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义
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
主任医师
心电图的QT间期是对心室电活动总时间的测量;从Q波起始至T波(非U波)结束,包括QRS波时限、ST段长度、T波宽度;由于QRS波时限代表心室除极时间,T波宽度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间,因此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全过程所需的时间。尤其是心电图的T波,它是由心肌复极电流(动作电位的3相快速下降期)而形成,由于不同部位心肌复极时间不同步,传导亦有差异,因此形成了复极的不同步或不均一性,这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基础。近来的研究发现心电图QT间期延长,往往与意外猝死相关联;QT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在于其容易诱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导致猝死,故早期识别心电图QT间期延长对避免临床意外死亡有重要意义。
一、典型病例
1男性,58岁。主诉为发热5天伴轻微头痛和干咳。曾于5年前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于左前降支近段置入支架一枚,目前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美托洛尔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降低压。否认药物过敏史和癫痫发作史。查体:体温38.6℃,心率75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85mmHg;病人应答流利,无呼吸不畅;头颈部查体无异常,淋巴结正常;查体过程中患者频繁咳嗽,随每次咳嗽右胸下部有轻微疼痛;胸部听诊右下肺轻微啰音,相同部位叩诊呈浊音。心脏检查无显著异常;腹部检查正常。辅助检查中,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18*/L),伴中性粒细胞增多(91%);血清电解质、血肌酐、血尿素氮正常,肌钙蛋白阴性;动脉血气分析正常;胸片示右下肺大片实变;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QT间期略长(0.45s)。该患者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遂收入监护病房,给予静脉注射阿奇霉素治疗,具体方法为,阿奇霉素0.5g加入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在第二天静脉输注阿奇霉素后约2小时左右,患者突然出现一过性抽搐,持续约数秒钟,自行终止;回放心电监护记录,显示当时心电监护为一过性尖端扭转性室速,做常规心电图确认患者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8次/min,QT间期已达到0.56s,故考虑患者在QT间期延长的基础上,应用延长QT间期的药物-阿奇霉素,使患者QT间期进一步延长,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发作,故停用阿奇霉素及美托洛尔,改用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每次1g,每天2次;复查患者心电图QT间期,迅速恢复到0.43s内,再无室速发作。
2男性,80岁;食管癌放疗术后2月伴咳嗽、咳痰2周来诊;诊断为肺部感染。初始治疗给予静脉滴注头孢曲松2g,每日一次,抗感染治疗1周后,复查CT示双肺病变较前无明显减轻。遂升级抗感染方案为静脉滴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每次0.5g,每8h一次,加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每天0.5g;4天后复查心电图示QTc为ms,5天后QTc延长到ms,考虑为左氧氟沙星引起的QT间期延长,遂于第6天停用左氧氟沙星;第8天QTc间期恢复正常(ms)。升级抗感染方案后第10天复查,患者多项感染指标有所好转,抗感染方案降级为静脉滴注头孢哌酮舒巴坦,每次3g,每12h一次;同时加用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每天0.5g;用药3天后心电图显示QTc为ms,明显延长,立即停用左氧氟沙星,5天后监测心电图,QTc仍为ms,尚未恢复正常;一周后监测心电图QTc为ms,恢复正常后出院。
3男性,69岁;患慢性心力衰竭10余年,长期服用地高辛(0.mg/日)和辛伐他汀(40mg/日);因发热、咳嗽、伴咽喉肿痛来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接诊医生开具的药物为:阿奇霉素片,每次0.5g,每日一次;复方甘草片,每次4片,每日三次。患者于用药3天后猝死于家中。分析其原因,考虑为阿奇霉素和复方甘草片二者合用,诱发心律失常致死的可能性大。因为所有大环内酯类药物,均有延长QT间期、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不良反应;其次,复方甘草片的主要成分甘草甜素,在体内可水解成甘草次酸,具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后者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引起钾的流失,使患者处于促心律失常状态,临床中可以见到引发低血钾的病例;故使用阿奇霉素时应注意观察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
4女性,64岁;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伴呼吸衰竭,收入监护病房进行抗感染等治疗。在住院后第4天,患者突然出现一过性抽搐,呈间歇性发作,每次持续几秒钟,间歇期为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心电监护回放显示为尖端扭转性室速,患者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缓,QTc间期长达0.58s;迅速给于硫酸镁2.5g静脉快速滴注,异丙基肾上腺素1mg,加入ml生理盐水中滴注升高心率,患者未再出现室速发作。复习患者治疗经过,未见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现象;但抗生素用的是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0.4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故诊断为莫西沙星导致的QT间期延长,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发作。停用莫西沙星后,患者QT间期逐渐恢复正常范围,无室速发作。
二、讨论
1基本概念
1QT间期延长
心电图的QT间期是对心室电活动总时间的测量;通常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全过程所需的时间。正常QT间期范围是0.35~0.43s,或者是0.39s±0.04s;年轻人QT间期较短,而老年人则较长。男性QT间期较短,上限值为0.43s;它的长短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心率增快时QT间期缩短,心率减慢时则延长;因此为恰当地阐述QT间期,后者必须经过心率矫正,矫正的QT间期称为QTc间期;QTc间期常用Bazett公式:即测量的QT间期除以RR间期的平方根;通常QT间期超过RR间期的一半被认为延长,较正的QT间期(QTc)大于0.43s被认为延长。
2QT间期延长综合征
临床上出现心电图QT间期延长,常被称为Q-T间期延长综合征(QTprolongationsyndrome),其概念是指具有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T波宽大,可有切迹、双相或倒置;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Q-T间期和T波形态可有变化;u波常较大。Q-T间期有随年龄增长而短缩的趋向,昏厥发作时心电图呈室性心动过速,多数为尖端扭转型室速,也可有心室颤动或心室停搏;发作前后可有T波电压交替,频发室性过早搏动;但也有在发作时仅有胸痛及ST-T变化而无昏厥及室性心律失常者。
2发生机制
1复极学说
所谓QT间期,包含了心室肌最早动作电位到最迟的复极时间,但体表心电图的QT间期实际上不可能完全代表这个间期,因为最后相对小区域的心肌复极电流小而不能在心电图上反映出来。换句话说,QT间期不可能代表整个心室肌从开始激动到复极的时间的总和。此外,部分复极较迟的心肌的T波向量因互相抵消而不能在ECG反映出来。但是,尽管QT间期不能完全代表心肌除极和复极时间的总和,但如果心室肌的动作时程减慢或有足够多的心肌纤维复极延迟,QT间期便会延长;显然复极的过程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且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电解质、药物、某些疾病、情绪及心率等。
2后除极学说
曾有作者认为心电图的U波是由于后除极所致;后电位,它在动作电位上的正向(除极)偏移,被称之谓后除极;Jackman等将后除极分为早发和迟发两种。早发后除极是指突然打断复极期,代之以一个明显减慢、短暂平坦或向上移位的波形。晚发后除极则发生在复极完成后,随之出现一个短暂向上的波形;业已证明早发后除极可由动作电位后期内向电流加强而引起,晚发后除极是由钙离子被心肌肌浆网释放和摄取而引起;肾上腺素能产生或增强晚发后除极而加大U波。细胞外低钾时,早发后除极和晚发后除极均增强而加大U波。
总之,复极学说认为QT间期延长综合征病人T或TU延长是由于非特殊部位心室肌复极明显延长或不同步所形成;而后除极学说则认为QT间期延长综合征病人T或TU延长是复极延长和早发的或迟发的后除极增大所致,确切的病理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病因分类
QT间期延长综合征根据病因分为两大类:
1遗传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
本症不少具有家族性,其伴有耳聋者由贾(Jervell)和兰-尼(Lange-Nielsen)首先描述,故又称贾-兰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伴耳聋);不伴耳聋者又称瓦-罗(Romano-Ward)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无耳聋)。但近年来认为本病有可能是一种慢性病毒感染或某种非感染性变性(主要为中毒),而不单是遗传性疾病;此种慢性病毒感染可由母亲传给子女或在同胞兄妹中传播。
2获得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
1)电解质缺乏,如钾、钙;2)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胺碘酮;3)冠心病,如急性心肌梗死;4)急性心肌炎,如病毒性心肌炎,风湿热;5)颅内疾病,如头部外伤,出血;6)缓慢性心律失常,如房室阻滞,窦性心动过缓;7)精神科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8)其他药物,特非那定,西沙比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喏酮类抗生素等。
4临床分类
从临床治疗角度可分为二型:一型为肾上腺素能依赖QT间期延长综合征。此型包括贾-兰综合征、瓦-罗综合征等病因不明的患者,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植物神经系统手术的患者;在用力、惊恐、疼痛、激动等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的情况下容易发病;发病时心率加快,U波指幅增高,QTU间期延长,然后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最后可致心室颤动;室性快速心律发作时可有眩晕发作,重者意识丧失,抽搐,猝死。另一型为间歇依赖QT间期延长综合征。此型包括药物作用、电解质平衡失调、营养不良、缓慢心律等条件下发生的患者;当心率减慢或在心搏间长间歇之后U波增大,在U波顶上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最后也可发生心室颤动。另外还有中间型QT间期延长综合征。
5诊断要点
临床上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有QT间期延长和室性心律失常者应考虑本病。其次应分析其起病原因,获得性者在临床上可根据服药史及血电解质测定多数可以找到原因。有家族史,QT间期延长并有昏厥史者不难诊断为原发性,根据有否耳聋又不难区分其为贾-兰或瓦-罗综合征。在发作前后注意其过程,区别其属于肾上腺素能依赖,还是间歇依赖型,以利于治疗。
合并尖端扭转型室速时,其诊断要点为:①阵发性室速,室率在~次/min,而又不规则;②QRS波形进行性改变且围绕等电位线扭转,该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比较主观的,并不是绝对不变的;③多数可自行中止;④偶可发展为单形性室速或室颤;⑤QT间期延长,联律间期较长。⑥去除诱因,或用异丙肾上腺素、起搏心脏使心率加快可中止发作;⑦少数病人QRS形态多变而呈不典型的尖端扭转,同一病人可因时而异,可先为多形性室速而后为尖端扭转性室速。
6治疗要点
1急救要点:
1)停用一切可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2)静脉补镁:若已造成心脏停搏者,1~2g硫酸镁用5%的葡萄糖溶液10ml稀释后快速静注,以后硫酸镁2g加入~ml液体静注;3)静脉补钾:最好补至4.5~5.0mmol/L;4)心动过缓者可使用临时起搏器,起搏频率超过90次/min;5)等待起搏时可用提高心率的药物,如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6)胺碘酮等药物为禁忌。
2分型处理
1)肾上腺素能依赖型治疗以减低交感神经张力为主,常用β受体阻滞剂作为首先治疗,其用量根据疗效逐步增加;交感神经阻滞药如胍乙啶、利血平等也可应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可作左颈胸交感神经节切除术。2)间歇依赖型治疗以提高心率为主;除寻找病因加以去除或纠正外,对症治疗在于用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或起搏治疗。异丙肾上腺素可作为首选治疗;硫酸镁1~2克静脉注射也有效。3)心脏电生理分型提示肾上腺素能兴奋,心室复极时QT离散度大者,选用β受体阻滞剂,必要时作交感神经节切除;显示早期或延迟后除极者,则考虑用维拉帕米、镁盐、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7预防措施
(1)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碘酮,可以延长QT间期,也能引起QRS波增宽,如果超过基线25%,是停药指征;由于QT间期延长容易导致心律失常,这可以解释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有研究表明胺碘酮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2%,其中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占0.7%。左室射血分数<35%的患者发生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可能性是左室射血分数>35%的患者的2.2倍,故在使用胺碘酮时应严密监测血钾、心电图及测量QTc,以减少猝死的危险。(2)老年、女性、心脏病和其他基础疾病、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血钾和低血镁)、肝肾功能异常、使用了一种以上的QT间期延长药物、遗传易感性等均为获得性长QT的危险因素。(3)虽然低血镁及缺钙可引起扭转型室速,但低血钾仍是电解质紊乱出现扭转型室速中最常见的原因;低钙血症使QT间期延长,而S-T段或T波没有任何改变;低钾血症时,T波低平,U波显著,可能被误认为是T波,这可能错误地认为QT间期延长,实际是Q-U间期延长,需引起注意。(4)某些非心血管药物,如抗组胺药物,特非那定和促胃肠动力药物西沙比利,可以延长QT间期;尤其是合用利用细胞色素酶CYP3A4经肝脏代谢的药物时,如酮康唑、红霉素族、他汀类药物、喹喏酮类等,更易发生QT间期的延长。因此,使用上述药物时注意严密监测QT间期的变化;QT间期延长时需警惕诱发室速的可能。(5)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出血,脑外伤,脑瘤等常可出现一时性QT延长及巨大倒置T波,其与电解质,低血压或急性心肌梗死无关;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中,48%有QT延长,28%有巨大U波;其中有的病人(为数不多)可出现非持续性室速或扭转型室速;对β阻滞剂反应良好,用利多卡因封闭左侧星状节使扭转型室速不发作或减少发作。(6)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尖端扭转性室速或多形性室速,当顽固发作而难于中止、或用药有矛盾时,都可试用临时心室起搏,频率取~次/min;如不能预防室速,可试用心房起搏,或再加用药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