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室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VT)是指起源于希氏束以下心脏传导系统或心室肌的心动过速,当其QRS波的形态、大小、间期在同一心电图导联上不断发生变化时,则被称为多形性室速。根据多形性室速发作前后有无QTc间期的延长,可将其分为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dedepointe,TdP)和非长QT间期依赖的多形性室速(多直接称其为多形性室速,以与TdP相区别)。两者都可因RonT型室早(室早的QRS波落于前一心搏的T波上)而发作,发作时都可呈尖端扭转图形(在同一心电图导联上,QRS波的极性每几次至每十几次心搏便围绕基线反转一次),但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案却存在很大差异,如不能准确鉴别及合理用药,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尖端扭转型室速
多见于继发性的长QT综合征(long-QTsyndrome,LQTS),病因包括:药物(抗心律失常药如普鲁卡因胺、奎尼丁、胺碘酮,抗微生物药如左氧氟沙星、红霉素、伏立康唑,抗抑郁药如氟西汀、西酞普兰、阿米替林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低钾血症)、缓慢性心律失常(如二度或三度房室阻滞、窦性心动过缓)、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原发性LQTS与遗传因素有关,相对少见,属心脏离子通道病,常见亚型包括LQT1-3型。
一、发病机制
包括折返和触发活动。多种病因作用于心肌细胞,一方面可使其内向除极电流增大/外向复极电流减小,导致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大,形成折返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使其钙超载,导致早期后除极,形成室早,当室早在病变心肌发生单向阻滞时,则可触发TdP。
二、心电图表现
(1)尖端扭转图形:最具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
(2)发作前后QTc间期延长:QTc间期正常值上限男性ms、女性ms,当QTc间期≥ms和ms时则分别称为高危和极高危。需要注意的是,某些患者有相应的致病基因,但在平时心电图QTc间期却正常,只有在某些情况下(如服用某些药物时),其QTc间期才会延长。
(3)T波和U波异常:T波低平、双向、巨大倒置、电交替、波峰至终末部(Tp-Te)间期延长;U波高大;T波和U波融合等。
继发性LQTS的TdP多由“短-长-短”周期诱发(如室早二联律,联律间期为“短”,室早后的代偿间歇为“长”)。实际上,任何心电现象所致的长间歇都可使QTc间期延长,进而增加TdP的发生风险。也正因为此,TdP发作后常常可自行终止,并反复发作。
三、治疗
发作史、用药史、家族史、辅助检查检验结果(如心电图、电解质)对鉴别先天性和继发性LQTS有一定帮助,必要时则应行家系的基因检测。
(1)电复律:持续发作、危及生命时首选。
(2)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停用可能引起QTc间期延长的药物并纠正电解质紊乱(如补钾、补镁并使其处于正常值的较高水平);先天性LQTS患者应避免TdP发作的诱因(如LQTS1型患者应避免过度运动特别是游泳、LQTS2型患者应避免声音和情绪刺激,LTQS3型患者在运动时相对安全而在休息或睡眠时易发作心律失常事件)。
(3)加快心率:如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起搏治疗等,心率增快可缩短QTc间期,有可能减少甚至终止TdP,但在某些先天性LQTS患者中(多见于LQTS1型和LQTS2型),由于其TdP的发作呈肾上腺素能依赖性,因此异丙肾上腺素有可能加重病情。
(4)抗心律失常药物:I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一方面能够直接纠正心律失常,另一方面能够缩短动作电位时程;β受体阻滞剂对部分先天性LQTS患者有效(疗效LQTS1型>LQTS2型>LQTS3型),主要是降低心肌细胞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但也有可能使QTc间期在心率减慢后进一步延长。胺碘酮禁用,因其能导致QTc间期的进一步延长,从而加重病情,临床上有时会误认为室速反复发作为胺碘酮剂量不够所致,因而继续加大其剂量,很可能导致抢救-增加剂量-抢救的恶性循环。
(5)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当病因难以祛除(如先天性LQTS)、药物治疗效果较差或不能耐受、存在复发的高危心电图表现(如QTc间期过长、T波电交替)时,应植入ICD。
(6)左心交感神经去除术:有一定疗效,但因技术原因尚未推广。
低钾血症引起的尖端扭转型室速
非长QT间期依赖的多形性室速
最常见于缺血性心脏病,也可见于多种心肌病(如左心室致密化不全、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和心脏离子通道病(如Brugada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型多形性室速、短QT综合征)等。
一、发病机制
不同病因引起者发病机制也有所不同,如急性的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肌细胞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升高,细胞内外离子等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引起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大,进而触发多形性室速。
二、心电图表现
(1)尖端扭转图形:尖端扭转图形并不等同于TdP。
(2)发作前后QTc间期正常或缩短:可由极短联律间期(≤ms)的室早所诱发,因此该类室速又被称为极短联律间期多形性室速。
三、治疗
(1)电复律:危及生命时首选。
(2)基础疾病的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所致者应行血运重建治疗。
(3)抗心律失常药物:常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利多卡因等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使用胺碘酮期间应严密监测QTc间期,以免其延长而加重病情;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具有一定疗效,但应注意其对心脏的负性作用。
(4)ICD:反复发作或有复发风险时,ICD能够明显减少心律失常所致的猝死事件。
(5)射频消融术:有时患者的室早并不频发,加上室速发作时血流动力学常不稳定,因此限制了射频消融术的应用。
极短联律间期引起的多形性室速
小结
(1)多形性室速可呈现尖端扭转图形,但具有尖端扭转图形的室速不一定就是TdP。
(2)TdP和非长QT间期依赖的多形性室速的主要鉴别点在于室速发作前后有无QTc间期的延长。
(3)电复律是两种室速危及生命时的首选,ICD是两种室速最后的保障。
原创:医院医院郝正阳
主审:张彦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