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友会第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本案前取足少阴,效不佳,后经过对心经“心痛”与心包经“心中澹澹大动”的辨析,取手厥阴经之穴,终获痊愈。辨证思路学习了。(编辑/千诚)
心悸发作欲死使用针灸治疗的女性患者
作者/吕振雷
Z女士,34岁,白皙丰腴。年秋,心悸、怔忡阵发,发作无明显诱因。有时行走突然心悸,不能行动,甚则欲死;有时睡醒起床阵发。余无不适,舌红略淡,苔薄白,脉浮细略滑。
动态心电图示:ST-T段改变,窦性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多见于夜间),窦性心动过速(多见于白天),平均心率72次/分,心彩超、心肌酶谱等检查未见异常。有子宫腺肌症病史,于1月前上环。服用中药(苓桂剂)反觉发作甚,不敢再服,遂尝试针刺。
分析病因,患者的女儿秋季入读外区的私立小学,为此患者夏天搬家至很远的地方,上班路途劳累,加之操心劳神,体重短时间内暴涨许多。
证属心脾两虚,肾气不足,水湿上犯。据《灵枢·经脉》言,胃经是动病有“心欲动”,心经是动病有“心痛”,肾经是动病有“心惕惕如人将捕之”。经言“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取心原神门,肾原太溪,《难经》言“合主逆气而泄”,取胃合穴足三里。
针后症状有所缓解,其间仍有发作性心悸。仔细分析病症,患者并无惊恐引发心悸的情况,发作时之心悸为胸中大动,并无冲气上逆之症,虽然病位在心,但发作时无“心痛”之症,遂根据手厥阴经是动病“心中澹澹大动”,取大陵、内关交替(单侧),停针手足少阴,仍取胃合三里。
两次治疗后患者述针内关效果更好。之后取内关、足三里,两侧交替,治疗数次后,症状消失。
过年后偶有发作,以睡醒未起床时为甚,仍取内关、足三里,针数次后痊愈。
近日随访,患者改变生活、饮食方式,调畅情志,减掉了25斤体重,精神状态很好,自述心悸未再发作过。
总结与说明:
1、病位在心,从《经脉》描述症状的角度来辨证分析,本案取手厥阴的关键,在于对心经“心痛”与心包经“心中澹澹大动”的辨析。前取足少阴,是判断为冲气上逆,后不取足少阴,是对于“心惕惕如人将捕之”的再认识,患者发作无明显诱因,也并无易惊、心惕惕的症状,发作时没有心跳、上冲咽喉等冲气上逆的表现,故而后不取足少阴。体重短期增重,是有脾虚湿困的情况,但不取脾经的原因,因《经脉》中脾经论述无心悸之症,而胃经有“心欲动”之症。
2、《九针十二原》言:“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心原为手厥阴之大陵,而非现行之手少阴神门。《阴阳十一脉》:“臂少阴脉,起于臂两骨之间,下骨上廉,筋之下,出臑内阴”,循行与现行经脉体系中手少阴脉臂内侧后缘的路线不同,但其主治却是“是动则病心痛,益渴欲饮”,与现行手少阴相同。其间的变动可能为《内经》形成时期对经脉理论认知、完善过程中的错位。
(图片出自《马继兴医学文集》P)
据本案的实践,“心中澹澹大动”的症状取手厥阴内关而缓解,更支持现行的《灵枢·经脉》体系。
3、调整治疗方案后以内关为主治,足三里为辅。内关缓慢捻转、轻幅提插,以获得轻微感传气感为度。针内关而不取大陵,则是因笔者的习惯。内关处行手法,更易取得针感。患者自身感觉,也认为针刺内关后更为舒适。回顾性分析,本案或许只取内关一穴,也可收全功。
4、诊疗过程中尝试了经络审查,除了足阳明胃经小腿中段触诊到皮下类似筋结般的小凸起外,其余手足少阴经、手厥阴经未发现明显异常。
4、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于本案疾病的发生是最大的诱因。患者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减轻体重,调畅情志,消除了最大的诱因,应该是此病不再发作的关键。
推荐阅读
水气凌心,是导致心悸的最大根源
精巧取穴示例:对穴治重症心悸案一则
I版权声明
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吕振雷,编辑/千诚,校对/阿珓、代卓凡。
中医书友会已取得相应授权。
I投稿邮箱tg
ling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