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中医十大类方》是本人推广经方的第一部著作,出版发行于年,其后多次再版重印,并译成英、日、韩等多国文字在海外发行,许多初学者均从此书开始
十大类方方证歌诀
一、桂枝类方
01.桂枝体质
02.桂枝证
03.桂枝汤方证
04.桂枝加附子汤方证
05.小建中汤方证
06.桂枝加大黄汤方证
0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
08.当归四逆汤方证
09.温经汤方证
10.炙甘草汤方证
11.苓桂术甘汤方证
12.内有瘀血特征
13.桂枝茯苓丸方证
14.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
15.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
二、麻黄类方
01.麻黄体质
02.麻黄证
03.麻黄汤方证
04.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05.小青龙汤方证
06.麻杏石甘汤方证
07.越婢加术汤方证
08.阳和汤方证
三、柴胡类方
01.柴胡体质
02.柴胡证
03.小柴胡汤方证
04.柴胡桂枝汤方证
05.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0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
07.四逆散方证
08.血府逐瘀汤方证
09.逍遥散方证
10.大柴胡汤方证
四、大黄类方
01.大黄体质
02.大黄证
03.大承气方证
04.桃核承气汤方证
05.大黄虫丸方证
06.茵陈蒿汤方证
07.防风通圣散方证
08.大黄附子汤方证
五、黄芪类方
01.黄芪体质
02.黄芪证
03.玉屏风散方证
04.防己黄芪汤方证
05.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
06.黄芪建中汤方证
07.补中益气汤方证
08.补阳还五汤方证
六、石膏类方
01.石膏证
02.白虎汤方证
03.白虎加人参汤方证
04.白虎加桂枝汤方证
05.竹叶石膏汤方证
06.消风散方证
七、黄连类方
01.阳热体质
02.黄连证
03.黄连解毒汤方证
04.黄连汤方证
05.小陷胸汤方证
06.泻心汤方证
07.黄连阿胶汤方证
08.香连丸方证
09.左金丸方证
八、干姜类方
01.干姜证
02.理中汤方证
03.桂枝人参汤方证
04.大建中汤方证
05.甘姜苓术汤方证
九、附子类方
01.阴寒体质
02.附子临床应用范围
03.附子证
04.四逆汤方证
05.四逆加人参汤方证
06.真武汤方证
07.阳虚水饮证
08.附子泻心汤方证
十、半夏类方
01.半夏证
02.小半夏汤方证
03.温胆汤方证
04.大半夏汤方证
05.半夏厚朴汤方证
06.半夏白术天麻汤方证
07.半夏泻心汤方证
张仲景50味药证歌诀
01.麻黄
02.附子
03.乌头
04.干姜
05.生姜
06.桂枝
07.芍药
08.甘草
09.大枣
10.细辛
11.吴茱萸
12.柴胡
13.半夏
14.黄芪
15.白术
16.茯苓
17.猪苓
18.泽泻
19.防己
20.滑石
21.葛根
22.大黄
23.黄连
24.黄芩
25.黄柏
26.栀子
27.石膏
28.人参
29.当归
30.枳实
31.厚朴
32.栝楼根
33.芒硝
34.瓜蒌实
35.薤白
36.知母
37.龙骨
38.牡蛎
39.麦冬
40.阿胶
41.地黄
42.川芎
43.牡丹皮
44.杏仁
45.五味子
46.桔梗
47.葶苈子
48.桃仁
49.?虫
50.水蛭
精彩章节
02·桂枝证
发热感,身热感,
甚或自汗易出汗,
恶风关节痛,
敏感冷和寒;
腹部上冲搏动悸,
易惊烘热加失眠。
①发热或自觉热感,容易出汗,甚或自汗,恶风,对寒冷感觉敏感,关节痛。桂枝证的发热大多是低热,或仅有自觉的热感,同时伴有出汗、恶风、怕冷。诊察时常见患者的腹部皮肤及手心比较湿润。
②自觉腹部有上冲感或搏动感,心动悸,易惊,烘热,失眠。腹部的上冲感或搏动感,中医称为“气上冲”“奔豚”“脐上筑”。正常时,腹主动脉的搏动是不易感知的,只是在体质虚弱的状态下,才能有搏动感或上冲感;同样,易惊、失眠、烘热面红、心动悸等均是这种反应。
03·桂枝汤方证
发热自汗加恶风,
肌挛拘急悸上冲,
脉浮虚缓大无力,
舌苔薄白质淡红。
①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这三种症状若单独出现时,不能断为桂枝汤证;但若三者同时出现,则对诊断该证意义极大。
②上冲感,动悸,肌肉痉挛拘急。上冲感包括昏晕、烘热、面红、失眠多梦、胸腹有气上冲感、脐腹部的搏动感等症状;肌肉痉挛拘急包括胃肠痉挛性的疼痛、腹直肌拘急、四肢肌肉拘急疼痛等症状。
③脉浮,或弱、或缓、或数、或大而无力。桂枝汤证的脉象不仅浮,而且常并见缓象,即和缓不数;或并见虚象,按之少力或无力,有时也可见虚数。
④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
01·麻 黄
麻黄证,主黄肿,兼咳喘,恶寒风,
无汗出,身痛疼,肤黄暗,乏光明。
体粗壮,肉酸疼,易着凉,易水肿,
鼻易塞,身沉重,舌体胖,苔厚应,
脉浮紧,有力征,小便少,“湿家”情,
若体瘦,唇咽红,虽无汗,亦禁用。
配黄芪,治肿疼,伍桂枝,减烈性,
汗多少,石膏行。大量用,消水肿。
配附辛,脉当沉,欲安全,久煎用。
麻黄主治黄肿,兼治咳喘及恶寒无汗而身痛者。
①黄肿是指面色黄黯而浮肿者,是仲景使用麻黄的重要客观指征。黄肿者的咳喘,用麻黄最为适宜。
②恶寒无汗而身疼痛者,是一组症状。恶寒,是不当风而有寒冷感;无汗,指皮肤干燥;身疼痛,是指全身性的疼痛感、困重感、拘紧感。临床有恶寒而体痛气喘者;有恶寒而体倦,息微而脉沉迟无力;有始虽恶寒,后必肌肤发热者,有无汗而面目黄肿、精神困顿者。由于恶寒与身疼痛均为自觉症状,所以,无汗一症的鉴别很重要。
③患者多无汗或少汗,并且平素不易出汗,故皮肤多干燥而粗糙,或如粟粒,或如鱼鳞。肤色多黄黯,缺乏光泽。
④仲景使用大剂量麻黄强调脉象,如大青龙汤证的脉象为浮紧。浮紧即有力,是患者心肺功能较好的一种反映。
⑤黄肿不是即时的一过性的症状,而应当理解为一种体质状态。《金匮要略》有“湿家”之说,参照“湿家”的特征,笔者提出“麻黄体质”的概念。所谓“麻黄体质”,即容易出现麻黄证的体质类型:患者体格粗壮,面色黄黯,皮肤干燥且较粗糙;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浮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舌体较胖,苔白较厚,脉浮有力。
⑥如果体格羸瘦、唇红咽肿、脉象数促者,虽无汗也不适用麻黄。否则会导致心悸动、汗出过多甚至虚脱等毒副反应。
⑦麻黄配黄芪可能有助于退肿和治疗身痛。如浮肿而喘者,黄芪、白术、甘草配麻黄,方如防己黄芪汤;身痛而肿者,黄芪、乌头、芍药配麻黄,方如乌头汤。
⑧麻黄配桂枝则可减轻麻黄让人烦乱、心悸等副反应。尤其是桂枝量大于麻黄的处方,应该是比较安全的。
⑨麻黄配石膏能调节发汗的强弱。越婢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8,石膏量大于麻黄,则不发汗而退肿。大青龙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4(注:原书石膏无剂量,仅为“鸡子大”,50g左右。据柯雪帆先生考证,《伤寒论》一两等于15.g,则鸡子大的石膏折合为四两左右),麻黄量大于石膏,则重在发汗。
⑩配伍附子、细辛治疗脉沉的无汗、水肿等,方如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汤等。
推荐阅读
黄煌经方助记手册
王晓军黄煌编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价:39.00
《中医十大类方》《张仲景50味药证》是著名经方学者黄煌教授的代表著作,集中反映了黄教授的经方应用思路和临证经验,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经方爱好者的喜爱。
《黄煌经方助记手册》将两本书的内容高度压缩,把每个方证、药证编成押韵对仗、朗朗上口的歌诀形式,易学易记,同时,加上简明精炼的,让读者能够清晰准确地了解、掌握两本书的核心内容,更有助于记忆和应用。
手册简约文气,小巧轻便,利于携带,随时翻阅,是经方爱好者尤其经方入门者学习经方、记忆经方、应用经方的贴身好助手。
-编书的滋味读书的体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