畸形、脑性瘫痪、脊髓疾病、感染和地方病。
其中脑血管病在城市占到肢体残疾原因的25%;骨关节病在农村占到19%;脑性瘫痪、发育畸形以及先天性发育障碍是0~14岁肢体残疾儿童最主要的致残原因;而脊髓灰质炎、其他外伤、交通事故、工伤等是25~54岁青壮年肢体残疾人的最主要致残原因;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和其他外伤等是55及55岁以上老年肢体残疾人的最主要致残原因。
4.什么是偏瘫?
偏瘫是由于外伤或疾病造成大脑功能障碍,引起一侧身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有时还有说话、理解、记忆、情绪等方面的问题。
导致偏瘫的常见原因是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和脑梗塞。这类疾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低,常常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一过性脑供血不足、血脂异常、肥胖、高盐饮食、酗酒及吸烟等因素有关。
5.防治高血压可以预防偏瘫的发生?
因为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水平的增高,脑中风的危险性都会增加,血压越高危险性就越大。
由于血压增高,脑血管破裂,形成出血性脑血管意外,造成偏瘫。有些患者得了高血压,而没有头痛、头晕等症状,这就更加危险,所以要定期监测血压,及时发现高血压,一旦诊断高血压,要长期科学服药,保持血压的正常、稳定,降低脑中风发生的风险。
6.要警惕心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偏瘫?
因为对于心脏病患者,无论血压水平怎样,其偏瘫发生的危险都明显增加。
心脏病患者常常由于脱落的栓子,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形成脑血栓,导致脑部缺血,造成偏瘫。
冠心病患者约10%~30%可发生脑血栓,较非冠心病患者高5倍。如果患者伴有高血脂,那么形成血栓的机会就更多,所以说心脏病与偏瘫关系密切;
因为心脑血管是一个系统,所以发生脑缺血偏瘫时,也要监测心脏。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低脂饮食,定期检查血脂。
7.糖尿病会导致偏瘫吗?
糖尿病是脑中风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可以提早或加速动脉硬化,这样就增加了患高血压的风险,进而容易造成脑血管出血,导致偏瘫。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引发偏瘫的风险。
8.肥胖与偏瘫有哪些关系?
肥胖与高血压、高血脂有密切关系,同时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发病也明显增加。
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都是偏瘫重要危险因素。
所以说肥胖虽然不直接引起偏瘫,但它是偏瘫发生的间接危险因素。因此,肥胖者要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科学减肥,降低偏瘫发生的风险。
9.偏瘫发生前有哪些征兆?
脑中风发生前通常会有一些征兆,应引起注意,及早采取措施。下列情况是偏瘫发生时常见的征兆:
(1)发作性眩晕。
(2)发作性一侧性黑蒙或双目失明。
(3)突发言语不利。
(4)突发一侧肢体无力或四肢无力。
(5)突发一侧肢体麻木。
10.定期体检对预防偏瘫有作用吗?
很多疾病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而经常被忽略。
例如:有些高血压患者并没有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糖尿病患者也不一定有典型的吃饭多、喝水多、体重轻的症状。
因此,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内科、神经系统的全面体检,至少每年要有一次,特别对中老年人非常必要。
坚持定期体检,可以早期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造成偏瘫的危险疾病,积极采取措施,可以减少偏瘫的发生。
11.什么是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是生后1岁以内的某种因素损害了未成熟脑组织造成的残疾,以运动障和姿势为主要表现。
表现有:
(1)运动落后和主动运动减少。如3个月俯卧位时不会抬头,4~5个月不能伸手够物,6~7个月不会坐等。
(2)肌张力异常。脑瘫患儿肌张力比正常儿增高,出现身体僵硬。少数表现肌张力低下。
(3)姿势异常。脑瘫患儿经常有头向后仰。6个月坐位时后倒,两腿夹紧,把尿和更换尿布困难等。
(4)反射异常。如拥抱反射(有如受到惊吓那样的表现)6个月以后不消失等。
12.发生脑瘫的高危因素是什么?
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约有半数的脑瘫患儿是由于早产引起的。
其他原因还有:母亲孕期有流产先兆,出生前后窒息,产伤、新生儿颅内出血;低出生体重,体重越小,发生脑瘫的几率越高;
新生儿严重黄疸引起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感染损伤脑组织;
母亲妊娠期各种异常情况,如胎儿脑畸形和多胎妊娠等。
有报告,双胎比单胎脑瘫的发生率高6倍多。约1/4的脑瘫患儿目前找不到原因。总之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孩子的脑损伤。
13.从孩子哪些异常可以发现脑瘫?
与正常孩子相比,脑瘫孩子常有与同龄儿不同的表现,家长要注意观察,一旦发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1)新生儿期或3个月内婴儿易惊,啼哭不止,睡眠困难。
(2)吸吮无力,吞咽咀嚼困难,进食时易呛从而导致体重增长缓慢。
(3)听到噪音或在体位改变时易表现为拥抱样惊吓伴哭闹。
(4)出生后过百天还不能抬头,没有站立和迈步的表示,4~5个月挺胸时头仍摇摆不定。
(5)生后4个月肌肉松软,不能保持某一体位,不会翻身,自发运动减少或运动异常,如过早地全身呈滚木样,突然地翻身;四肢僵硬,扶腋窝站立位见双足尖着地;护理大小便困难(便后清洗、换尿布大腿外展受限)等。
(6)6~8个月仍不会独自坐。
(7)8个月以后仍无爬行意识与动作。
(8)1岁后出现不自主运动,表现为不受控制的肢体和面部的怪异动作。
要注意并不是每个脑瘫孩子都有上述症状,只要有怀疑,就应当早做检查。
4个月肌肉松软
6~8个月仍不会独坐
下肢及双足呈剪刀样交叉
14.早期干预能减少脑瘫的发生?
因为大脑发育的规律是年龄愈小发育速度愈快,出生时脑的重量大约是克,6个月脑重量增加1倍,2岁时脑的重量为出生时的3倍。
大脑有1千亿个神经细胞。神经细胞如同小树,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也就是触突像树枝一样,6个月时神经细胞的突触比出生时增长7倍,青春期发育成为成年人的水平。
成年人的每个神经细胞有1.5万个突触,因此,在出生后的头2年,大脑有非常大的可塑性。
高危儿受到脑损伤,通过感知运动刺激、科学的早期教育和主动运动训练,可以使没有受损的脑细胞得到充分发育,替代和补充受损的脑细胞的功能,使大脑功能得到代偿。
15.什么是截瘫?
截瘫是由于脊髓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功能(运动、感觉、反射)的障碍。它是一种致残性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
脊髓损伤可以是完全横贯性或不完全性的。损伤平面不同,障碍的表现就会有很大不同。
例如,高位颈段完全性脊髓损伤可造成四肢瘫痪,而胸腰段完全性脊髓损伤只造成双下肢瘫痪。
较高胸腰段的完全性脊髓损伤可能不得不依靠轮椅才能移动,而下腰段的完全性脊髓损伤依靠支具和拐杖还可以步行移动。
16.哪些原因会导致脊柱脊髓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的原因包括外伤性的和非外伤性的。
外伤性原因是脊柱脊髓受到机械外力作用,包括直接或间接的外力作用而造成脊髓的结构与功能损害。
脊髓损伤的原因多为交通事故、工矿事故、高处坠落、运动损伤及暴力行为(如刀枪伤)等。非外伤性原因包括脊柱、脊髓的病变,如肿瘤、结核、畸形等。
交通事故
高处坠落
17.截瘫患者会发生哪些并发症?
由于护理和医疗措施不当,或个人不注意,截瘫患者特别容易发生以下的并发症:
(1)压疮,又叫褥疮,是由于局部组织过度受压致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的组织坏死。好发于卧位或坐位时持续受压的骨突部位。
(2)排尿困难(包括尿潴留和尿失禁)及泌尿系感染,是由于脊髓损伤后,支配膀胱排尿肌肉的神经受损造成的。
(3)高血压、心动过缓、大量出汗、面色潮红和头痛等自主神经反射亢进阵发性症候群,是由于脊髓损伤后,走行于其中的自主神经受损导致的功能紊乱。
(4)排便困难,是由于脊髓损伤后,支配肠管和肛门的神经受损,直肠松弛,结肠活动减弱,肛门括约肌无力造成的。
(5)痉挛,常发生在颈髓损伤和上胸段损伤者,痉挛可发生在肢体,也可出现在胸、背、腹部,表现为肢体僵硬、关节活动受限,是由于脊髓损伤后,走行于其中的运动神经受损造成的功能紊乱。
18.截瘫患者如何预防褥疮?
截瘫患者因感觉丧失及肢体活动障碍,长时间卧位或坐位常会在身体承重部位、体表骨突出部位形成压疮。严重褥疮会形成皮肤破溃,感染。预防褥疮要做到:
(1)减少局部持续受压,坐轮椅者每30分钟做一次减压,每次持续1~2分钟;卧床者应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动作要轻柔,防止摩擦皮肤。翻身后观察皮肤情况,保持床面平整。
(2)选择散热性能好、透气性能强、厚约10厘米的坐垫或床垫,放置于合适位置,注意皮肤、内衣和床垫的清洁卫生。
(3)适当进行康复运动训练,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4)保护肢体,避免过冷过热;避免肢体碰撞在硬物上。
乘坐轮椅防止褥疮
卧位防止褥疮
19.截瘫患者如何预防关节挛缩?
为了保持瘫痪肢体的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关节挛缩,从受伤开始,每天都要对瘫痪肢体的关节做多次被动活动。
按照关节的正确功能方向,每次活动10~15次,活动时动作应轻柔、缓慢,在关节的全范围活动,可以由他人帮助活动,也可由脊髓损伤患者自己活动,以不感到疲乏为限度。
20.哪些原因会导致截肢?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四肢病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医生会进行截肢处理,因此就要特别注意以下造成截肢的原因:
严重外伤:严重外伤、肢体血液循环障碍,肢体组织可能坏死或无法修复,包括烧伤和冻伤造成的肢体坏死。
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发生了肢体坏疽时就要截肢。由于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糖尿病造成的截肢病例也越来越常见。
严重感染:威胁生命的肢体急性感染,如气性坏疽、丹毒等。某些慢性感染,如慢性骨髓炎,长期反复发作难以根治,引起广泛的组织破坏和肢体严重畸形、功能丧失,甚至诱发癌变。
肿瘤:骨组织的恶性肿瘤。
先天畸形和发育异常:肢体严重畸形、无功能,且无法矫治。
其他:风湿性心脏病、麻风病、动脉闭塞性疾病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
21.什么是骨关节病?
骨关节病又称骨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变形性关节病等,是由于关节退化、关节软骨被破坏所致的慢性关节炎。
其特征是进行性关节软骨消失,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导致功能减退甚至丧失,多发生在负重关节,以膝、髋关节为多见。骨关节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60岁以上的人20%都患有有症状的骨关节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老年人拄拐图
22.什么原因可以引起骨关节病?
老年人的软骨老化,也就是医学上常说的退行性变,是造成老年人骨关节病高发的第一位原因。
其他原因如关节创伤、关节疾病、慢性劳损、体重过高,以及气候潮湿寒冷等因素都可以导致骨关节病。
另外,在一些地区由于食用的谷物含“镰刀菌素”以及其他不明原因所致的大骨节病,也是特定环境导致的骨关节病。
23.骨关节病患者常有哪些症状?
大多数骨关节病人虽在X线上有骨关节病的表现,但只有约5%的病人有症状。病人多为45岁以上的中年或老年人。起病缓慢,无全身症状;通常为多关节发病,也有单关节发病的情况。
患病关节可有持续性隐痛,活动增加时疼痛加重,休息后好转,疼痛常能忍受,气压降低时加重,也就是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有时可有急性疼痛发作,同时有关节僵硬、关节内摩擦音等表现。久坐后关节僵硬加重,稍活动后好转,有人称之为“休息痛”。后期关节肿胀、增大、运动受限,但很少完全强直。
24.合理饮食能预防骨关节病吗?
合理饮食能够预防和延缓骨关节病的发生。
老年人要适量摄入高钙饮食,多食牛奶、蛋类、豆制品、蔬菜和水果;
要控制饮食,增加活动,减轻体重,以减轻关节的负重;
食物中过高的蛋白质会促进钙从体内排出,所以蛋白质的摄入量要有限度;
因为维生素参与钙的吸收和转化,所以还要增加多种维生素的摄入,其中以维生素D最为重要。
25.适量运动可以预防骨关节病?
坚持运动可以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环,促进骨骼的物质代谢,增加骨的弹性、韧性,从而预防骨折,延缓骨骼老化的进程。
坚持运动还可以提高关节的坚韧性和灵活性,防止因老化而导致的肌肉萎缩、韧带僵硬、关节强直等。
运动还可改善和增加肌肉的血液供应,为肌肉活动提供能量,使肌肉发达,能够有力地控制关节的活动。
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年龄各不同,因此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和运动量。
26.晒太阳对预防骨关节病有效吗?
因为维生素D是钙的吸收和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而维生素D的最主要来源是皮肤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后,通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合成的。
所以,晒太阳对预防骨关节病有效。当然,晒太阳也要适度,不可以暴晒或久晒。
27.如何改善骨关节病患者的畸形?
关节挛缩是骨关节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该部位的活动受限,肢体呈屈曲挛缩状态,并且进行性加重。
关节挛缩一旦形成,如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就会给生活自理带来很大困难,造成残疾。预防和改善关节挛缩的方法为:
(1)随时注意保持良好的姿位,并且定时变换体位。
(2)每日对全身关节进行活动训练,活动度从小到大,分为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手法要轻柔,力度要恰当,不可过急过猛,以防损伤。
(3)利用自身体重和强制运动的方法来矫正已经发生的关节挛缩。
28.发生中风时应怎样正确处理?
中风的学名叫脑卒中,也叫脑中风。
脑中风包括两种情况:脑梗塞(脑血管被阻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和脑出血(脑血管破裂出血)。
这两种情况症状相似,紧急处理的方法也有共同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或糖尿病的患者,突然头晕、头痛或呕吐、晕倒,随后出现口眼歪斜、流口水、说话含混不清、一侧肢体瘫痪,就很可能是中风了,要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不要摇晃患者,尽量少移动患者,尽快呼叫急救车。
(2)宽松患者衣服。如果患者清醒,让患者半卧或平卧休息。
(3)如果患者意识丧失,可将患者摆放成侧卧位,头稍后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出患者的假牙,及时清理患者的呕吐物,防止患者将其吸入肺中。
(4)密切注意患者的意识、血压、呼吸和脉搏,不要给患者进食、喝水。
29.发生脊柱损伤时怎样正确处理?
脊柱损伤多由于受到间接外力,如人从高处摔下时,头、肩或足、臀部着地,对脊柱产生轴向的挤压力,或由于受到直接撞击而引起脊柱骨折、脱位和肌肉、神经损伤。当腰背突然弯曲、扭转或用力过猛时,也会引起支持脊柱的韧带、肌肉或椎间盘的损伤。
发生脊柱损伤后,受伤部位以下的肢体往往不能活动,如果神经受压,皮肤可有针扎般感觉,背部剧烈疼痛,有被“切断”的感觉,严重时患者会昏迷。
当发生脊柱损伤或怀疑脊柱损伤时,要采取正确处理措施,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主要处理方法包括:
(1)不要移动伤者,要立即呼叫急救车。一旦脊柱受到损伤,就会失去对脊髓的保护作用,此时实施不合理的搬动,就可能损伤脊髓神经而造成瘫痪。
(2)用双手保持伤者头和颈部不动,还可找来衣物、毛毯等垫在伤者的颈、腰、膝、踝部,固定身体,等待急救车到来。
(3)如果周围环境有危险必须转移时,要在专业人员的指挥下,3—4个人一起将患者平移(保持头、颈和躯干在一条直线上)放到平板上,充分固定后再搬运患者脱离危险环境。如果现场无专业人员,转移患者时应尽量保持其原有体位。
30.怎样及时发现和处理骨折?
由于骨骼的周围有血管、神经或器官,骨折常会引起周围组织、器官的损伤。发生骨折时,伤者可有如下表现:
(1)受伤的肢体出现短缩、扭转、弯曲等畸形。
(2)肢体没有关节的部位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3)骨折处疼痛、肿胀、淤血,受伤肢体不能活动。
(4)严重的骨折会出现大出血,甚至会使人休克。
以上表现不一定同时出现。
除非现场环境对伤者或救护者有生命威胁,否则不要贸然移动伤者及其受伤肢体,更不可盲目将骨折复位。
尽量在现场及时对伤者采取适当的固定措施,以减轻其疼痛并防止加重伤情,医院治疗。
交流、进群、合作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