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北方医话针灸推拿篇
TUhjnbcbe - 2021/5/1 17:36:00

《北方医话》针灸推拿篇

师训按摩经

陈志华

古人留下按摩经,一般手法人不明,人身经络有十二,三百六十五络通,

周流一日零一夜,气滞血凝病即生。肿痛有余古来理,酸麻之间气血行,

不用汤药来导引,按摩顺得手法平,手法深浅按住病,重按轻抬要少停。

余今按摩已多载,酿作歌诀传後生,学者如能明此诀,疗病犹如火化冰,

庸医多不明此理,莫把按摩术看轻。头痛左右太阳穴,风池风府一样攻,

连捏带按十余次,须臾头上即觉轻。双目昏暗视不明,按觅睛明运目框。

鼻塞无闻香与臭,通利鼻窍按迎香。耳聋浑沌不闻声,耳旁各穴均能听。

口眼歪斜而不正,面部诸穴皆可用。肩臂痿痹不能举,肩禺按之效无疑。

两肘挛痛动艰难,按罢曲池将肘牵。头面手足诸般症,合谷一按可收功。

按定人迎有动脉,二七呼吸臂上通。锁骨窝内按缺盆,呼吸二七臂上行。

云门肩头巨骨下,按定动脉在内生。此乃要摧肺中气,二十一度气要行。

极泉腋窝心脉始,按定此穴心窍清。乳旁期门是肝脉,重按腹内亦有声。

大包穴在乳筋内,此是脾经脉络通,斜按能调五脏气,心胸之病往下冲。

两手齐拢胸膈骨,大指深按巨阙中,指下气动即是病,随手重切向下攻。

上中下脘俱按到,呼吸二七把手松,两腿宛如火来烤,热气走到两脚中。

左右有动石关穴,此是积聚在内横,一样按法往下送,淤气下降病觉轻。

肓俞穴动肾气走,抬手热气散如风,一样按摩三五次,腹中轻快病无踪,

是寒是火随气降,七疝原来是肾经。盘脐有块聚是气,按住犹如石块形,

重按轻揉在指下,朝夕按摩要费功,按来按去气血散,脏腑调和病不生。

脐下二指名气海,按之有动气脉横,丹田不通生百病,体衰身懈气力空。

小腹不宜按摩法,曲骨动脉明气冲,一连按动数十次,小腹淤气往下行。

阴股动脉通五里,伸手摩脉抓大筋,能调五脏阴阳气,疼痛难忍方为真。

阴陵穴在麦辅骨,手指振动筋有声,正面按摩通到底,肚腹之中气自通。

胸腹按摩手法尽,再从背後一程行,君若试探劳心记,胸腹疾病定扫清。

平肩大筋真气聚,捏此开通气血行,脊骨旁边一寸五,此是太阳膀胱经,

两条大筋伸手捏,上下抓著筋有声,内连五脏与六腑,风寒暑湿尽皆通。

伸手抓到肾俞穴,按之大痛穴为真,此穴善治下寒病,腰痛之病立见功。

若要不痛拿至痛,此乃仙术定非轻,肾旁左右名带脉,大筋揪起痛更憎,

能降胁下阴阳气,六脉调和甚分明。胞肓脊骨第十九,去脊三寸在两旁,

伸手连揉数十次,背气相通到腿上。承扶闭结用脚踩,此穴阴股绾中央,

腿上酸麻气血降,患者不觉细参详。阳陵泉在膝外侧,振动小筋痛难当。

承山能治五脏病,伸手摸捏痛非常。踝上大筋著力起,疼痛难言不要忙,

此穴能调周身气,寒火腹痛立消亡。按摩能调阴阳气,总使气血归位乡,

运妙手功胜良药,著手成春变安康,救灾济世行方便,存仁施德寿延长。

辨证定浅深,同身是法度

杨子雨

笔者素常思想,针灸取穴,据同身骨度分寸、手指同身寸之法度;针刺深浅须辨证,亦当有法度,惟吾不知。捧读《素问》,看王冰之注,茅塞顿开,原古人针刺深浅分寸,亦以患者同身寸为准。

年12月,有一李姓农村妇女,右前臂挛急似龙摆尾。自述去年秋收在谷场劳动汗后当风,引起右前臂阵阵抽动。每发作时,手臂向内侧抽动,不能持物,经当地治疗不效,而来诊治。据其主诉,此乃外感风邪,久而未解,致经脉失调,阴急阳缓而手臂向内侧抽动。遂选用患侧内关、小海二穴,皆按中指同身寸针入五分,得气后,挛急顿止。旁观者大惊。留针40分钟。二诊时,患者手臂挛急幅度大减。改由他人针刺,虽仍取前穴,针入寸余,但未能得气,患者挛急不止。复出针,重新刺入中指同身寸五分深时,患者得气并挛急立止。三诊时,依前法再给患者针治一次而告痊愈。仅此一案,辨证定浅深,同身是法度,得以验证。

云门与同身寸小议

李一清

云门,是经穴中二十二“门”之一。该穴定位于巨骨(锁骨)下,任脉旁开六寸,举臂取之。

云门穴乃手太阴脉气所发,主治胸中烦满、热痛、喘咳诸疾。刺法适当,屡见卓效,浅深不得,反为大贼。《甲乙经》云:“刺七分,刺太深令人逆息”。然而浅深的标准是什么?王冰强调了同身寸。《医宗金鉴》亦云:“行针以同身寸为准”。吾认为用中指同身寸是有道理的。不妨小议一下:按人体解剖,成人前胸壁的厚度约为1.3-1.7厘米,其平均值为1.5厘米;按1厘米相当于同身0.5寸,云门刺0.7寸,则等于1.4厘米。所以,同身寸法符合于同一人体组织器官解剖部位之比例关系。至今,中指同身寸法仍不失其为取穴之法度。

小议留针久暂与深浅

杨子雨

年,余随津门针灸名医李毓麟老师习练针灸。李老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近五十年,除注重辨证之外,对针刺手法尤其重视。曾口授:“针刺留针有妙用,久留、暂留须分明,深留、浅留辨证定,万病一辙针不应。”

当年9月治马姓妇女,自述两年前秋月,产后淋雨感受寒湿,两肩疼痛,不能劳作。虽经中西医多方诊治,效果不显,后来我院门诊。遂用祛寒除湿,通经活络之法,选取双侧天宗、肩贞、曲池穴,行针后,静留针20分钟,即予出针,连治三次,患者未见好转。至四诊时,患者已失去信心,痛哭不已。余再三思之,其患虽为寒湿之邪伤于肌腠,然病已二年之久,邪已深入,仍取上穴刺之,惟改用较长时问(40分钟)静留针,直至患者针下酸胀消失,方予出针,出针后患者即觉两肩膀轻松大半。继续针治5次、患者已能活动自如,操作家务。

此案启示,留针久暂与深浅,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当据辨证而定,不可拘泥一辙。

小议针法

石荣

对同样的病证,采取同一个穴位,用同类的针具,为什么术者不同、疗效就不同呢?道理很简单,就是针术有别。

针术,又称针法。针下的确有术,手上的确有法。好的进针术是进针时患者不感到痛或微痛。具体操作手法众多,如“指切法”、“扶持法”、“执笔法”、“捻转法”、“管针弹进法”等等。我个人总结为:快速捻进法。即以右手的拇指、中指执针,无名指抵穴,快速捻进皮肤,使针进入体内,这叫进针术。继而针进皮内,继续深入,在达该穴的标准深度或针下“得气”、“气至病所”后,进而施行“补虚泻实”的手法,这叫运针术。概括古今中外运针手法,不下五十余种。如:令针在体内上下提动的提插法,快速提插的震颤法,慢速提插法的雀啄法,使针左右转动的捻转法,还有随经气流注的迎随法,随呼吸而进退的呼吸法,进退速度不一的疾徐法,以及起针开闭针孔的开阖法等等。此外,尚有一些复式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阴中隐阳”、“阳中隐阴”、“苍龙摆尾”、“龙虎交战”、“赤凤迎源”、“凤凰展翅”等等。我认为,这诸般手法,既有玄虚之说,也有迷人之见,不可拘泥。正确的原则应是:“学古而不泥古,古为今用,学洋而不媚外,洋为中用。”无论何种针术针法,判断其优劣的标准就看它“得气”是否充分,收效是否迅速。故综合古今各家针法之长,结合我个人二十多年的针法实践,总结出“捻转刮针术”,临床得心应手,收效较理想。该法易学易行,即用刺手的拇、食二指交叉捻动针柄,拇指向后,食指向前,令其“得气”,继而用中指易食指,并以刺手的中指指甲,由针柄下端向上刮动针柄到针尾部,令其震动频频,此时“经气”可随之到达“病所”,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止痛、消炎、退热、降压效果最佳。病人“得气”时必有酸、麻、胀、痛、冷、热感或水波、蚁走、电击、跳动等复合感,而对某些神志昏迷、哑人等不能回答针感者,此时医者的手感十分重要。吾人体会:凡“得气”时针下必有沉、紧、涩的饱满感,古人称“如鱼吞饵”,若没“得气”时,则手感为轻、松、滑的空虚感,古人称“如插豆腐。”一般规律为:针感越明显,标志“得气”越充分,疗效则越显著。

最后是起针术(法):针刺终了,将针拔出体外的手法。常用的有“捻出术”、“速提术”等等。其起针术的优劣就看拔针后是否出血和疼痛。我采用的是“缓慢捻退法”。即用拇、食、中指缓慢捻动针柄而退出。起针之要:先令“失气”,再行拔针。针一拔出,对针孔立即加压棉球一枚。如是针术,一般不会发生出血或留有疼痛。

毫针刺法效应小议

鲍治安

《灵枢经》论述刺法作用时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就是调节经络脏腑之气的偏胜和调和气血的运行。《标幽赋》又叙述了针刺能“住痛移痛”,都是通过“补虚泻实”这一法则而达到“通则不痛”之治疗目的。我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达到上述效应,除熟练掌握各种针刺手法外,尚需掌握以下几种要素才能提高针刺效应。

一是聚神。在治病时病人和术者都必须集中精神,密切配合,专心致志,共同守神。这样就能得到理想的针感,取得满意疗效。曾见一位熟悉解剖的外科医生,针肩贞穴引起气胸一案。此穴本是安全穴,针此穴为何会引起气胸?原因是医生和病人熟悉,边聊天边治疗,体位移动使针芒移向胸腔,此乃不守神之弊。

二是注意针感。针感即“得气”,“气至而有效”,只要手法得心应手,有良好针感,即能显著提高疗效。一般情况下很容易气至,假如气至缓慢或根本没针感就要“候气与催气”,候气比较容易,留针10数分钟等候气至。催气方法较多,一般是未刺中穴位,只要调正针刺方向和角度,就能够得气。也可以用辅助手法,如轻微捻转、提插、刮针、震颤等以引导经气,催促出现针感。或改用双针单穴法、三针单穴法、滞针刺法,均易得气。但某些体弱患者,虽多次行针引气,针下仍感虚滑,则往往效慢。“气速至效速,气迟至效迟”,说明得气快慢直接影响疗效。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还要控制针感的方向和针感的强弱。根据临床经验,循经感传具有可激性,我们可以在远端穴位上使用手法来控制,使针感循经传导,感传明显,传程又长,则效果必好。

三是注意条件和时机。刺法效应决定于机体的机能状态,环境、条件和时机对疗效也很重要。就病情来说,要根据“八纲辨证”来决定补泻刺激量。就体质来说,要看病人的身体素质和得气如何,以及年龄、性别、胖瘦、精神状态等条件,由于每人的气血盛衰各异,给补泻刺激量也不同。就个体来说,正常人的体温、呼吸、能量代谢、血流速度、皮肤温度等在24时内也有变化,即是同一天因时辰不同给的补泻量也不同。针刺时机也不能错过,如神经痛要在发病当时治疗,失眠要在睡前半小时治疗,针麻要在术前20-30分钟开始治疗才有明显效应。

四要掌握穴位的特异性。穴位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在选穴时利用这些特点,自然会提高疗效。治疗特异性:同一个穴位能治疗多种疾病,如合谷对头面部疾病疗效好,对下肢较差。协同性:常用的许多配穴法都起互相协同作用,如俞募配穴法治脏腑等疾病效果较佳。双相性:要充分利用穴位的双相调节作用,如内关能使心动过速缓慢下来,还能使心动过缓增快。主治性:如足三里主治胃肠病,合谷则退热、镇痛较好。

小谈运动针法

石荣

吾从医三十载,会西医懂中医,偏爱针灸。尤其关于针法的研究,妙趣横生。积针灸治验首创运动针法,并已经十几年的临床验用。

古今中外的针法日前不下50种,而多数偏重于局部如何取穴、进针、候气、守气,或研究手技的提插、捻转、刮针。吾人与众不同,从整体立论,主张局部有病要全身协调,要在运动中协调。乃因机体是内外统一的整体,人的经气从生到死在机体内不停地循环。这就是运动针法的基础。

何谓运动针法?凡属运动障碍性疾患,或在其局部,或在其远端取穴扎针,边进针边行手法,并令患者随针法而运动患部。由被动到主动,由小动到大动,由慢动到快动,直至局部症状消失,以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为度。这就是运动针法。该法即在进针的同时运动患部,则止痛作用迅速而持久。若进针不加运动则止痛作用不显或微显;若不进针而只是运动患部则出现运动痛。目前该法尽管机制不清,然而无任何副作用,故深受医患欢迎。

如金某,在劳动中扭伤腰部当即不能转侧,行路跛,以强迫体位来诊。经骨科会诊为“急性腰扭伤”。吾取腰部压痛处为穴,用2寸毫针行捻转刮针法(自创),充分得气后起针,又刺右手的后溪透三间穴。边进针边令患者运动腰部,经5-6分钟,患者蹲起自如,行路正常,腰部痛点消失惊喜而归。三天后复诊未犯。一周后已上班工作。

刺血小议

刘之谦

刺血,俗称放血,也称泻血、刺络。提起放血,常令人闻而生畏,似乎对身体会产生危险或造成莫大损失。其实不然。它是用三棱针或粗针刺破病人身体上某些穴位或体表小静脉而放出少量血液的治病方法。此法由来已久,历数千年,古人常有应用。《内经》提出了“菀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并主张血脉“盛坚横以赤”、“小者如针”、“大者如筋”等凡有瘀血现象的,泻之万全。说明古代医家认为这种疗法,安全可靠,效果确实,对此是很重视的。

史载唐高宗苦风眩头闷,目不能视,召侍医秦鸣鹤诊之,秦曰:风毒上攻,若刺头出少血愈矣。天后自帘中怒曰:此可斩也,天子头上岂是出血处耶!鸣鹤叩头请命,上曰:医人议病,理不加罪,目我头重闷,殆不能忍,出血未必不佳,肤意决矣。命刺之,鸣鹤刺百会及脑户出血。上曰:我眼明矣。言未毕,后自帘中顶礼以谢之曰:此天赐有师也。躬负缯宝以遣之。后疾又作,武氏时欲自立,盼高宗死,乃借故阻挠,不令再针,遂驾崩。本例足以证明此法确有立竿见影之效。古代帝王尚可接受,可知确无危险,而今人反多畏之,使用渐少,将失去一简捷效验之法,殊为可惜,故此有必要重提,以期引起同道的重视。早在60年代曾有一位中年农民,患坐骨神经痛,剧痛难熬,呻吟辗转,经多方医治,痛终未减,求治于我师张继有,与以委中穴刺血后痛止颜开,传为妙手回春的佳话。笔者多年来对急性扁桃体炎均取少商穴刺血,同时在耳廓背面小静脉放血后,可立即缓解咽痛,除能立进流质饮食外,还有解热作用。患感冒头痛兼咽痛,取双侧太阳穴,双侧少商穴,刺血后疼痛减轻或立止。小儿疳症,用三棱针或粗针消毒后刺左右四缝穴约一分深,刺后拔针时,从针穴溢出粘性黄白色透明液体,每二日一次,直至没有液体溢出或烦躁症状消失为止,对单纯性消化不良患者疗效可靠。急性软组织脓肿化脓波动明显的,用三棱针刺破局部出血,于其上再拔罐,两法合用,疗效更高。

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刺血疗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消肿等作用。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收效很快,便于普及,费用极低,确有实用价值,刺血操作时,用一手持针,用另一手指捏起皮肤刺血,在严格消毒下刺血,刺以不过深为宜。一般一次出血量数滴到三毫升左右。除上述适应症外,还常用于急性昏迷、急性扭伤、中暑、疔疮等。但禁用于孕妇、产后以及血管瘤、出血疾病、贫血、体弱、低血压等症。

(注:王秀珍的《刺血疗法》已列入本站整理计划,OCR已完成)

治病方法要精

申旭德

古人尝谓:“用药如用兵”,系指作战中根据敌情而决定用什么军队和武器,治病亦需根据病情确立治法,选用药物。

今人治病多喜繁杂,用药常为复方大方,动辄十余味药,多者竟达二十、三十味。更有甚者,药包之大,竟无法从发药窗口拿出。冀图此药不效有彼药,彼药不应有它药,总可中病。其实不然。有的药物之间,互相牵制,常难见功。昔日李时珍仿东垣治肺热,只用一味黄芩名曰黄芩汤,效如桴鼓。

本人从事针灸工作二十余年,熟视针灸界治病方法,亦是杂乱无章,遇一病人既针又灸,针刺又有毫针、电针、温针、梅花针、三棱针,甚而还加上穴位注射,穴位埋线或结扎,如此繁多之治法,同用于一人一病,指望病能速愈,结果欲速则不达,愈治愈不痊。

年6月,余治一例苗姓面神经麻痹患者,医院用青霉素、庆大霉素不效,医院采用西药维生素B1、维生素B12、地巴唑、路丁、强的松、加兰他敏、吗琳哌、-2,治疗一月余无效。改服中药,并用针灸,而针灸则同时用体针、头针、耳针、水针、电推拿,每日一次。又治疗一月,仍然无效。患者转来我院,患侧面颊肿胀,口眼歪斜甚剧,收入院治疗。

收入我科后,停用所有中西药物,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取病人患侧面部翳风、下关、阳白、巨髎、侠承浆及手部合谷数穴,每日轻刺一次,患者有酸麻胀痛感时就停止行针,留针15-20分钟,历10余次,病情迅速好转,面部肿胀逐渐消散,耳后压痛消失,额部皱纹渐渐出现,眼睑已可闭合,嘴角可以活动,漱口已不漏水,共治一月,完全恢复正常。以后,凡遇此类疾病,皆采用这种治疗方法,均获得满意效果。

故大凡治病,治法要精,取穴要准,恰到好处,病即可愈。

上病取下治脑鸣

李保中

患者何某,58岁,来黑龙江省探亲。邀余诊病。自述:时常感觉脑内有虫鸣已5年,曾用多种药物和针灸治疗,均无疗效,而且逐年发作,次数频繁,脑内鸣声也较前增大,常伴有耳鸣目眩。这次因长途旅行过度疲劳,脑内虫鸣声加重,影响睡眠。余诊其头面,外观及血压均正常,舌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神疲纳呆。取;关元、气海、足三里、太溪穴,均用补法。次日夏诊,患者精神饱满,高兴的说:“昨晚睡眠很好,脑鸣也有好转。”配方同前,继续针刺5天,患者不仅脑鸣痊愈,而且食欲大增。患者求问:“以前我的头部经针灸多次无效,今天您既没有给我用药,也没有针灸我的头部,却治愈我的沉疴痼疾,是何缘故?”余曰:“按中医辨证,此属元气亏虚,髓海不足所致。上病治下,取下面四穴,补肾健脾,大补元气,定获奇功。如果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则无效果。”

癔病失语刺天突

董桂兰

癔病失语,是一种发音功能障碍性疾病。祖国医学称为失音。多由暴怒、惊吓、恐惧等精神刺激,所致肝肺气逆,肝气厥于上,肺气不得降,肺不能主声,故声音语言不能出而成哑人。余在临床,选用天突穴为主,配用足三里针刺治疗例癔病失语病人,获得满意疗效。其方法简便,疗效准确,深受患者欢迎。具体方法是选用四寸毫针,让病人采取坐位,使其头部稍向后仰(防止肌肉紧张)。医者以快速进针法直刺天突穴,深入到胸骨切迹后缘,约1厘米左右,以捻转手法使患者感到胸前有酸麻胀闷感为度,留针5分钟即可。

曾针治一孙姓女患者,23岁。该患者失语七月余,声音全无。曾就诊于哈尔滨、医院,服用多种中、西药物,花费四百余元,未见好转。来时仍如哑人,一语难出。据陪诊者介绍,患者是由于暴发怒气,精神受刺激而突然不能说话,痛苦至极。当时医者审其病因视其病体,取天突一穴快速针刺施以捻转手法。起针后,患者感激得热泪盈眶,立即说出“我病好了,谢谢医生”,并一再说“万分感谢”。

年5月,女性患者庞某,66岁。其人由于生气太过突然晕倒,不省人事。经抢救后虽苏醒但失语不能言。诊视患者体肥、桶状胸、颈项短、呼气粗,且素有痰湿过盛之证,复因暴怒,痰随气逆,上蒙清窍,阻塞气道,致肺气不宣,语声不出,而成失语。遂取主穴天突,配穴足三里,按上法施术。针后患者神志清醒,并能正确对话,语言流畅,神态自若。经连诊两次,病告痊愈。

针刺治疗无脉症

赵国新

无脉症为西医病名,无理想疗法。本病是指寸口处触及不到脉搏跳动,即扪不到挠动脉搏动。笔者参加援外医疗队,在索马里工作期间曾治疗两例。

其一,Mako,女,32岁,索马里宗教与法律部秘书。继发热、咳嗽、咽喉疼痛一个月后,又因发热恶寒,经索马里卫生部介绍来诊。余切脉时发现触不到患者两侧寸口处脉搏,同时也测不到其两臂肱动脉血压。患者自觉两臂麻木无力,时有头晕。

其二,Maliyan,女,38岁,欧洲共同体官员,比利时籍。自述:三个月前自觉上肢麻木畏寒,休息后好转,精神紧张。切诊其右手,脉搏触不到,亦测不到血压。左手正常。曾在欧洲三个国家治疗,用ACTH等药治疗效果不显。

对上述二例均系用针刺疗法,选用内关、太渊、神门、曲池、尺泽等穴。

因“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络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灵枢经》云:“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二…,是主脉所生病者”,《针灸大成》云:“相抵手心主之络”,故本穴做为治疗本病之主穴。

“太渊”为手太阴肺经之原穴,该穴位于寸口,寸口为脉之大会,为诊脉之处,故称“脉会太渊、为八会穴之一。《素问◎经脉别论》曰:“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说明肺能辅助心脏,主宰人体血液循行,并有治理调节作用,亦是做为主穴选用。

“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有安神宁心通络之效能。再配以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尺泽(手太阴肺经之合穴)辅佐治之,获得满意疗效。两位患者均可清楚触及寸口脉搏,测到血压。并能跑步、打高尔夫球或游泳。说明针刺疗法对于治疗无脉症会取得可靠疗效。因此,外国人对中国的针灸疗法给予高度评价。

针拨显奇效

解生田

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难治疾病,治疗上往往感到棘手,如哮喘、顽固性咳嗽、疮疡等。

年,医院工作时,遇到一家四医院看病。其妻王氏,41岁,患哮喘病十余年,严重时喘得死去活来,十分痛苦。这次把全部医院了。经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治疗经过,方知几乎所有的中、西药物都用过了。当时我沉思片刻,决定不用药物治疗,改用针拨治疗,根据背俞穴可治本脏病的规律,大胆采用肺俞、内定喘两对穴试治。治疗后王氏自觉气管轻松,出气通畅,当晚睡了一宿好觉。第二天上午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这回得救了。”经连续治疗一周,没有犯病,一如常人,高高兴兴地返回丹东市,至今没有复发。此事对我启发很大。

又如鞍钢结核防治所一位中干部患咳嗽病二十余年,经各地名医治疗未愈,十分痛苦,严重影响睡眠和工作。根据其咳嗽为肺气肃降功能失常,用中西药物治疗又无效,故用针拨肺俞穴四次,患者咳嗽基木治愈,又巩固治疗三次,至今未复发。

又如鞍山市卫生局一位干部,年患颈部疮疡一年余,经各种治疗均未愈,10月份又患“砍头疮”,红肿如鸡蛋大小,十分痛苦。根据“诸痛痒疮,针属于心”,取心俞穴,针拨一次而愈。至今也未复发。

针拨方法:用不锈钢焊条如钢笔长短,一端磨成扁细如针样即成。先常规消毒穴位之皮肤,采用快速进针法,深度约一厘米,即达到皮下浅筋膜处,迸针后可做“#”字划割,并可听到响声,然后出针,稍加按压片刻,可防出血。

指针隔关疗胃痛

李一清

年初冬,我借讲学之便,专程来到郭家店镇,拜访了此地颇有声望的张老先生,老先生虽年过花甲,但犹有壮容,谦逊好客。交谈之中,进来一位四十多岁的患者。他双手护着胃脘,痛苦呻吟,老先生经过检查确定是“胃气痛”之后,嘱患者俯伏坐位,将棉衣扣解开,医者立于患者背后,右手伸入患者背部棉袄内,只见医者全神贯注,指针手固定不移,约五分钟左右,病人疼痛解除,面带笑容,道谢而离去。

据张老先生介绍,右手指针邻位是第七胸椎下旁开约四横指处,按针灸经穴而论,此处恰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膈关”穴。多年来,我在临床上每遇胃气痛、肝胃气痛患者,都指针此穴,屡用屡验。尤其是对胃痉挛患者,如施术得当,此穴确有手到病除之妙。

指针隔关疗胃痛的操作方法,我的体会是,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背后,或站在床的右侧,右手握拳,以中指中节尖端(手指的持续力量不及拳尖),对准右隔关穴,力量由小到大,徐徐加重,用力的程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然后保持一定恒力,不得乍轻乍重,不宜忽大忽小。指针过程中如患者唾液增多可咽下,口内唾液愈多往往预示着疗效愈佳。如指针十五分钟不效者,可再取左侧隔关穴。一般情况下,只取右隔关穴即可收到良效。

四关穴的临床应用

李一清

所谓“四关”穴,是指两侧的合谷与太冲。合谷穴乃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太冲穴乃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前者位居一、二掌骨间,后者位于一、二跖骨间。“四关”可谓对穴,对穴犹如对药一样,配合使用,协同力强。其功能主要有解痉止痛、理气舒肝之效,是针麻止痛常用要穴。

古籍文献中多不主张深刺;近世医书记载可刺五分至一寸许。笔者认为此类敏锐俞穴,除因人、因证而异外,尚应本着“刺不在深,得气则灵”的原则去施术。怎样易于取气呢?合谷之定位应在手背第一、二掌骨近端交接处,稍偏次指微前缺陷巾,毫针直刺可沿第二掌骨缘进针,能产生较强的酸麻胀感,太冲之定位可在第一、二跖骨间隙中点处,避开跖骨动脉取之。刺之可有麻胀感或向足心放散。

以“四关”为主穴,不仅适应于消化系统病证,也适应于神经系统病证。例如:四关配中脘,主治神经性呕吐、溃疡病,四关配天枢,主治肠炎、菌痢、胃肠神经官能症,四关配内关、膈关,主治胃痉挛,肝炎、蛔厥、胆道疾患以及呕吐哕证,四关配曲池、丰隆,主治癫痫、癔病,四关配身柱主治破伤风角弓反张,四关配归来,主治痛经、血滞经闭,四关配印堂,主治小儿惊厥,四关配翳风,主治肌痉挛等。

指针中枢穴立止蛔厥痛

袁世华

读书时阎洪臣教授曾讲过针中枢穴治胃脘痛甚效。余验之临床,确知此言不谬。后又推而广之,用治蛔厥(胆道蛔虫症)所致上腹部钻顶样绞痛,亦有良效。余在临床中还体会到,以指按压中枢穴,不仅方便、安全,且每可收到立杆见影之效。指针时,患者既可俯卧床上,亦可取坐位,上体前倾。先自大推穴向下数至十椎之下,找准穴位,然后用一手拇指指腹由轻至重用力揉按,其痛多可在3-5分钟内得以缓解。再痛还可再按。亦可令病人家属依法按之。其痛缓解后,再施其它疗法根治之。余曾以此法治疗蛔厥五十余人,十之八九均可立即显效。后将此法传与农村大队医生,亦皆云有效,实为值得推广之良法也。

中医无药可施以针,无针又可以指代之,堪称便利。

腹肌挛痛

刘冠军

年间,余同老友程绍恩教授,因公同客于哲盟宾馆。晚11时许,敲门者甚急。询知一客友王某,胃痛呼救,余同程教授前往诊视。

见一壮年男子,俯卧在床,以手捧腹,急呼胃痛。询知其连日长途跋涉,过食生冷油腻,乃发胃脘疼痛,胀满不舒,吞酸暖气,曾吐泻二次,均为不消化食物。时至午夜11时许,胃痛大作,痛不可忍,乃邀余诊治。查其面呈痛苦表情,时皱眉咬牙,以忍其痛。其诊脉沉紧,舌苔白腻,体温36℃,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肝脾未触及,可望见上腹肌肉跳动,以手扪之板硬,但无压痛。根据患者素有胃疾,今又长途劳累,必耗其气,又兼犯生冷,使其胃失和降,脾失健运,诊为虚寒型胃脘痛(胃痉挛)。乃针刺中脘、梁丘、内关,行强刺泻法,针后患者胃痛不减,腹肌挛动更甚,痛不可忍,头汗淋漓,呼叫不止。余观其状,细思之:其胃虽痛,而肌挛动是其主要矛盾。乃根据《内经》“从阳引阴”之理,选取具有镇静止抽、缓解筋挛之“筋缩”一穴,针入8分,强力捻转,则腹肌挛动迅速停止,胃痛亦随之消失。患者因病痛疲劳,乃安然入睡。次晨起,来我处拜谢。

考“筋缩”一穴,为督脉经穴。督为阳经之海,主惊厥抽搐诸疾,加之“筋缩”位于肝俞之间,由于肝属风木,在体主筋,故“筋缩”具有镇静止抽之力。今取“筋缩”,证治相应,故只下一针,乃奏奇效。可见,随证施治,活法圆机,此为医者必须遵循之原则。乃记一小诗谓“客友胃痛苦难言,症结之处腹肌挛,寻得筋缩针泻后,痛止挛除笑开颜”,以资留念。

急性肠道病针治琐谈

杨元德

以针灸治疗急症,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先例。扁鹊用砭石治愈虢国太子尸厥,华佗用银针治愈曹操的头风病。这都早在我国医史中传为佳话。

据资料报告,以针灸治疗的多种适应症中,有60余种是急性病。针灸治疗急症的良好效果,已成为我国医学的突出特色之一。针灸对休克、抽搐、急性疼痛等急症的治疗,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针灸对急性肠道病的治疗亦颇负盛名。笔者在十年动乱之年插队农村时,每年曾于夏秋季节用针灸治愈一些急性痢疾病人。实践证明针灸对急性肠道病的效果是惊人的,因而久久不能忘怀。年,我偶然翻阅杂志,得知世界卫生组织早在年就已经向全世界各国宣传、推广针灸主治的43种病症中有急性菌痢、急性结肠炎、腹泻等三种急性肠道疾病。

急性菌痢相当于中医的“湿热痢”,多由于疫毒乘虚侵入肠腑,大肠传导功能失职,湿热相搏,气血凝滞,肠腑脉络受损,而致痢下脓血、里急后重、小便短赤、全身发热、口渴、苔黄腻,脉滑数。笔者临床治疗此病应用两组针刺处方:(l)天枢、上巨虚、合谷、曲池、内庭。(2)大横、阴陵泉、地机、三阴交。毫针刺,用泻法,留针30-分钟,并于每10分钟施提插、捻转泻法一次,重者每日针刺2-3次。

曾治患者宫某。其每日便脓血七、八次,里急后重明显,身发热(体温37.8),经化验确诊为急性菌痢。用第二组处方,每日针刺两次。经三天后患者症状消失,改为每日针刺一次,一周后,大便化验检查二次均正常而告痊愈。

针灸治疗急性菌痢效果良好,为国内外公认。许多学者观察到针刺可以加强肝脏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异物的能力,通过对菌痢病人血清蛋白电泳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针刺还能增强机体的防卫能力,故对本病有效。

第一组处方的天枢为大肠之募穴,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合谷为大肠经之原穴,曲池为大肠之合穴。本病在大肠,以上四穴可通调大肠腑气,共奏化湿行滞之效;内庭为足阳明之荥穴,可清肠胃之湿热,故能治愈本病。

第二组处方是以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大横穴为脾经分布在腹部的要穴,可通调肠腑气机,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合主逆气而泄”,地机为脾经之郄穴,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穴,均可调脾胃之气机而化湿滞,故治痢有效。

先父杨逢伦,从-医院善长用针刺脾经穴治疗急性菌痢,尤共对氯霉素等抗生素过敏者,采用针刺治疗,每每效果良好。由于家传之故,我也常用脾经穴治疗木病。同时,对急性结肠炎、急性腹泻,均可按异病同治,选用以上两组处方,在临床同样有效。

必须强调一点,针刺治疗急性菌痢等肠道急症,手法操作很重要,应以泻法为主,留针时间长,每日针刺2-3次。针感越强,效果越好。

治热结旁流与湿热下痢当刺天枢大横

李一清

治热结旁流与湿热下痢,刺天枢、大横,属于异病同治。热结旁流得之于外感热病,邪从阳化,成阳明腑证,突热为患。它本是《伤寒》中之一证,肠中燥屎内结,而见热迫大肠,泻下如注,肛门灼热。

湿热下痢,多由于进食不洁之物,或受暑湿疫毒,客于肠胃,气机不利,湿热偏胜而发病。该证在痢疾的发病率中居首位,其特有症状是里急(腹窘痛)后重(频下坠),下痢赤白。上述两种疾患的共有症状是腹痛、泻下黄糜热臭、魄门灼热、小便短赤、脉多滑数。前者苔黄干,后者苔黄腻。

以上二证,可通取天枢与大横。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定位在脐旁二寸,左右各一,是特定穴大肠之募,大横,穴属足太阴脾经,该穴位于脐旁四寸,左右各一,是足太阴、阴维之会穴。四穴相配,针刺得气后,施以捻转泻法、盘摇法,具有调气整肠、健脾和胃之功能,从而达到泻下去实、导滞下行。若有发热可加曲池、内庭,以泻手足阳明之实热,恶心呕吐加内关、足三里,通利三焦、升清降浊,每日针2-3次,效果佳良。

年仲秋时节,我曾治一男患,自诉宿有胃病,两日前去水果园,饱食各种水果,傍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酸臭,频频入厕,呈水样便。观患者身材高大,但面黄消瘦,两目无神,舌苔黄腻,舌质红尖赤,并兼有烦躁、头晕、乏力等症。切六脉滑数。此系平素脾胃虚弱,偶因饮食不洁,秽物复伤肠胃,胃浊秽毒相博,邪从阳化,下迫大肠,标在邪客肠胃,本在脾虚不运。遂取主穴天枢、大横,用捻转泻法和盘摇法,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加曲池内庭泻手足阳明郁热,加内关足三里止呕并导滞下行,日针二次,两日痊愈。

康复疗法小议

戴铁城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一类疾病。这里所谈的中风病,是指现代医学中的脑血栓形成、脑供血不全、血管内膜炎等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

祖国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治疗和研究,均有较深刻的认识。我在临床治疗本病过程中体会到,早期使用康复疗法,对改善临床症状和促进病人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有重要作用。

余曾治周某,女,47岁。该患者左半身瘫痪半月,被确诊为“脑血栓形成”,住院半月,但左侧肢体瘫痪未改善,故来我院求治。

病人面色萎黄,言语欠流利,抬入病房,左上、下肢全瘫,无二便失禁,舌质紫暗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沉弦。当即施头针,令病人在床上活动,左下肢即刻抬起,后每日针一次,共治疗10次患者由家属搀扶下地能站立,一个月后自己能迈步行走。

治疗中风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早期就配合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可防止因长时间卧床而造成肢体挛缩、爪型手及足内翻,同时由于发病早期就进行功能锻炼,不仅能促进小关节的功能改善,同时可收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功效,从而使闭阻的经络通畅。

康复疗法,近几年来受到国外医家的重视,而我们的祖先早在远古就认识到康复疗法的重要价值。如导引、太极拳、五禽戏等在临床上的应用,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疗法的作用。对于中风病人早期采用康复疗法,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所以应广泛推广使用。

针刺痫证一得

孙申田

行医多年,偶有所得。是年,遇一老翁,年五十而得子,其子弱龄聪颖、3岁识字数百,5岁时能诵唐诗百余首,真乃“神童”。然而世间事情又不能完全从人心愿,此童八岁时,因遇狗惊吓,突然抽搐,以后经常发作,口吐涎沫,四肢抽搐,二便失禁,移时苏醒。医者皆诊为“痫证”。老者视此童为掌上明珠,四处投医诊治,中、西药服之皆无效。经友人介绍,托余诊治。当我问清患儿得病经过之后,确认此属督脉为病,必针其龟尾穴(位于尾骨端)。果真,针治三个疗程、45次之后,患儿一直未犯病,现已三年未再复发。患者家属感附万分,要重谢于我。吾谢之曰:“医乃仁术,济世活人乃属本分,千金之偿,我决不取其分文。”

督脉电针加灸治疗痿证

戴铁城

痿证是一种顽固难治之证。它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或因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我在临床上使用督脉电针加灸关元穴治疗痿证,收到满意的效果。

曾治一侯姓患者,女,30岁。该患于三个月前腰部不慎扭伤,后发觉背部疼痛,继而双下肢麻木,行走困难,尿潴留,诊断为“脊髓蛛网膜炎”,住院二个月出现尿失禁,不能行走,故来我院求治。病人面色萎黄,双腿活动困难,由别人背入病室,二使失禁,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滑。取督脉,用电针,日针一次,三十次后病人能下地站立,二便仍失禁,此后又加灸关元穴,日一次,二十次后二便不失禁,自己能行走,告愈。

余用督脉电针治疗脊髓病,已有同道者使用。但对改善病情加灸关元穴,比单用督脉电针有更满意的效果。督脉总督人身三阳经之经气,阳经经气都汇于督脉大椎穴,所以督脉有督率阳气和统摄真元之功。而任脉同人身之三阴经脉密切相连,足三阴经经脉之气都交会于任脉的关元、中极穴。所以督、任二脉能调正人身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功能。

施术时,用毫针直刺入患者两椎之间隙,深达2-2.5寸,上自大椎穴,下至阳关穴,依病情需要选取穴位,针下有麻木酸胀感最好,通以电流,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通电20分钟起针,后再灸关元穴五壮,日一次,连续十五次为一疗程。

临床观察,督脉电针加灸关元穴有调节经脉气血,补益精血,通经活络,活血化瘀之功效,所以筋骨得坚,筋脉得濡润,痿软无力诸证得以纠正,收效迅捷。

磁圆针治疗痛症神效

解生田

有关磁石的文字记载,最早见子《管子》一书(约公元前六世纪),用磁石治病在我国也有很长的历史。公元二世纪的《神农本草经》载:“磁石味甘辛,主周痹、风湿,肢节肿痛不可持物……”。磁石外用,相传始于扁鹊(约公元前五世纪)治子宫脱垂方,十六世纪前的《乾坤秘韫》已经记载各种肿毒的处方:“吸铁石二钱……如常熬膏贴之。”年的《本草纲目》载磁石治“大肠脱肛”方;近代张锡纯用口含磁铁,耳插细铁棍治神经性耳鸣。这些前人的经验对我们很有启迪。

磁的镇痛作用有二,其一是经络调整。如牙痛,可在非痛点的“温溜”,“二间”和对侧的“迎香”贴敷磁珠,可收到立时止痛的效果。其二是局部调整,亦即“以痛为俞”的原则。笔者使用的磁圆针,就是从古代“九针”中的圆针脱胎而制成的。其形如扣诊锤,锤的两端配有磁性的圆针头(头呈圆形如绿豆大小)。使用方法简单,本着“以痛为俞”的原则,一是按压揉动,二是按压滑动。

如鞍钢二炼钢厂的一位干部,由于负重不慎而扭腰,当时坐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不敢深呼吸和大声说话,不敢轻咳,痛得呻吟不止。经中西药治疗无效。当晚腰部疼痛加剧,求治于余。经检查后确诊为急性腰扭伤,用磁圆针本着“以痛为俞”的原则,在痛点最明显处用按压揉动法,治疗一分钟左右,病人立即能做各种活动,第二天正常上班工作。

又如,北京电影制片厂一位工人,因打球不慎把右踝关节扭伤,出现局部皮色青紫,肿痛难忍。曾外敷、扎针、口服各种消肿止痛药均不效,求治于余,经检查后诊为右踝关节扭伤。用磁圆针在其右踝关节最痛处按压揉动,并在周围肿胀处行滑动按压法,仅治疗两次就痛止肿消。

总之,用磁圆针治疗各种疼痛病,见效快,复发少,可谓手到病除,故患者赞颂磁圆针为“神锤”。

以痛治痛

石荣

古代名医孙思邈首创“阿是穴”风行于世,针灸大兴。而今针界同道有所忽视,吾人甚感不安。“阿是穴”即敏感点,压痛点,反应点,良导点,阳性反应点,也叫不定穴,天应穴,追其实质,就是内脏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该点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七窍等紧密相关。吾多年临证认为:“有病必有点,点中有重点,病变点也变,点消病即散。”故临床治疗痛证若选用痛点,每收奇效。此乃“以痛治痛”也。

患者张某,右侧头痛绵绵不去近四载,药不效,针不解,痛苦异常,医院十几家,终无根治之法。年5月来诊,经神经科会诊为“右偏头痛”,属脑血管神经痛。吾选用“以痛治痛”法,在患侧太阳穴附近找到二个明显压痛点,针刺并施以震颤针法,二分钟后患者痛止,随访一年从未复发。

又如王某,食不洁之物而呕吐不止,胆汁倒逆,胃脘阵阵剧痛二小时,注射吗啡不效而来诊。检查;急性痛苦病容,屈身收腹,强迫体位,呻吟不止。在胃区压痛(++),反跳痛(-),经内科会诊为急性胃炎。吾遵“有病必有点”之理,在其右腿足三里处找到反应点,重压痛减,去之痛剧,故以此为穴,用二十六号二寸长毫针扎入,并行“捻转刮针术”,不到二分钟,患者胃痛停止,呕吐消失。起针后压之,痛点已无。三天后复诊,已上班工作。

几年来余遵此理,守此法,医治各类众多疼痛患者,均收奇效,特书此文,供同道参考。

遗尿症的针刺疗法

赵国新

凡三周岁以上的儿童,在睡眠中不自觉的排尿,谓之遗尿。症见睡眠中遗尿,轻者数夜一次,重者一夜数次,病久患儿常有精神萎顿,肢倦乏力等症。

医者临证多以补关元、肾俞而充益肾气,固摄下元,配以三阴交调理三阴经气,因病在膀胱,又取膀胱俞与中极之俞募配穴而增益膀胱的机能。一般会取得较好的疗效。

然而,对于遗尿日久、年岁较大之女孩,精神苦闷而自卑者,以前述穴位治之常收效甚微。

读《百证赋》中有:“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之句,颇受启发。考通里穴为手少阴心经之络穴,大钟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络穴,其经络足太阳膀胱经。针此二穴,可起到交通心肾二脏,使其平衡协调的作用。肾气足则有助于膀胱开阖以约束膀胱的作用。

在临床上对于嗜睡不易叫醒之遗尿患儿,笔者遂以通里、大钟二穴治之而奏效,其疗效颇佳。针5-7次后,再配合前述诸穴,以巩固疗效。

对于前人之宝贵经验,我们不应仅以“一句话”高度概括而忽视,只有潜心体会,方得其奥。

艾条灸治遗尿

郑艺钟

艾灸素有通经络、利气血等许多作用,而被古今医家所沿用。它的作用价值并不是针法所能全部取代的,而采用艾灸疗法能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证。故《本草从新》曰:“艾叶……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余在临床中常用艾条灸治疗遗尿证,尤以小儿遗尿每获良效。曾治邢某,女,14岁,因病人幼年丧母,生活照料不周,经常睡凉铺,又因学习与家务劳动繁重,身体疲劳,夜寐深沉,经常发生遗尿已达十年之久。观其形体,发育较差,营养欠佳,面容憔悴,肢冷畏寒,舌苔薄白质淡,脉沉尺弱,辨证当属肾阳虚,下焦不固。治疗取穴关元,用艾条温和悬灸,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经治疗三十次而痊愈。半年之后追访,患者未复发。

遗尿之症临床中较为常见,其症状有重有轻,轻者经治疗或者随年龄增长而症状逐渐好转,甚至消失,重者则夜夜尿床,影响患者身体健康。《景岳全书》曰:“凡睡中溺者,此必下元虚冷,所以不固”,艾灸关元以温补下焦,又可增强小肠泌别清浊之功,故获良效。

灸可长寿

杜毓来

常读针灸古籍,无一不推崇灸法可却病疗疾,并可延年益寿。当今老年医学方兴未艾之际,用灸法疗疾、灼艾长寿,实为简廉之举,今录一则灸法延年、满门长寿的故事,聊救时弊。

日本朝野倡导灸法保健由来已久,甚至订为学校课程以考察学生,可见其重视之程度。据日本帝国文库《名家漫笔》记载:在德川幕府时代,三河国(县)有一位叫满平(又译作万兵卫)的百姓,祖传灸足三里穴,高龄达二百四十多岁,有人向他求教长寿秘方,答曰每月从初一到初八,从不间断施灸,不过男女有别,逐日变更艾灸壮数。

男:初一日九壮,初二十壮、初三十一壮,初四十一壮,初五十壮,初六九壮,初七九壮,初八八壮。

女:初一八壮,初二九壮,初三十一壮,初四十一壮,初五九壮,初六九壮,初七八壮,初八八壮。

至元保15年9月11日,江户府(今东京)永代桥梁改建竣工,召满平全家参加初渡仪式,当时他们的年龄实在惊人。每人的高龄为:满平岁,庆长7年生。满平妻岁,元和9年生。满平子满吉岁,庆安元年生,满吉妻岁,承庆元年生。满吉子万藏岁,元禄8年生,万藏妻岁,宝永4年生。

以上逐日施灸壮数,不一定胶柱固执,然年年、月月持之以恒,实为可贵。上述各人年龄无从细考。长寿的原因很多,以不单灸足三里能竞全功。但坚持常灸此穴,有益无损,故孙思邈也说:“若要身平安,三里常不干”,即足三里穴常有灸疮浸润之意。

考足三里穴为胃经合穴,内通胃腑,脾化胃纳为后天化生之源,灸此穴以强中土,灌四旁使食欲消化畅旺,气血有滋。据今日之研究,针灸足三里均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而获免疫抗病能力,抗病能力增强则病不生、不生病则长寿,此理浅显易明。《扁鹊心书》云:“岂不闻土能成砖,木能成炭,历千年而不毁,皆火之力耳。”如是灸足三里穴可助长寿,信不诬也!

水沟穴一议

郭士奎

原天津中医学院蒋伯兰主任,乃一代名医,尤善针灸、余有幸从之学医,受益非浅,余于8年8月返里,遇一老妇,年逾五旬。步履艰难,需人挽扶,呻吟呼嚎,腰痛似折,辗转困难。自谓收秋,用力过常,夜间寒袭而罹,痛处固定,按之皱眉,显有痛处。诊脉弦而细。诊断为急性腰扭伤。

余常守蒋师之授,“痛为经气不通“,“腰为肾之府”,“取穴宁失其穴,亦不失其经”。痛处属督脉之经,则急疏导督脉。取督脉水沟穴,一针疗法,进针斜刺,捻转泻法。以患者双目流泪为度,并令患者微动其腰。针拔痛止。患者致谢,弃杖舍车而走之。

今重温针灸,奇术也。《难经》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针鼻柱下水沟穴,能治腰痛之疾,实为病在下,取于上,受“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的理论指导而收捷效。

针刺乳疖

张静波

乳疖,即乳痈(急性乳腺炎)的初期阶段。好发于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更为多见。多由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或多食厚味,胃经热毒壅滞,以致乳汁不通而引起。或因乳头皮肤破裂,外邪火毒侵入乳房,或婴儿有口腔感染,致使脉络阻塞,排乳不畅,火毒与积乳互凝,结阻成疖。或因不慎,挤压乳房,气血阻遏而发病。

治以清热散郁,利气止痛。故独取胆经肩井穴针刺,用泻法。肩井穴是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能疏肝胆,清胃热。是余治乳疖的经验效穴。针刺时,严禁直深,以免造成气胸,可将针尖呈60度角向后斜刺一寸,留20分钟,其中间再捻泻一次,一天可针刺两次。同时取白矾一块,新鲜鸡蛋数个。在磁盘内,先放入鸡蛋清后,持白矾块砚之,砚成浆糊状为止,涂于洁净布上,再贴敷于患乳的红肿硬疖处。每隔2-3小时,更换一次,即可起到清热、消炎、散郁、止痛的作用。多则24小时,少则12小时,患者即可痊愈,治愈率为%。

带状疱疹的刺络疗法

石荣

带状疱疹,是病毒同时侵及周围神经和皮肤的病毒性疾患,俗称“蜘蛛疮”。此病初期乏力,纳欠,身热,1-3日后,局部皮肤出现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呈现簇集成群的粟粒到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即变成透明发亮的水疱,重者偶发大疮或血疱,甚者发生坏疽。数日后水疱内容物可混浊化脓或部分破裂、溃疡,最后干燥结痂,大多数不留疤痕,病程2-4周。目前对此症,中西医皆无特效疗法。吾近五年用刺络疗法,即用毫针7-8支为一撮,点刺水疱,继而用吾创制的“医用负压罐”吸液,最后外敷紫金锭。用此法治疗三百余例,皆收到较好的效果。

曾治赵某,34岁,男,右八肋间区满布红斑,水疱四块,簇集成群,剧痛三天,夜不得寐,用止痛剂不解,前来求治。吾用撮针点刺水疱,加罐四枚,十分钟后去罐,外敷紫金锭。次日复诊,患者昨夜安眠,高兴之至。经检查,其局部皮肤干燥,结痂形成。对余下水疱再施上法患者痊愈。

又如张某,42岁,女。患者从会阴至大腿内侧水疱簇集成群,有的破溃感染,发病四天,剧痛不解,呻冷不止。吾用撮针点刺水疱,加罐四处八枚,吸出5-10毫升水血样液体,外用紫金锭。次日患者安宁,局部大多结痂,干燥痛减,随访七日,未发新疹而愈。

此法立论之理,乃因带状疱疹为湿热蕴于肌肤,侵及络脉而成。而刺络之法,能吸血排瘀,通调气血,疏通经络。

沿皮针刺“缠腰火丹”

田素琴

缠腰火丹,证属肝胆火盛,湿热内蕴。外感毒邪,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相搏结,阻遏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毒邪蕴于血分,则发红斑;湿热凝结则起水疱。

出疹前3-5天,病人皆有局部灼热痛。疹发生在疼痛区域呈带状分布,为簇集丘疱疹。皮疹多在胸胁、腹部、头面、四肢部位。春秋多见。虽经2-3周可自愈,但疼痛难忍。应用沿皮针刺治疗,经2-3次,疼痛即可减轻或消失,皮疹消退。

余在临床发现患者周身皮肤都可发疹,接受针刺后疼痛即刻大减。应用针刺多在发疹区,沿皮损走行,从健康皮肤刺入、平行于皮疹下面,达到健侧止。留针20分钟,每日进行一次。面积大者可以围刺。曾治一患者,左眼眶痛四天、不能入睡,服止痛药无效。晨起见其痛区起疱,疼痛呻吟不止。精神紧张,舌质红、苔白、脉弦数。左眼睑及额部肿胀,从目内眦向上至头顶见有数个聚簇丘疱疹,呈带状分布。此属足太阳膀胱经湿热蕴阻,诊为蛇串疮。采用沿皮针刺治疗,每日一次,留针20分钟。经三次医治,患者疼痛消失。疱疹干涸结痂,又针二次而愈。

应用沿皮针刺治疗缠腰火丹,收到清热利湿、解毒化瘀、通络理气、调和气血之功。通过经络传到病所及五脏,发挥机体的调节功能,使其气血运行得以通畅、营卫调和、阴阳平衡,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针刺治疗恶阻小议

纪青山

恶阻,又称妊娠呕吐。多发生于妊娠一个半月至三个月这段时间,主要表现为厌食呕吐,是妇科临床常见病之一。我在临床上采用针刺调中降逆之法,取得满意的效果。一般取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均用补法。偏于痰盛者加丰隆、阴陵泉,偏于肝热者加太冲。

我曾治贾某,女,24岁。年8月来就医。妊娠五十多天,不思饮食,恶心,食入即吐,周身乏力,嗜卧,头目眩晕。经当地治疗无效而来长春求医。取用中脘、天枢(双)、内关(双)、足三里(双),用补法,针后患者症状大减,食入而未吐,共针三次而愈。

妊娠呕吐者,多数都是食入即吐,严重者滴水难进,故用中药治疗是比较困难的。而针刺治疗疗效快、效果好,且不用口服药物、避免吐药的弊病,所以临床上对恶阻患者应首选针刺治疗。因中脘穴是八会穴中腑之会,又是胃之募穴,还是任脉、小肠经、三焦经、胃经四经的会穴,有健脾和胃降逆之效,天枢为大肠经的募穴,有调理胃肠、使浊气下降之效,内关为心包经的络穴,别走三焦经,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舒肝降逆、调和脾胃之效,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合治内腑”病。诸穴相配,具有调理胃肠的作用,能使胃肠蠕动加快,浊气下降,加速胃肠内容物的排出,而不使胃肠产生逆蠕动,恢复胃肠的正常生理功能,达到调中降逆、理脾和胃的目的,故对恶阻用针刺治疗而愈。

谈针治难产

高玉瑃

曾遇一农村妇女,年24岁,体格健壮。第一胎足月临产,有产兆后,即请当地卫生员接生,由于胎儿较大,卫生员经验不足,产妇初期用力过猛,至宫口开全时,已全身无力,宫缩亦弱,时延二日,经用催产索等,宫缩未见加强,当地医生束手,始送石市接产,入院之后因无宫缩,采用各种催产方法,效不佳,欲计手术取胎,此时胎儿早已无心跳。余此时恰有事至产房,值班医师问余可否用针灸催产。因此,始用针灸治疗,首取合谷二穴,补祛,次取三阴交二穴,泻之;再取催产二穴(关元旁开三寸)针约五分深,双侧同时捻转,补法,针后立即出现宫缩,约一分钟后宫缩增强,死胎随之产出,出血不多,产妇无其他不适。

又一农村社员,年约二十五六岁,体格健壮,系第二胎,足月临产时始发现横位,在家经产婆接生,两日未能产出,胎死腹中,医院,经产科大夫手术,牵拉胎儿两足将其躯干及上肢拉出宫腔之外,由于无有宫缩,不能产出已数小时,欲行断头术后,再在宫腔之内将其头颅破碎分部取出,此时主管大夫问余可否针灸,余答试治,当即针合谷二穴,补法;三阴交二穴,泻法;催产二穴,补法,留针之时手抚产妇腹部,感有宫缩,即嘱值班大夫准备接产,再次运针,宫缩加强,死婴自然产下,胎盘亦随之排出,出血不多。

针药合治死胎不下

刘世英

胎死腹中常不能及时自产,危害性大,有时病情又很急。年我在妇产科病房工作期间,凡遇到经适用芫花、天花粉、乙稀雌酚引产,日期常达10天以上无效的,经我改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能诱发产妇动产,进而排出死胎。针刺取穴:维胞、中极、合谷、三阴交,每日一次,强刺激手法并配合汤剂,达生饮合平胃散加减,其药物:牛膝50克代赭石25克蝉衣15克瞿麦20克牵牛20克大黄15克苍术15克川朴2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一付。

经治疗可使多数病人的死胎和胎盘完整排出,个别病人娩出死胎后,胎盘粘连而施刮宫术。

曾治佟某,女,25岁,孕四月时曾腹痛,孕六月时阴道流褐色血液,超月经量,于3月3日住院,超声诊断为死胎。下腹坠痛,胎动停止,胎心音消失,口出恶臭,舌质紧暗偏青,舌苔白腻、脉涩,诊断为死胎不下。3月6日开始针药合治,针药后遂即引起宫缩,腹痛下坠,随着针药的次数增加逐渐加剧,3月9日娩出一男性死胎,已发酵恶臭,长约20厘米,胎盘完整,阴道流血不多,产后三天一切如常,出院。

又治谢某,女,26岁,孕六月胎动停止,胎心音消失,腰腹痛,舌淡紫,脉沉缓,超声诊断报告死胎,诊断为死胎不下,先用芫花引产,口服乙稀雌酚,治疗15天无效后方于3月7日针药合治,遂针刺四次,服汤剂五付,病人渐渐下坠腹痛,3月15日8时,娩出一女性死胎约克,产后住院三天,一切正常出院。

“胎死不下”主要是“瘀阻气塞而不下”,气滞不行,死胎难以外出。针刺:中极、维胞助气化,加三阴交配合谷有坠胎的功效。汤剂中牛膝引血下行,代赭石质重下坠以助牛膝之力。大黄、牵牛通腑下气,助气化并下血,使瘀祛气复胎自下。前药为主加蝉蜕,瞿麦辅助坠胎之功为佐药,古人即有用平胃散治死胎不下者,达生饮用大黄、牵牛又合平胃散,目的在于加强通下之力,以逐死胎。

古书强调:胎死不下的孕妇,必见舌青口臭,针药配合能提高疗效,但不能单一归功于针或药的哪一方面,应该说是针药在治疗上互相为用的效果。

针刺治疗产后尿闭

刘世英

肾虚妊娠,胎儿较大,或产程过长,产力过猛,损伤冲任,累及肾气不化,膀胱气化无力以致发生尿闭,插管导尿不仅使病人痛苦,而且容易引起感染。

我曾用针灸治疗产后尿闭数十例,多是住院产后12至28小时不能自行排尿者。临床见症多有:小腹胀痛,下腹隆起,膀胱充盈,腹胀,尿之不出,精神紧张。表情痛苦,呻吟不安,脉沉滑有力而数。

大部分病人经针灸一次,即能自行排尿,少数病人需重复再针,一般病人均在针刺后20分钟内自行排尿。

对该病取效,必须掌握三个关键:处方合理,取穴准确和手法有术。处方:主穴是利尿穴,配穴:气门、营池穴。

利尿穴位取法:量取由印堂到鼻尖的长度,按此长度作一取穴标尺。然后将此标尺的一端放于脐中,标尺按小腹正中线垂直向下,标尺的另一端是穴。

气门穴位取法:脐下三寸,傍开三寸。

营池穴位取法;足内踝下缘前后之凹陷处,每侧两穴,左右计四穴。

手法:针刺利尿穴,选五寸不锈钢针,轻快点刺于皮下,徐徐捻压直入深达膀胱腔内(???恐怕有危险),此时开始运行两步,候气手运法,第一步施展常规,“候气十六字手运法”,即:急提慢插,弹动振颤,上下诱导,左右捻转,催促产生小腹缩坠感为度,其意在于借针刺运动的激发,复苏己经麻痹的膀胱逼尿肌再度收缩。第二步,待第一步候气法完成后,立即把针体提升四分之三,然后改换进针角度为45度角,再向下延深徐徐刺入后提升约四分之三针体,仍然施展“候气十六字手运法”以促使患者尿意感明显增高为度。第二步候气动机,借针的刺激,引动内括约肌舒张。经过两次候气,引动了膀胱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舒张,一收一缩形成了排尿反射,则尿液即可排出。

针刺气门穴手法:选四寸不锈钢针,徐徐直入,针灸稍偏内侧,深度三寸,然后施展手运法,候缩坠感为度。以助利尿穴之功效为佐。

针刺营池穴手法:选寸半不诱钢针,针刺凹陷深层进针8分,候气至局部酸胀热为度。

以上三穴针入得气后,稍待即可起针,均不留针。取穴准确,手法有术,借针刺引动阳气气血疏通,代谢正常,气化则能出矣。

针刺长强治婴幼儿泻泄有奇效

王秀莲

婴幼儿时期,其体质特点,除了“纯阳之体”与“稚阴稚阳”外,“脾胃薄弱”又为其一大特点。脾胃薄弱非但吐泻常发,且易导致肾气不足。

笔者临床二十余载,但见婴幼儿有因泄泻而求治者,不论其为急性、慢性或痢疾,均以针刺长强治之。经治患儿不下五百余例,均收显效。年曾治一陈性男婴,自生后三个月于寒冬时节其母为其洗浴,随患泻泄,一年多来,泻下一日十数次,泻物为蛋花样混杂鱼冻样粘液便,腥臭味,伴有脱肛,面色萎黄,皮肤皱摺,手足发凉,神疲乏力,食少,以牛奶饼干为主食,尚未断奶。大便经多次检查有脓细胞及红、白血球,细菌培养阴性,诊断为“慢性痢疾”,延请中医诊治。经针刺二次后,患儿大便次数减少到一日三次,鱼冻样粘液减少,又针刺五次后,大便粥样,一口二次以下,化验检查有少许白血球。后嘱其调摄饮食,并教其母捏脊方法,自行调治,一月后患儿大便成型软便,饮食增进,精神好转。

针刺方法:令人紧抱患儿项、腘、身体呈弓形弯曲,显露臀部,取长强穴,常规消毒,医生以左手拇指抠住其尾骨尖,并施以揣穴法,右手持一寸半毫针,沿左手拇指尖刺入一寸许,施以捻转(不许提插),三次一停,如是者三,随即出针,以棉球按压针刺点片刻即妥。虚弱者加灸神阙或隔姜灸,有疳积表现者加刺四缝。对大便基本正常后而有脾胃虚弱者,可停针刺治疗,改施捏脊以善其后。

针刺水分治疗婴幼儿腹泻

张华珠孙文先

我们采用针刺水分穴治疗婴幼儿腹泻,一般一至三次即可痊愈,简便易行,疗效满意。

手法:直刺水分穴1.5至2寸,强刺激,留针30-50分钟,留针期间,捻转二至三次。

治疗:伤食者:腹胀痛,拒按,不思食,苔腻,脉滑,泻下物不消化,有明显的酸腐臭味。直刺水分穴,留针30分钟,一般一次即可见效;脾虚者: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纳差,腹喜按,苔薄白,脉濡细,泻下不消化物,食后泻下加重。直刺水分穴,留针50分钟,加艾灸,留针期间捻转二至三次,一般二至三次可愈,若属湿泻:病儿身热不扬,精神困倦,嗜睡,口渴不欲饮,肢体酸软,苔白腻,脉濡,泻水样便而繁,甚者一日数十次。直刺水分穴,留针50分钟,一般一至二次可愈。

非洲疟疾诊治一得

诸云龙

笔者在随中国医疗队去扎伊尔工作期间,治疗疟疾甚多。非洲之疟疾发病急骤,症状多变,多数无寒热往来之症状,更无间日、三日发作之规律。临床上或仅见头痛、眩晕,或只见恶心纳呆,有的以神疲乏力为主证,有的见关节疼痛等表现。与国内所见之疟疾症状表现迥异。

在治疗上,西医之各种抗疟药,对非洲疟疾之疗效甚微,加之毒性反应及副作用甚多,故外国朋友多来我医疗队求治。吾常以针刺治疗该病,并收到满意之疗效。

吾常用之穴位为:主穴:大椎、风池、间使。如发热明显加曲池、合谷,头痛眩晕加太阳、印堂;恶心纳呆加内关、足三里,失眠心悸加安眠、神门。每日针治一次,五次为一疗程。针刺期间停用一切药物。两年来共治疗本病48例。临床有效45例。血涂片镜检,治疗前均找到疟原虫无性体,治疗后原虫消失者42例。由此可见,针刺治疗疟疾,无论在控制症状方面,还是在血涂片转阴率方面,效果均明显的优于药物治疗。故不揣愚陋,予以赘述。一得之见,聊作引玉之砖。

以下推拿

小儿面瘫治验

赵国新

小儿面瘫,即小儿“口眼歪斜”。国内成人患本病者多。而索马里小儿面瘫在临床上占有很大比重。考其病因,该国地处赤道,气候炎热,人多喜纳凉,经常在树荫下席地而睡卧所致。为减轻患儿痛苦,由针刺而改用推拿疗法治之。运用推拿疗法共治疗9例(其中男性患儿7例,女性2例)。其主要症状为眼裂大,流泪,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嘴歪、漏气漏水,患侧面部感觉迟钝、麻木等。

运用推拿手法及选用穴位是:⑴令患儿仰卧,医者站于其患侧,以大鱼际揉法从其前额、太阳穴下至患侧整个面颊,治疗约10分钟左右。⑵以一指推法重点在印堂、攒竹、睛明、太阳、承泣、四白、耳门、颊车、人中、承浆、地仓、大迎等穴位上刺激,反复刺激数次。⑶再以拇指揉法在承泣、四白、迎香、下关、颊车、人中、承浆等穴处强刺激,并分拨人中、承浆之筋。⑷令患儿取坐位、医者左手握住患儿四指,以右手中指端或中指屈曲捣其小天心穴,约10分钟左右。左侧面瘫捣患儿右手,反之右侧面瘫捣其左手。

经用上述方法治疗,多则推拿14次,少则6次即愈。深受索马里人民欢迎。

应用推拿手法治疗,受刺激的局部产生热的生理效应,使皮温增高,改善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及营养状况,使麻痹的肌肉得以恢复,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以通气血”的作用。笔者认为,推拿治疗面瘫实为疗效颇佳,易为患儿乐户接受的一种好方法。

漫谈小儿肌性斜颈

陈志华

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小儿歪脖”。本病的病因、病理,目前虽无统一的说法,但多由于分娩(特别是臀位产和产钳产)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钳挤压、牵拉而受伤出血,血肿肌化并造成挛缩所致,故又有“初生儿肌性斜颈”或“初生儿胸锁乳突肌挛缩性斜颈”之称。

对本病的发现并不难,在小儿初生后数日或数月,如留心观察,则可见小儿头部常向一侧(患侧)倾斜,颜面旋向健侧,若勉强用手转动纠正,常激惹小儿哭闹,将手松开,其头部又随即回复原位。在为小儿擦洗颈部时,常可发现患侧颈部皮肤皱襞多,在襞纹之间积存有不洁之污垢,患侧乳突与锁骨间距小于健侧,并可在患侧胸锁乳突肌的中部或胸锁骨端的附着处,触及到大小软硬不等、并可随肌移动的犹如梭形的肿物。如发现较晚,肿物虽已不甚明显,但因血肿机化,形成挛缩,紧张变硬,突出如条索,头颈部的活动受限,患侧颜面的发育也受影响,使患儿双侧颜面不相对称。病期较久,甚至还会产生代偿性的胸椎侧凸畸形。

推拿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通过对例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其中痊愈者例,好转者98例,无效者19例。

医者一手托扶患儿项部,使患儿头部后伸,以加宽顶部便于操作;用另一手拇食中三指捏法和拇指揉法,治患侧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反复操作,重点在肿物周围,作用力要深透,以疏调经筋,行气活血。操作时,注意不要用手滑动或扭绞皮肤,尤其对初经治疗的患儿,因皮肤对手法的刺激阈低,尤当注意防止皮肤损伤。

用拿捏法对肿物部位进行挤压,宛如将肿物拿起捏瘪,挤散一样,反复操作3-5次,如肿物范围较大,可沿肿物的形态自上而下反复操作2-3次,以挤压血肿。操作时,手法不宜过重,并需与揉法相交替进行,以避免因疼痛而激惹患儿剧烈哭闹。医者一手扶住患儿患侧肩部,一手扶住患儿头顶。将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反复进行多次操作,以使其患侧胸锁乳突肌得以伸展。

捏揉患侧斜方肌,以缓解斜方肌反射性肌紧张,并拿肩井穴结束操作。

此外,在治疗期间,还可在婴儿睡眠、哺乳之时,用硬枕夹持其头部两侧进行矫正,经常用玩具诱引患儿,使其颜面向患侧旋动,均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本病以婴儿月龄越小,发现越早,疗效越好。绝大多数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肿物逐渐缩小,变软,头颈部活动的幅度逐渐恢复,约经1-3个月的治疗,可获痊愈。但对极少数病期较长胸锁乳突肌结构性的形态改变严重者,则一时尚不能完全纠正。

小儿腹泻的推拿疗法

赵国新

采用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颇佳,一般经三五次推拿即愈,无任何痛苦,易为患儿接受。凡经推拿治愈的患儿母亲,则主动向他人推荐小儿推拿的可靠疗效及其优越性。这在临床屡见不鲜。

但某些医者在治疗时简化为只取三两个推拿穴位及手法,如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等,而不以患儿症状为依据进行辨证施治,更谈不到选用适当穴位及手法,这样是达不到预期治疗目的的。

笔者治疗本病有些粗浅体会:⑴伤食泻:其治疗原则为消食导滞,健脾止泻。临床多以清版门、补脾经、摩腹、清大肠、点揉天突等穴位和手法治之。清版门可健脾强胃,消食导滞,补脾经健脾燥湿,摩腹理气、通滞而止痛,清大肠则疏通大肠之积滞,点揉天突可降逆止呕。治疗伤食泻重在消食导滞,兼健脾止泻,是先标后本之治法。⑵脾虚泻:其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温阳止泻。当选用推三关、补脾经、摩腹、补大肠、推上七节骨,按揉脾俞胃俞及大肠俞穴位和手法。因推三关性温热,能温脾散寒,补脾经可健脾益气,为治疗脾虚而致的阳气不足、四肢厥冷,面色无华,食少之要穴,补大肠固肠止泻;推上七节骨温阳止泻,摩腹健脾和胃、理气消食,揉脾俞能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揉胃俞、大肠俞可消腹胀肠鸣而止泻。故上述诸穴重在强健脾胃,增强运化功能,实为治本之法。⑶寒湿泻:其治疗原则是温中散寒,化湿止泻。治疗时除选用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外,宜加用揉外劳宫、推上七节骨、揉脐、揉龟尾等穴位和手法。揉外劳宫可温阳散寒,推三关温阳散寒,健脾燥湿,推上七节骨可温阳止泻;揉脐健脾化湿,揉龟尾可温中止泻。加之补脾经、补大肠的治疗作用,则是标本兼顾之治法。⑷湿热泻:其原则为清热利湿、调中止泻。临床多选用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小天心等穴位和手法治之。固清脾胃以清中焦湿热,健脾助运,清大肠与退六腑可清利肠腑之湿热积滞,清小肠能清热利尿除湿,揉小天心除烦镇惊。所以本法亦是标本兼顾之治法。

在运用推拿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药物。病情较重或病程长者,以一日推拿两次为佳。

按摩排尿治疗尿储留

陈志华

临床上常规采用不同形式的膀胱引流治疗尿潴留,尤其是经过反复应用或长期应用,都可能发生泌尿系感染。但采用按摩排尿的方法,既能解除尿潴留之苦,又能防止泌尿系感染之弊。自年以来,运用本法治疗因脊髓疾病、脑血管疾病、前列腺肥大、下腹部手术以及一氧化碳中毒等所引起的尿储留余例,均收到立竿见影的疗效。

患者仰卧位,腹部放松。医者在患者左侧,依据充盈的膀胱上界的不同位置,相应地按压关元、石门、气海穴。在按压时,医者的手掌(或指)应顺着患者的呼气,由浅入深地徐徐向耻骨联合、脊柱方向按压。按压的深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当下腹部出现强烈的坠胀感时,不再继续向深部按压,应维持约0.5-2分钟,尿即可排出。当尿排出时,不要抬掌(或指),要随着膀胱充盈程度的降低继续深压,直至膀胱空虚,尿完全排尽,方可将掌(或指)缓缓抬起,结束操作。

尿潴留属于祖国医学的,“癃闭”范畴。《素问◎宣明五气论》中说:“膀胱不利为癃。”《灵枢◎本输篇》中说:“三焦者,……实则癃闭。”究其病因,责之三焦气化功能失司,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所致。腹部按摩具有疏调人身气化功能的作用。按压法所按压的腧穴(气海、石门、关元)又均为肾之原气所聚的部位,而三焦与命门一气相通,故通过按压可借以调节三焦的气化功能。三焦的气化功能复职,则水道得通,小便得利,尿潴留得解。

略谈指法按摩

刘洪涛

清◎吴谦说过,手法是正骨之首务。说明手法在治疗骨伤病方面的重要性。施法得当,病情缓解,减轻痛苦,效果显著。要想施法自如,必须苦练基本功,方可作到发力准确,柔和,协调,灵活。手眼心并用,以达到得心应手之程度。

手法之要领:即稳、妥、准、匀,要作到持久有力,重而不滞,轻而不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从而达到深透之目的。为了达到预期的疗效,必须根据患者的虚实、性别、年龄、部位、婚否,查清病情,作出正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我受家传师授,积四十年临床经验,总结了一套伤科辨证手法十六部,现仅将指部手法简介如下:

施法时常用拇、食、中指。着力部位指尖、指侧、指腹。姿式:沉肩屈肘,手指发力。

(1)点穴按摩又叫指针法:以拇指尖着力,拇指立起,戮在痛点或穴位上,点而不移,持久有力,至病人有舒适感和传导感为宜。也可根据经络循行,远端取穴。其作用为通畅经络,镇静止痛。

(2)指振法:用拇指尖,紧压应振之处。可随呼吸起伏,有节奏地施力,切勿突然发力。由于此法振颤,故能缓解局部紧张、瘀肿、并有活血止痛之功能。

(3)指滚法:以拇指侧面贴于患处,从上而下,从内而外,灵活滚动。手法要柔和,深透有力,避免触伤皮肤。作用疏通经络,活血止痛,滑利关节。

(4)指刮法:又称分理法。用拇指侧面,紧压皮肤,在患处进行分理手法。操作时,应深透有力,最深达到粘连组织。作用祛风散寒,温通经络、疏通气血、剥离粘连之功。

(5)指按法:以拇指腹,按压在痛点或穴位,可用单手拇指或双手拇指叠按。但用力必须适宜,勿使疼痛。其作用为理通气血,除滞镇痛。

(8)指揉法:以拇指腹,着力在身体某部或穴位上,作回旋揉动。轻揉达皮下组织即可,重揉时可作用到肌肉。适用于身体小部位局部红肿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消肿散瘀。

综上所述,系在自己临床多年的一点体会,简一单加以归纳。总之,手法为骨伤科传统治疗的一重要组成部分,疗效之高,非他法所能比拟。作者认为,提高手法的关键,在于基本功之锻炼。故提出此见解,希同道们共同研究。

推拿“梳法”治疗胸部内伤

薛增

医重一手或双手五指分开,指端着力,向内、向外、向前推挤患者的肌肉,谓之“梳法”。取其五指分开,形象梳子之意。此法多用于胸部内伤中的伤气、伤血及气血俱伤之疾患,为家父所传手法之一。

胸为肺府,肺主气,朝百脉。因此,凡胸部内伤,大多出现气滞血瘀之征象。患者多有胸闷气急与呼吸、说话、咳嗽时痛甚等症状。在患处的肋间隙运用梳法,可宽胸理气、疏经通络,使留瘀停积于肌肉肋膜之间的瘀血迅速消散,临床症状缓解。

余于年6月接诊一吴姓女患者,因搬运货物时用力过猛,随即出现胸痛,胸闷气急,不能大声说话,用力呼吸及咳嗽时痛剧。翌日晨起,其诸症未减,并有痛无定处之感。X光显示其胸胁部未见异常,诊为胸胁迸伤,治以宽胸理气、疏经通络之法。嘱患者取仰卧位,在胸胁部沿肋间隙用双手梳法,继用搓法于两胁,约10分钟。仅按此法治疗一次,患者诸症缓解,恢复工作。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笔者体会到,在运用梳法时,五指用力要匀、稳、动作宜缓,不得过急、太猛。不然,非但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反而容易造成新的损伤。

白也去也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方医话针灸推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