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医院刘少稳教授团队成功局麻
TUhjnbcbe - 2021/6/18 17:52:00
年3月29日,医院首次在局麻条件下植入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本次手术由心血管内科魏勇、陈松文副主任医师在刘少稳教授指导下完成。患者选用了可进行1.5T核磁全身扫描的A除颤器和除颤导线这一全新组合,该组合可以在程控后兼容MRI检查,并且可以设置定时自动退出检查模式。本次接受手术的是一位29岁的年轻男性患者。-02-23凌晨出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小便失禁,家人就地胸外按压抢救并急叫,约5分钟后到场发现患者心音微弱,立即予持续心外按压、人工气囊辅助通气,连接心电提示“室颤”,先后予除颤3次(J2次,J1次),约5分钟后心律恢复为窦性心律,可见频发室早、短阵室速,但神志仍为昏迷,并间断可见抽搐,遂护送至医院抢救室,查体仍神志不清,呼之不应,躁动明显,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早、短阵室速”;经过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后好转于-03-05出院,目前气切口尚未完全愈合。今为求进一步查找心跳骤停原因来院复查,门诊以“心跳骤停复苏后”收治入院。-03-17由陈松文副主任医师对该患者进行室早射频消融术。考虑患者仍有再次发生室速室颤而猝死的风险,完善检查,评估病情后仍建议患者植入SICD预防猝死。结合患者上次抢救的气管切开伤口尚未完全愈合,如全麻下手术需再次气管插管而影响气切口愈合,也有可能在插管过程中引起伤口出血而导致窒息。为了患者安全起见,魏勇副主任医师决定尝试在局麻下完成该手术。该病例的特点有三:(1)已发生过室速室颤致心脏骤停,有植入ICD二级预防猝死的强适应征;(2)无心动过缓,非除颤后起搏依赖,无需左室起搏;(3)年轻患者,应考虑避免经静脉ICD除颤导线长期植入体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导线更换风险。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选择植入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术前应用自动筛查工具(AST)对患者进行了体表心电图筛查:Primary和Secondary向量通过测试,完全符合植入前筛查标准,可以植入S-ICD。

年3月29日,S-ICD植入手术在局麻醉下进行。常规消毒、铺巾。术中予以咪唑达伦镇静,采用分步、逐层、沿线局麻的方法,并不时询问患者操作处有无疼痛感及实时追加局麻药物。S-ICD植入过程为全胸壁皮下小切口操作,不进入血管,也不需要进入心腔。简单来说,取左腋中线平等第5-6肋为预定点,切开一约5cm切口,逐层分离至皮下,分离囊袋至背阔肌与前锯肌之间。胸骨柄右缘1cm为预定点,切开一长约3cm切口,逐层分离至深筋膜层,预埋两根缝合线用导引针,于切口间建立隧道,后引导除颤电极于皮下,固定除颤电极。再于胸骨柄上缘(距下切口14cm处)为预定点,切开一长约2cm切口,逐层分离至深筋膜层,用导引针导引除颤电极于深筋膜层至上切口位置,固定电极头端,连接脉冲发生器(S-ICDA),固定脉冲发生器于深筋膜层。注射镇静后,病人进入深度睡眠,进行除颤测试,采用50HZ,MA交流电方式进行诱发室颤,SICD正确识别,经首次65J除颤成功,除颤阻抗61欧姆。缝合皮肤,术区纱布覆盖,包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整个手术过程顺利,耗时约1小时,患者无明显疼痛感觉。术后送病人至普通病房观察。

术中诱发室颤进行除颤测试如上图。

术后影像表现如上图。

魏勇医生科普小提示

心脏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由室颤引起,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S-ICD是在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S-ICD能够提供与经静脉ICD相同的预防心脏骤停的治疗。它的整个系统只植入于皮下,不直接接触心脏和血管,能够彻底杜绝可能的血管损伤、减少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拔除的相关并发症,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本例患者长期熬夜和频发室性早搏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家人及时发现和并立即胸外按压是其能够成功救治的关键。魏医生告诫所有青年朋友们,“避免熬夜,不要无节制地透支身体”。远离猝死,从珍惜自己,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开始。人人学会心肺复苏,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院刘少稳教授团队成功局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