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医疼痛疼痛方剂收藏常用方剂协定方
TUhjnbcbe - 2021/4/27 12:03:00
北京哪个治白癜风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1.

五痹汤

片子姜黄克甘草羌活各30克白术海桐皮当归赤芍药各60克

祛风利湿,舒筋活络。治臂痛,下肢关节筋肉痛。

每服9克,以水毫升,煎至毫升,去滓温服。如腰以下疾,空腹时服,腰以上疾,食后服。《妇人大全良方》卷三

2.

独活寄生汤

来源于《备急千金要方》,原文如下: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得之。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

独活三两(45g)桑寄生(30g)杜仲(30g)牛膝(15g)细辛(10g)秦艽(12g)茯苓(15g)肉桂心(6g)防风(10g)川芎(10g)人参(10g)甘草(10g)当归(10g)芍药(10g)干地黄(15g)各二两(方中括号内为我临床常用量)。

注意!方中独活用量较重,三两,其余药物均为二两。这是一个关键点。很多人都会用这个方子,但常说效果不大,我观其方发现其中独活不是用的轻了就是与其它药平行,完全违反了制方人的本意,故尔不效。

(天津名老中医王士福在《治痹之秘在于重剂》一文中谈到“如疼痛较重,舌苔白厚而滑者加独活一味,此药不但有疏风散湿之功,若用至60克既有镇痛之神效又无副作用”。)

本方是治疗痹证的名方,也是治疗腰痛的效方。古人因没有现代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等疾病的概念,故凡腰腿痛类证皆从宏观病机分析入手,采取有效方药治之,从而留下了独活寄生汤这首效方。

3.

黄芪桂枝五物汤

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原文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用于营卫气血不足之人,又外受风邪,导致阳气不通,血行不畅,以肌肤麻木不仁或酸痛为临床特征。

黄芪桂枝五物汤不仅用于治疗血痹证,经加减可应用于多脏器系统疾病的治疗。通经络,利血脉,诸痹皆治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黄芪与桂枝相配有通经络、利血脉、止痹痛的作用。加减后可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病变。

如治疗不安腿综合症。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加木瓜、伸筋草、桃仁、防风、威灵仙。

治疗小舞蹈病,症状表现为舞蹈样不自主动作,伴见肌张力降低,肌力减退,和注意力分散,面白体虚,原方加鸡血藤、蝉蜕、珍珠母。

治疗末梢神经炎和产后指掌麻胀,表现为肢体麻木欠温,持物无力,肌肉隐痛,间有针刺样痛,夜间加重,纳差怕冷,乏力懒言,面白,舌淡脉细,为气虚血滞,筋脉失养,原方加鸡血藤、姜黄、当归、木瓜、牛膝。

另外,黄芪桂枝五物汤还可用于治疗面神经炎、颈椎病、桡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性头痛、肢体幻觉痛、腓肠肌痉挛、眼肌麻痹、萎证等多种疾病。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雷诺氏综合征的治疗应用较多。肢端为十二经脉阴阳衔接处,阳不布则血不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则有此见症,往往伴有平素畏寒肢冷、头晕、心悸、乏力,舌淡胖,舌底瘀斑,脉细涩。病机属气虚血瘀,或气虚寒凝致瘀。治疗益气通脉或温经回阳,活血化瘀。原方加当归、地龙、红花、细辛、姜黄、全蝎、蜈蚣、鸡血藤,阳虚寒凝重者加仙灵脾、麻黄。

治疗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硬化,原方加当归、牛膝、地龙、桃仁、乳香、没药、丹参益气活血通络。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如右髂骨静脉血栓形成,见小腿不能屈伸,肿胀没指,触之不温,阵痛逐渐加重,畏风怕冷,舌淡紫胖大,有齿痕,舌下脉络瘀黯,脉沉缓而涩,原方加细辛、木瓜、苡仁、防己、炙甘草、牛膝、丹参、水蛭。

治疗糖尿病肢端坏疽,足踝关节皮肤呈暗褐色,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微弱,舌黯,苔薄白脉细,原方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川芎、牛膝益气和营行血。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用温经散寒、祛风通络之品可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肩周炎、腱鞘炎、筋膜炎、阳痿等。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鸡血藤、伸筋草、当归、红花可治疗硬皮病。益表气,和营卫,疏风化疹黄芪、桂枝、芍药相配,益表气、和营卫而解表邪。

如治疗慢性荨麻疹,颜面及手背出现大小不等的风疹块,色暗红,伴神疲乏力,苔薄黄略干,脉弦数,每年入冬天气变冷即出现,属表虚不固,营血亏虚,风寒入侵所致,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生地、丹皮、赤芍、黄芩、蝉蜕。营卫不和,风邪外束所致产后瘾疹,疹色淡红,伴见纳呆,便溏,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原方加地肤子、舌床子、防风、当归。湿疹,伴口苦,舌紫暗,苔厚微黄,脉沉弱,为营卫虚而湿邪外侵,原方可选加地肤子、当归、威灵仙、丹参、木瓜、白鲜皮、苍白术、防风、柴胡、丹皮、蝉衣等加味。头痛,持续半年不愈,因当风入睡而起,遇冷加重,得温痛减,伴手足麻木、疲乏无力、气短懒言、精神不振,舌淡瘀斑苔薄白,脉弱,为营卫虚弱,气血痹阻,治以加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祛寒湿,暖五脏,益气温阳治疗心肌缺血,见胸满憋闷疼痛,面色苍白,精神倦怠,舌暗红有瘀斑,苔白腻,脉沉迟,原方加栝蒌、丹参、半夏、郁金温阳化瘀,重用黄芪补气。

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自觉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心悸不安,动则尤甚,畏寒面白,神疲懒言,舌淡胖齿痕,苔薄白腻,舌下脉络淡黯,脉迟缓无力。多为心气亏虚,心阳不振,原方加红参、制附片、山萸肉、炙甘草或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益气温阳,养血通脉;或加党参、麦冬、丹参、炙甘草、五味子温阳益阴。支气管炎合并心衰,咳喘,气喘胸满不能平卧,心悸气促,动则尤甚,怯寒肢冷,自汗,下肢微肿,舌黯苔薄白,脉沉细,为气虚血瘀,治以益气固表,温阳活血利水,原方加赤芍、当归尾、葶苈子。

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脘疼痛,喜温喜按,恶凉纳差,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延胡索、海螵蛸、乌药、白及益气温阳、制酸止痛。

治疗水肿,患者往往伴见面色萎黄,身重乏力,腰膝酸痛,四肢不温,自汗恶风,喜暖畏寒,气短乏力,脘闷冷痛,纳差便溏,白带量多,小便淋漓,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弱无力。系平素脾肾阳虚,外感寒湿,更伤其阳,而致水湿不化。治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原方加干姜、附子、白术、党参、茯苓、猪苓、大腹皮、蔻仁、桔梗、炙甘草温阳利水。妇女慢性盆腔炎,缠绵数年不愈,下腹隐痛,白带多而稀,时清时黄,喜温喜按,遇寒加重,面黄神疲,体瘦纳差,便溏,苔薄脉细。脾阳虚湿浊盛者,加白术、党参、干姜、泽泻、车前子温经散寒,健脾化浊;带下过多,如鸡子清,淋漓不断,腰酸小腹部冷,尿频,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原方加附子、菟丝子、益智仁、补骨脂、杜仲、白术、海螵蛸。

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其主治证候有相似之处,如:在外多以身体疼痛、肢体麻木、舌淡紫或有瘀斑等血脉不和甚至经脉淤滞的表现为主,在内多有体虚面白、四肢不温、喜暖畏寒、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淡或胖、苔白、脉沉细或沉弱无力等气虚甚至心脾肾阳虚的表现。病机为气虚、阳虚、血瘀、风寒凝滞、营卫不和。患者多有因虚伤风、感寒、淋雨等诱因,遇寒冷加重的特点。故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阳、通经络、行血脉、和营卫、祛风寒,其治疗特色在治血先治气,气行则血行,如尤在泾讲“黄芪桂枝五物汤和营之滞,助卫之行”。常用加减药物有三类:活血通络之品,如鸡血藤、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牛膝、姜黄、乳香、没药等;温经散寒止痛之品,如姜黄、桑枝、威灵仙、木瓜、僵蚕、全蝎、蜈蚣、伸筋草、防风等,寒甚,加细辛、川乌、附子;补益五脏之品,如当归、党参、红参、山萸肉,炙甘草、丹参、菟丝子、杜仲、白术、茯苓等。

4.指迷茯苓丸

《医学心悟·肩背臂膊痛》一章,云:肩臂痛,古方以茯苓丸,谓痰饮为患也,而亦有不尽然者。《方剂学》“两臂疼痛,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疲软,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乃是“痰停中脘证”。为加强疗效,笔者加用理中汤以温化痰湿,加姜黄引诸药达肩部,效如桴鼓。共治疗五例,皆不过五剂。病案1徐莫,女,70岁。左肩周炎。肩部明显萎缩,平举不超过30度,疼痛致夜不能寐。舌淡苔白浊,脉滑。病程半年有余,中西药、膏药都试过,没有明显效果。处方:茯苓12克,炒枳壳10克,姜半夏9克,芒硝3克,党参15克,白术25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姜黄10克。五剂。只服用四剂,肩关节就恢复了正常(出现过腹泻)。病案年10月期间在广州大学城给本科同学上课,课间休息,一女同学上台求医。主诉:右手阵发性麻痹无力,不能抬过肩膀,腰背肌肉酸痛,其余无特殊不适,舌淡红稍胖,苔白润,脉弦。自诉每有中医老师上课,即上台求医,服药甚多,症不见减!!余寻思良久,本病似无症可辨,但怪病多痰,女同学舌淡胖、苔白润为中焦脾虚痰湿内蕴之象。痰浊留滞经络,故致肌肉、肢体酸痛麻痹无力。于是予指迷茯苓丸加减如下。处方:枳壳15克,芒硝5克(冲),茯苓15克,生姜15克,半夏20克,羌活10克,苏叶10克,炒白术30克,甘草6克,桔梗10克,丹参10克。嘱服3剂。服药后汇报反应如何。结果:3剂后诸症悉除。至今数月余未见复发。“指迷茯苓丸”源于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的茯苓丸。药物组成:枳壳、芒硝、茯苓、生姜、半夏。主治:燥湿和中,化痰通络。用于痰饮留伏,筋络挛急,臂痛难举。经典的方剂有许多神奇之处,初学的朋友不要总想着淘一个秘方,其实许多秘方就是最原始的经典方剂。看看《串雅》就会明白。5.葛根汤:颈椎病基础方药物组成:葛根12麻黄9生姜9桂枝6白芍6炙干草6大枣6《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第70页:我常用此方加减治疗颈椎病,五十肩表现为后头隐痛,项背牵强,肩臂疼痛酸麻等症者。我的组方如下:葛根15桂枝12麻黄5姜黄10赤勺12生姜2片羌活10红花10茯苓15附子6炙干草5我的实践:葛根用量常在30—60G寒湿重着加威灵仙24G临床上常用的治疗颈椎病的偏方、验方主要如下:桂枝、白芍各18克,甘草12克,葛根25-40克,生姜6克,大枣6枚。局部凉甚加附子;颈项沉困加羌活、独活;手臂麻木加当归、川芎、川牛膝;病程较长加天麻、全蝎、地龙;肾虚者加鹿角霜、山茱萸、威灵仙。水煎服。每天1剂,20天为1疗程。颈椎病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退行性常见多发性骨疾患,多见于中年以上的人。轻者头、颈、臂、手、上胸、背疼痛麻木;重者可出现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颈部是头与躯体联结的部位,头部的血液供给大脑及躯体的神经系统,以及饮食、呼吸等生命活动,都需要经过颈部相互沟通。不仅如此,颈部还是头部活动的枢纽。由于颈部椎骨的协同作用,头部才能向前、后、左、右转动,并可以进行仰头、俯视等活动。正因为如此,颈部很容易受伤,例如:扭伤、落枕。

孙,女,53岁,年10月5日诊。平素膝理不固,两年前患颈部疼痛,经推拿则缓解,常感遇阴雨寒凉症加重,渐至颈项强硬,转动不灵。经用多种中药症时轻时重。颈椎片示骨质疏松,生理曲度强直,颈5、6、7椎后缘骨质增生明显。诊时自觉颈部有掌心大小一片发凉麻木;感觉丧失,转动有响声,头后仰则右胸、肩臂到手指沉困麻木,舌淡、苔白润,脉沉缓。此乃脾肾阳虚,寒阻经络。处方:粉葛根25克,山茱萸20克,白芍12克,桂枝、独活、天麻各10克,炙甘草、附子、羌活、川芎、川牛膝各9克,生姜6克,大枣6枚。连服5剂,每剂服后均有微汗出。服后颈部轻松,局部发凉好转,以其体虚,上方去羌活、川芎,加鹿角霜、仙灵脾。服药1个疗程,颈项转动灵活,体质有所好转。再用上方加减调治60余剂,诸症若失而愈。颈椎X线片示生理曲度、骨质增生均好转,随访至今未复发。

6.坐骨神经痛方剂: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疼痛自臀部沿大腿后面,小腿后外侧向远端放射。起病多急,表现为下背部酸痛和腰部僵直感,及沿坐骨神经通路的剧烈疼痛。1.蝎蛇散治坐骨神经痛[方剂]祁蛇(或乌梢蛇)、蜈蚣、全蝎各10克。[制用法]焙干研成粉,等份分成8包。首日上下午各服1包,继之每天上午服1包,7天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5天,一般1-2个疗程可显效至痊愈。[疗效]用本法治疗54例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经痛,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经长期观察,疗效满意,值得推广。[病案]蔡,女,68岁,右下肢疼痛5年余,经西医诊为坐骨神经痛,服西药效不显,于年8月求治于中医,余投蝎蛇散原方,经服2个月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备注]所治病例无很大反应,一般在药后可有全身及患肢出汗或灼热感,有的可出现短暂性疼痛及麻木,不久即消失。2.身痛逐瘀汤加味治坐骨神经痛[方剂]桃仁、红花、当归、地龙各15克,川芎、甘草、没药、五灵脂、牛膝各10克,秦艽、羌活、香附各5克。[制用法]水煎服,每天l剂,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疗效]身痛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笔者运用本方加减治疗本病例,其中治愈96例(症状完全消失,可参加正常工作);好转32例(症状基本消失或好转,可做轻工作);无效12例(服本方3-5剂,症状无改善,而中断治疗者)。[病案]刘xx,女,36岁,农民。病历号。于年3月25日初诊。半年前患腰腿痛,症状日益加重,疼痛自腰骶部沿右侧大腿后外侧向腘窝、足跟部窜痛,如针扎、火烧样阵阵加剧,尤以咳嗽和用力大便时更甚,久治不效。检查面色苍白,表情痛楚,步态跋行,右侧第二、三髓后孔及臀线中点和承山穴有明显压痛,拉塞格氏征(+),脉沉迟而紧,舌淡苔薄白。诊为坐骨神经痛。证属寒凝气滞,痕阻脉络,治宜化癖通络,温阳散寒,除痹止痛,投以身痛逐痕汤。原方减秦艽,加桂枝、延胡索各15克。3剂。药后疼痛大减,继用原方又进6剂,诸症皆除而治愈。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备注]气虚血弱者减五灵脂、香附,加黄芪30-50克,熟地10-15克;脉数微热者减羌活,加黄柏15克;脉浮风重者加防风15克;脉紧寒重者减秦艽,加桂枝15-25克;脉缓湿重者加苍术15克;伴腰脊痛剧者加三七末3克(冲服);便秘者加何首乌15-25克;病久肝肾两亏者减羌活、五灵脂,加狗脊、巴戟天各15克。3.薏苡附子散合芍药甘草汤治坐骨神经痛[方剂]慧苡仁60-90克,制附子(先煎)、灸甘草各10-30克,海风藤、川牛膝各10克,赤芍20-40克,党参15-30克,当归10-20克,秦艽12-18克,鸡血藤12克,[制用法]每天一剂,水煎,分早晚服。[疗效]经本方共治23例,痊愈15例(症状消失并观察1年以上未复发),显效例(症状消失,观察半年至1年又复发,但经再次治疗仍可消失者),无效1例(症状无改善)。痊愈15例中,平均治愈天数为10.5天。[病案]傅xx,男,50岁,干部,年8月5日就诊。两月前因坐骨神经痛,采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近日加重,沿右腰胯至腿后侧,酸楚疼痛;风雨之日尤甚,伴心烦不宁、头晕失眠。检查:臀中部、臀线、腘窝和小腿沿坐骨神经有触痛点,直腿抬高阳性,踝反射、小腿后侧皮肤触觉均减退,脉紧微弦,舌质淡稍紫,苔薄微黄。血压18.7/l2.06千帕斯卡。辨证使用上述原方,药量稍作如下调整:薏苡仁10克,黑附子(先煎)、当归、海风藤、川牛膝各10克,鸡血藤、秦艽各12克,赤芍20克,甘草3克,党参15克,经服本方5剂,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又服5剂而愈,随访至今未复发。4.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坐骨神经痛[方剂]当归12克,川芎、桃仁、红花、羌活、独活、制没药、香附、川牛膝、秦艽、地龙、伸筋草各9克,甘草6克。[加减]兼风寒者加制川乌、桂枝各9克;兼湿热者加苍术、黄柏各9克;气虚者加黄芪30克;痛剧者加蜈蚣3条。[制用法]水煎2次分服,每天1剂。[功效]治疗坐骨神经痛有奇效。[验证]治疗36例,其中治愈29例,显效6例,好转1例。平均治疗17.4天。随访治愈者1年以上,无一复发。[备注]坐骨神经痛属“痹证”范畴,可因风寒湿邪客于经络,或因闪伤气血瘫滞,致使经络痹阻,气血通而痛。身痛逐瘀汤加减具有活血化瘀,行血止痛,祛风除湿作用,临床结合辫证,增减恰当药物,均能收到显著疗效。5.鸡血藤等治坐骨神经痛[方剂]鸡血藤、芒硝各15-20克,桂枝、柴胡、大黄各10-15克,黄芩10-12克。[加减]若风偏盛,兼腰背疼痛,游走不定者加防风10-15克,独活10-15克;若湿偏盛,兼肿胀沉重者,加防已10-12克,苡米15-20克,若痰偏盛,兼形体肥胖,肢体麻胀者,加制南星5-10克,白芥子10-12克;若寒偏盛,兼恶寒肢冷者加制川乌5-10克,北细辛2-3克;若热偏盛,口苦便秘者重用大黄15-20克,芒硝15-20克;若瘀偏盛,痛有定处,舌有瘀点者,重用鸡血藤30-60克。[制用法]将上药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验证]用上药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13例,中痊愈11例,好转2例。6.杜仲等治坐骨神经痛[方剂]杜仲、川续断、淮牛膝、桑寄生各30克,没药、乳香、红花、桃仁、生甘草各10克,全蝎、蜈蚣各2克(共研末冲服),木瓜、威灵仙、独活、白芍各20克。[制用法]将上药水煎,分早晚2次服,每日l剂。1周为1个疗程。[验证]用本方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例,经用药1-3个疗程,其中,治愈者例;显效者4例;有效者3例;无效者1例。7.黄芪白芍等治坐骨神经痛[方剂]生黄芪50克,白芍、元胡、木瓜、全当归、桂枝各20克,赤芍、牛膝、鸡血藤、威灵仙、路路通各15克,地鳖虫、全蝎各10克,生甘草5克。[制用法]将上药水煎,每日l剂,分早、中、晚口服。10天为l个疗程。[验证]用本方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例,经服药20-30天后,其中,治愈者例;显效者4例;有效者3例;无效者2例。8.乳香粉治坐骨神经痛[方剂]制马钱子50克,制乳香、制没药、红花、桃仁、全蝎、桂枝、麻黄各20克,细辛15克。[制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粉末,装人空心胶囊内,每粒重0.3克。用时,每服3-4粒,每日早、晚用黄酒或温开水送服。15天为1个疗程。[验证]用本方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例,经用药2-4个疗程,其中,治愈者例;显效者3例;有效者2例。

7.滑膜炎方剂:治膝关节慢性滑膜炎(气滞血瘀)方处方:秦艽、川芎、羌活、没药、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各9克,当归尾5克,桃仁、红花各6克,甘草3克。加减:年老体弱者去没药、五灵脂,重用当归尾15克,加杜仲、补骨脂各9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治膝关节慢性滑膜炎(脾虚湿滞)方处方:威灵仙、鸡血藤、薏苡仁、炒白术、汉防已各10克,木瓜、炒苍术、牛膝、五加皮各6克,茯苓皮、生姜皮各5克,生甘草4克。加减:挟热者,加盐黄柏、仙鹤草各9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治膝关节慢性滑膜炎(肝肾亏虚)方处方:龟版、丹参各15克,当归、黄柏、知母各10克,鹿角胶12克,土鳖虫6克,枸杞子、仙茅、淫羊藿、巴戟天各8克。加减:腰痛明显者加杜仲、威灵仙各9克;脾虚者加党参、炒白术各9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其他推荐:

颈椎病方

[组成]川芎15克,黄芪30克,桂枝10克,羌活15克,当归20克,白芍15克,姜黄15克,

桑枝10克,丹参15克,细辛5克,鸡血藤15克,红花15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

[功效主治]温阳益气,舒筋通络。用于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1日2次。

颈病消晕饮[组成]天麻12克,钩藤12克后下,蔓荆子12克,当归9克,川芎9克,生白芍12克,

首乌12克,丹参12克,白菊花12克,青箱子12克,生龙骨12克(先煎),

生牡蛎15克(先煎),石决明20克(先煎),玄胡12克,姜黄12克,

杜仲15克,桑寄生12克。

[功用主治]和血,活血,潜阳,镇逆。

用治颈椎病引起的头昏,目眩,适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用法]水煎服,头煎先将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先煎煮沸15分钟后,

再入天麻,蔓荆子,川芎,当归,生白芍,首乌,丹参,青箱子,玄明,姜黄,

杜仲,桑寄生煮沸10分钟后再加入钩藤,白菊花继续煮沸3~5分钟,即可取其汤服用。

二煎,三煎将上药煮沸10~15分钟即可。每日3次。

[辨证加减]呕吐加用竹茹12克,法半夏12克;烦躁不安加用琥珀1.5克,研末冲服;

小便黄赤加车前子12克,茯苓12克。

丹蚕米壳汤[组成]丹参30克,赤芍20克,鸡血藤25克,米壳30克,蚕砂30克,元胡20克防风15克,

泽兰叶30克,猪苓20克,云苓20克。[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利湿,通络,止痛。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腰椎神经根炎[用法]上方诸药以清水ml浸泡20分钟后煎,每剂煎四次。共取汁ml,

待药稍凉后分四次口服。在饭后每次6~8小时一次口服。[特点与体会]有“一味丹参等四物”的说法,故有行气养血通经活络化瘀之功,

与赤芍,鸡血藤配伍,更能强化丹参活血通经络作用,

之外还能使瘀阻脉络之气,结而散之。

元胡之延胡索素,米壳(即含罂粟硷的外壳)是药理学所公认的镇痛作用见长。

猪苓,茯苓淡渗利湿有强功,泽兰叶最能利关节水,而防风能除经络中积留湿气,

故滞留诸关节间水湿积液消散,即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组织间水肿消退,使神经鞘膜神经细胞营养得以供给。[辨证加减]颈椎病之疼痛加桂枝15克,葛根10克,

腰椎部加杜仲15克,

平时怕着凉有风寒湿症者加萆解(加草头)20克,香附15克,狗脊15克,;

偏腰脚痛者加牛膝10克;小便不利短涩者加木通15克,薏苡仁10克。

气血辩证:平素阴平阳密身体强壮者,按上述剂量开方,

平素体质较弱气血不足者,可将丹参,赤芍和鸡血藤各减10~15克,

加黄芪30克以补气养血。

寒热辩证:舌质淡湿润水气多,舌周边有齿迹者,加肉桂5克,细辛5克,

温经散寒服药后疼痛加重者辨证:1服法次数改变12小时一次。

2每次口服剂量减半,日服次数不变。3痛甚者停药24小时,如果痛减,视为有效。

本方连服9剂为一疗程。

天柱通关汤[组成]生黄芪15克,葛根30克,当归12克,生地15克,乳香6克,苁蓉15克,鸡血藤12克,

僵蚕6克,威灵仙12克,桂枝6克,牛膝12克。[用法]本方用于颈椎病。临床应用余例,配合手法及练功,

对各型颈椎病显效北在85%以上。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组成]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生姜3片,大枣4枚,细辛3克,

制川乌5克,制草乌5克,止痉散粉1.5克。[用法]上药除止痉散随饮片另吞服外,其余诸药加水煎,分二次服。[特点体会]颈肩臂痛

胸椎,胸背痛瓜蒌枳壳二陈汤加味[组成]瓜蒌12克,枳壳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甘草3克,青皮6克,桔梗6克。

[辨证加减]痰多咳甚加蜜冬花10克,密枇杷叶10克,

咳痰血加白芨6克,藕节炭10克;痛甚加元胡6克,郁金10克。

合并血胸者;加桃仁10克,红花6克,丹参15克,葶苈子10克。[特点体会]胸部内伤的治疗应以宣肺理气为主,因肺居胸中,肺主气为贮痰之器,

胸部损伤致内伤气滞血瘀,肺气失宣,痰浊停留,气为痰阻,胸阳痹阻,致胸部疼痛,

咳嗽痰喘。

瓜蒌,枳壳二陈汤中以二陈汤行气化痰,治疗肺损伤后所致的湿痰,

加瓜蒌以助润肺化痰,瓜蒌能“泻肺火”,“止一切血”,可制止肺损伤之出血。

以青陈皮合用,加强行气止痛之功。枳壳,桔梗合用,升降结合,

流畅胸中气滞,使气行则血自行。加强痰湿的排净,有利于肺中分泌物的排泄,

防止肺的并发症。因肺宣气行血活,有助于气胸的吸收,

枳壳破气又有泻除胸腔中不利之气,

血胸的治疗因瘀血偏重应加桃红,红花,丹参,以活血化瘀,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减少炎性渗出。因本方的行气化痰宣肺为主,使胸部内伤(伤气,伤血,伤经络,伤脏腑)均获治愈

(心脏内伤除外)。

胸胁散痛汤[组成]柴胡6克,郁金12克,赤芍12克,当归9克,川芎9克,玄胡12克,

姜黄12克,木香5克,瓜蒌壳9克,地龙12克,炒山甲9克,香附9克,甘草5克。[功用主治]疏肝理气,祛瘀止痛。主治胸胁挫伤,青紫瘀斑,两胁窜痛,咳嗽痛剧。[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辨证加减]伤后咳嗽痛剧可加杏仁12克,桔梗12克,

胸胁痛兼背脊痛加用狗脊12克,薤白12克。

胸肋骨痹痛治验—肋软骨炎多见于胸壁2~5肋骨部位,局部疼痛,胸壁隆起高突,

坚硬压痛明显,重咳或深呼吸震痛,胸闷,表面光滑,不红不热,

屏气持重则疼痛加重。治疗方法:虎杖12克,生乳香10克,生没药10克,甲珠10克,

共研细末,用食醋加少许黄酒拌调成糊状,摊于纱布上外敷。有红肿热者,不加黄酒,

2~3天更换一次,一般敷贴3~4次,即可痛止全愈。

腰椎,腰臀痛腰脱方[组成]熟地20克,山药15克,山萸肉15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鸡血藤15克,

红花15克,续断15克,杜仲15克,山甲10克,黄芪30克,木瓜15克,细辛5克,

没药10克[功效主治]补肾壮腰,通经络,用于各种腰腿疼痛[用法]水煎服,1日2次。

治腰第一方[组成]川独活10克,防风10克,细辛3克,川断15克,桑寄生15克,小茴香5克,

降香10克,枳壳10克,怀牛膝15克,元胡10克。[功用主治]祛风理气,通络止痛。用于腰痛骤发,痛苦难忍,挺不起腰,

俯仰屈伸则患部疼痛如钻似割,咳嗽喷嚏不敢放大声,动则双手撑托腰部,

微屈腰膝方能艰难慢行,或卧床不得转侧。[辨证加减]如腰部拘急,痛不可抑者,加制川乌,制草乌,小活络丹;

腰冷如坐水中,得温则静,遇寒加剧者,加炙麻黄、川桂枝(或肉桂)、淡附片;

兼见湿邪客于腰部,腰部胀,

重困不适者,加川萆解(加草头),海风藤,木瓜,生米仁;腰痛及背,板滞不利者,加威灵仙,乌药。[特点体会]腰为肾府,系足太阳膀胱经,带督二脉之枢纽,主一身之表,

易受风邪所客,痹阻于经脉。其时,腰部用力过猛或失当,

或腰部屈伸动作不相协调,姿势不正,或咳嗽喷嚏,卒然迸闪,而致疼痛。

因岁邪致病快速,势如电闪,名为“闪腰”。

故当以风论治,方用独活入太阳少阴之气分以搜风,细辛入肝肾二经之血分以治风,

配以防风以加强祛风湿,通经络之功效。

降香理气兼入血分,元胡索理血兼行气,小茴香行气,以治浅近之新寒,

枳壳理气,以宽下焦之郁结。

经曰:邪之年凑,其气必虚。故又用续断,

寄生入督脉以补肝肾,通血脉,利骨节,除风湿,

更以牛膝强壮筋骨,取其下行之力,直捣病所。

全方具有祛风除湿,理气通滞,补虚镇痛之作用。

益肾固腰治损腰损腰,亦称闪腰,岔气,急性腰扭伤。

通常以气滞为病设治,针刺宣通滞积之气,或手法扳动骨节,俾气机顺畅,

内服亦以理气通络止痛为主,佐活血之品。

腰痛有诸多原因,风寒痰湿,瘀血滞气,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所以当益肾固腰以图其本,内服药物在治疗早期即宜增入川断,狗脊,杜仲等,

症情缓解后更当以这类药为主以得巩固。

而某些病例或年高肝肾不足,或体弱气血亦亏,或稍有不慎,

转动间即易病发损腰,更当注重益肾为治。某,55岁,损腰已经多次,

昨站立活动之际,骤然挫伤左腰骶关节,酸痛不能俯仰转侧,经脉气血阴滞,

大便亦然干结。腰为肾之府,拟以理气活血固腰补肾。

针刺阿是穴并作按揉手法,外敷三色敷药,内服:当归须9克,炒杜仲15克,

川楝子9克,制香附12克,延胡索5克,炙乳香(去油)5克,盐水炒补骨脂9克,

川断肉12克,巴戟天9克,青皮5克,陈皮5克,甜苁蓉12克,路路通6克。

三日后症情大为改观,转侧间尚有酸痛,原方稍予增删再进二剂,

并处调治脾肝肾(平素脾运欠健)之丸药,缓图取效。

腰龙汤[组成]穿山龙10克,入骨丹8克,煅龙骨10克,川续断15克,牛入石10克,败龟版10克,

桑寄生10克,全当归6克,留行子10克,熟地黄10克,骨碎补10克,川杜仲10克。[用法]加水毫升,浓煎成15毫升。每天一剂,早晚二次煎服,5天为一疗程。[辨证加减]治腰部陈伤则去入骨丹,加无名异15克;

若治风湿为主则去龙骨,牛入石,加防风8克;

治慢性腰肌劳损,药后数剂症见日趋转愈,

则原方去山甲、入骨丹、牛入石,续服几剂以为养后。[特点与体会]本方专治腰肌劳损,亦治腰部陈伤及风湿。

以补为主,以攻为辅,全方具有补肾壮腰,通经活络,祛风胜湿,舒筋活血之功。

腰痹止痛汤[组成]骨碎补12克,威灵仙12克,当归9克,川芎9克,赤芍12克,熟地12克,

延胡索12克,姜黄12克,狗脊12克,杜仲12克,肉苁蓉12克,枸杞12克,甘草5克。

[功用主治]壮腰补肾,活血化瘀。

治疗腰椎增生性脊柱炎,腰肌劳损,腰扭伤后经久疼痛,腰椎骨质疏松症。[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辨证加减]腰痛牵涉腿痛加用川牛膝12克,木瓜12克;

腰痛痛无定处,加用防风12克以祛风解痉止痛;

腰膝重着加用羌活12克,独活12克以祛风胜湿止痹痛;

腰膝冷痛加用桂枝9克以散寒止痛。

臀腿痛药物治疗(荆地细辛汤)有臀腿痛麻却无腰及足踝症状。[组成]荆芥6~9克,熟地或生地30~60克,细辛3~6克,蜈蚣三条,牛膝12克,

猫人参30克,徐长卿12克,花粉12克,七叶一枝花9克。

在实践过程中,对虚寒型用药见效明显。

阳虚与寒邪留滞,适量饮酒可助药力达病所。但对阴虚内热,或湿热浸淫者严禁饮酒。

腰痛汤[组成]当归6克,牛膝6克,红花10克,杜仲10克,川断10克,威灵仙3克,生桃仁3克。[功能主治]活血通络,强健腰肾。用于一切腰痛。[用法]水煎服,黄酒为引,日一剂。辨证施治:五心烦热者加知母,黄柏各10克,

腰脊经痛,小便清长者加附子6克,肉苁蓉10克,

劳累后症状加重者加寄生,菟丝子各15克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勿过劳,忌房事,孕妇禁服。

乌龙固腰汤[组成]制川乌9克,青龙骨30克,迁胡萦12克,川楝子12克,威灵仙12克,乳香9克,

当归12克,制川军12克,金雀根30克。[用法]本方用于急性腰扭伤或腰肌劳损时有发作者。

腰痛中医治疗(一)外邪所致腰痛类1.风湿型:主要证治:腰部发凉、酸困胀痛,遇阴雨气候改变加剧,

坐卧则痛不减,痛无定处,抽掣作痛,舌白嫩,脉浮涩,

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增生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

某些先天性变异(隐性骶椎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椎间盘突出)等症。

治法:祛风湿,益肝肾方药:独活寄生汤化裁独活10克,桑寄生12克,秦艽10克,

防风10克,细辛3克,熟地10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

元参10克,炒杜仲12克,川牛膝15克,党参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一日2次。

2.寒湿型主要证治:腰及髋痛,冷痛喜按,热则舒适,辗转不利,

静卧亦不能减轻,舌苔白润或白腻,脉沉紧。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腰肌劳损。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脊柱炎,增生性脊柱炎等。

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活络方药:二炒散合舒筋饮黄柏9克,苍术10克,当归10克,

赤芍10克,莪术10克,干姜6克,海桐皮10克,羌活10克,沉香5克(冲),

甘草10克。水煎服,一日2次。3.湿热型主要证治:腰髋疼痛伴有热感,酸痛沉重,恶风,口渴,烦闷,

遇热则痛加剧,小便赤涩,苔黄腻,脉濡或细数,

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风湿性腰肌炎,外感腰痛等。

治法:消热化湿方药:四妙散加味黄柏10克,苍术10克,川牛膝15克,薏苡仁30克,

白术60克,芡实30克,干姜6克,木瓜10克,川断10克,炒杜仲12克,女贞子15克,

功劳叶15克,佛手10克。水煎服。一日2次。(二)肾虚腰痛类1.肾阳虚型主要证治:腰膝酸软痉痛,绵绵不绝,少腹拘紧,面色白,四肢不温,大便溏稀,

舌淡,脉沉细无力。

常见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慢性腰肌劳损,增生性脊柱炎,慢性肾炎等疾病。

治法:温补肾阳。方药:右归丸熟地10克,山药10克,山萸10克,枸杞子10克,

菟丝子10克,鹿角胶10克,肉桂6克,制附片10克(先下),炒杜仲15克,当归10克

水煎服,一日2次。2.肾阴虚型主要证治:腰膝酸软,缠绵不绝,心悸,失眠,口干咽燥,五心烦热,面色渐红,

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常见于慢性腰痛,胸腰段结核,慢性肾炎等病。

治法:滋阴清火方药:左归丸熟地10克,山药10克,菟丝子10克,枸杞子10克,

鹿角胶10克,川牛膝15克,山萸肉10克。水煎服,一日2次。

(三)跌仆闪挫腰痛类1.血瘀型主要证治:腰前发酸如针刺,转侧不利,活动受限,痛在定处,伤处肿胀痉挛,

压痛,腹胀便干,饮食不佳,舌紫暗或有紫斑,脉弦细,

常见于急性腰扭伤,胸腰段压缩性骨折,棘间韧带损伤等疾病。

治法:活血化瘀方药:加味桃红四味汤当归10克,赤芍10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

桃仁10克,川断10克,炒杜仲15克,木瓜10克,羌活10克,炒大黄3克,制乳香6克,

制没药10克,甘草10克,黄酒引。

水煎服。一日2次。2.气滞型主要证治:腰部胀痛,活动受限,胁肋窜痛,痛无定处,常有呼吸,

咳嗽震动腰痛之症,疼痛和情绪有关,舌紫暗,脉沉缓或弦涩,

常见于急性腰扭伤,椎间盘脱出,更年期综合征,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疾病。

治法:理气止痛方药:加味乌药顺气散白芷6克,白术15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

乌药10克,木香6克,肉桂6克,破故子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一日2次。2.劳损型主要证治:劳累后腰痛加重,休息后缓解,四肢倦怠,饮食不佳,苔薄白,脉细缓

,常见于慢性腰肌劳损,椎间盘脱出,棘间韧带损伤,后关节紊乱,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等病。

治法:益气祛风止痛方药:金毛狗脊汤或用补肾止痛汤金毛狗脊12克,

制川乌6克(先煎),制草乌6克,露蜂房10克,蝉蜕10克,木瓜10克,川牛膝15克,

川断10克,炒杜仲15克,石楠藤12克,防已15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10克,

水煎服,一日2次。

补肾止痛汤当归10克,白术12克,川断10克,炒杜仲15克,破故子10克,毛姜10克,

桃仁10克,木香6克,炒大黄3克,乌药10克,青盐少许。水煎服,一日2次。

通痹汤

[组成]制川乌15克,制草乌15克(另包),全虫10克,骨碎补15克,白芥子5克,

白芷15克,鸡血藤30克,紫草茸6克,大熟地30克,麻黄6克。[功能主治]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用于坐骨神经痛及慢性腰腿痛,并对各种骨质增生症亦有良好效果。[用法]先将川,草乌水煎4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沸后再文火煎45分钟至1小时,

取药液ml,再在药渣中加水煎40~50分钟,取药液ml左右,两煎合在一起,

早晚分服。服后半小时酸痛渐减,

若用药后出现血压升高,血沉快或关节腔有积液,可加生石膏30克,诸症可消。

接骨,骨折,损伤接骨消瘀散(外用)[组成]:红花、白芷、五加皮。[功用主治]软组织损伤和骨折,骨关节慢性炎症、各种痛证等。[用法]将以上药物其研成极细粉末,加饴糖或蜂蜜、醋、酒调成软膏,外敷局部。

24小时更换一次。急性软组织损伤3次为一疗程,

骨折,陈旧性软伤、骨关节及软组织慢性炎症7次为一疗程。

一般使用一个疗程后,间歇2~3天再用。

[特点与体会]:止痛迅速。一般敷药后疼痛即刻缓解;

具有明显的消肿及促进骨痂生长作用。少数女性患者敷药后局部可出现皮炎。

三色敷药[组成]紫荆皮(炒黑)克,黄金子(去衣、炒黑)克,全当归60克,赤芍60克,

丹参60克,牛膝60克,片姜黄60克,五加皮60克,木瓜60克,羌活60克,独活60克,

白芷60克,威灵仙60克,防风60克,防已60克,天花粉60克,川芎30克,

秦艽30克,连翘24克,甘草18克,番木鳖60克。[用法]上药研细末,和匀,用饴糖或蜂蜜调和如厚糊状,置缸内备用。

使用时摊于韧性纸张或纱布垫上,约0.3~0.4公分厚,上盖桑皮纸一层,敷于患处。

隔三到五日更换。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他药膏如凉血清热的金黄膏,

护肤生肌的红玉膏等或桂麝丹,接骨丹等掺药。[特点与体会]引药膏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主治一切伤筋骨折,青紫肿胀,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痛。

方中的主药是紫荆皮和黄金子,用量明显重于其他药物。紫荆皮苦平,

善于活血消肿,又能解毒。

《仙传外科集验方》有一胜膏,仅以紫荆皮合白芷治初生痈肿。

此类痈疽等病患是气血不从,逆于内里为病。治以活血消散,凉血解毒为先。

今用治损伤,活血消肿又解瘀毒,颇为得当。

黄金子辛苦温,能温经散瘀行气除痰,祛风止痛。

今以二味合用为君,消散瘀结而得肿退痛止之功。

损伤后的外用敷药多偏于凉性,而三色敷药偏温。血本喜温而恶寒,温能运化散瘀。

所以本方可用于损伤后各个时期,也可治陈伤及寒湿痹痛。

药名以三色为原由药铺加工时,黄金子捣去衣膜,炒成黑色,研末为一包,

紫荆皮微炒为紫色,研末后作另一包,其他药物研末后合为三包。

这是三包不同颜色的药末,因此原名三色敷药。

自行混合均匀并用饴糖调制后成药膏,仍称三色敷药。

麒麟散[组成]血竭6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制锦纹30克,地鳖虫30克,杜红花60克,

当归尾克,黄麻炭45克,参三七15克,煅自然铜30克,雄黄24克,辰砂6克,

冰片3克。[用法]共为细末,和匀。每日服1.5~3克,开水或黄酒送服。

伤在上肢饭后服,伤在下肢饭前服,尤以晚饭前后服为宜。[功用主治]散瘀生新,理伤续断。可用于一切损伤,诸凡骨折,脱臼,伤筋等。

既可在使用汤药时同时嘱服,也可单独使用。[特点与体会]血竭为散瘀血,生新血要药,主治“内伤血聚,金疮折”等。为本方君药。

但血竭专主血分,佐“虽主血病,而兼入气分”的乳香,

没药,则散瘀活血又能推陈致新。

地鳖、三七、红花,归尾亦佐逐瘀理伤,破积通络之功。大黄用制锦纹,

说明本方并非峻攻,而属缓行,因为伤损瘀血难以药后即祛,宜渐除方得清彻。

自然铜散瘀血,续筋骨。雄黄解瘀毒,消肿散积,又能化积血为水以得消散,

辰砂能通血脉安神定志。冰片则走窜,引药入达伤处。

黄麻炭甚少应用,作用为“破血,通小便”。“

跌仆折伤疼痛接骨方:黄麻烧炭,头发炭各一两,乳香五钱为末,每服三钱,温酒下,立效。”可见黄麻为治伤良药。

珊瑚接骨丹[组成]珊瑚10克,石决明30克,降香20克,乳香20克,代赭石20克,炉甘石20克,

没药20克,西红花5克,寒水石20克,杜仲20克,银珠10克,麝香1克,三七10克,

黄瓜子20克,自然铜20克,石膏20克。[用法]以上十六味除麝香另研。其余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再兑入麝香细粉,混匀,

制成黄豆大小丸。银珠挂衣,凉干,备用,一次9~13克,1日2次,白开水送服。[功用主治]各种类型的新旧骨折,脱位,骨痂不易形成,

废用性脱钙,肌肉,肌筋,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等。

[特点与体会]当地老百姓称其为“万能丹”。

仙灵接骨丸[组成]仙灵脾,土鳖虫,骨碎补,川断各等份。[用法]以上诸药共研细粉,蜂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3次,每次1丸,温盐开水吞服,

儿童用量酌减。

[功用主治]补肾接骨,活血散瘀,促进骨痂的生长。

适用于各种各型新鲜骨折以及陈旧性骨折对位对线良好者。

正骨七吊散[组成]白芥子克,五加皮克,生大黄克,自然铜克,香白芷克,

楠香木克,山栀子克,姜黄末克,煅乳香克,没药克。[用法]诸药依法共研为细末,烘干备用。按伤患处范围大小,酌情用药。

使用时以冷茶叶水加金霉素眼膏半支,共搅拦成浓糊状,涂抹伤患处,

后用不易吸水之纸或塑料薄膜包盖,再用绷带包扎。

若治疗陈旧性挫伤则加入少量白酒搅拌。一天换药一次。[特点体会]本方系外用药,专治软组织挫伤及伤筋,骨折早期。

全方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时切勿专用酒搅拌,否则易致皮肤过敏瘙痒。

应用本方治疗停药后,局部皮肤会遗留浅黄及浅紫黑相兼之色,

此系栀子与自然铜之色所致,几天后自然逐渐消失。

皮肤破损或开放性骨折须待创口愈合后方可使用。

本方一般无副作用,若偶有皮肤过敏,可用肤轻松软膏擦抹患处,则可痊愈。

珠碧沉香散[组成]珍珠5克,琥珀25克,梅片5克,沉香50克,桔皮50克,京墨50克,秋石丹50克,

柿霜粉50克。

[用法]诸药依法共研为极细粉末,密封备用。

重症每用2~3克,日3~4次;轻症1.5~2克,日2~3次。温开水送下。[特点体会]本方主治跌打损伤所致之吐血,咳血、痰喘症重者。

全方具有凉血止血,降气定喘、止咳化痰之功效。如若陈伤之咳、吐血,病人体虚,

且治之难以收功者,以此药散20克,麦芽糖克,调匀后隔水炖。

共分十次服。每天2~3次,温开水下。

栀乳散[组成]栀子,乳香,大黄等量研为细末[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急慢性扭挫伤及无破口的红肿痛热之症。[用法]用温开水调药末外敷于伤部,每日1次。

活血止痛丸[组成]党参9克,当归10克,骨碎补9克,破故纸9克,海马3克,川芎9克,

自然铜10克(醋煅),杜仲12克,栀子9克,乳香9克,没药9克,黄瓜子10克,

红花9克,三七3克,枳壳9克。[功用主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健脾固肾,清热及接骨。

用于外伤肿痛,骨折脱位及关节扭挫伤的中后期,尤其对骨折延迟愈合有效。

一盘珠汤[组成]当归9克,芍药6克,木香6克,生地9克,红花6克,赤芍9克,续断12克,桃仁6克,

川芎6克,泽兰9克,苏木6克,乳香6克,没药6克,甘草6克,大黄6克。[特点体会]一盘珠汤为祖传验方,是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及骨折脱位早期的通用方。

功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炎镇痛。

充髓养血汤治疗骨不连[组成]熟地9克,当归9克,白芍9克,白术4.5克,党参9克,黄芪9克,补骨脂4.5克,

甜苁蓉9克,枸杞子9克,陈皮4.5克,鹿角片12克,千年健9克。水煎服。[特点体会]8例7例治愈。

林如高正骨水[组成]淮牛膝,红花,归尾,生草乌,生川乌,木瓜,樟脑,五加皮,三七粉,三棱,

榕树须,铁树根,白花风不动。

[用法]95%酒精适量密封浸泡一个月后,过滤药渣,另加薄荷脑,梅片。同时将药水

涂擦患处,每日2~3次。药水能舒筋止痛消肿。

适用于一切跌打损伤,如果配合按摩理筋效果更佳。

续骨散[组成]穿山龙,骨碎补,煅狗骨,煅自然铜,煅毛螃蟹,楠香,侧柏叶,鹿含草[用法]共研粉末,用酒水各半调成糊状敷贴患处,每日1次,每次八小时。

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有效方药。

矫正接骨膏[组成]荞麦面克,羊角灰15克,人中白9克,蜈蚣10条[功用主治]矫正骨折畸形愈合,功能不能恢复者。[用法]共研细末,每用20~30克,放糖瓷杯内,加陈醋调成稠膏,在火上加热,

并用竹筷搅动使粘,摊布上敷畸形处,外用布带固定,二日换药一次,至愈为止。[特点体会]羊角灰,即用羊角一只,在烧红的炉口上潦烧,随起松泡一层,用刀刮下,

再烧再刮,即得。有软化骨质作用。敷后局部搔痒起红点,属正常反应。

如起水泡较小的,继续用药,如起大水泡时,可暂停敷药,待水泡消失后再敷。

乌鸡接骨丹[组成]五加皮90克,骨碎补60克,松香30克,桂枝15克,生大黄15克,麝香0.3克(研细后入)

[功用主治]骨折延迟愈合。[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公鸡一只(毛色不限),扭死干拨去毛,捣为泥状,

再将药末分3~4次兑入捣匀成膏,干湿适度(药末多余的弃之不用),

摊布上约一指厚使平,然后掺麝香,包敷骨折处,外用夹板布带固定,24小时拆除。[特点体会]因活公鸡扭死捣烂受创,产生促使创伤修复的物质,透入毛窍,

进入人体发挥作用,所以制作时间要短,动作要快,超过四小时者无效。

公鸡肠杂弃之不用。砸鸡用石板,铁锤要洗净,二,三个带围腰,一齐动手。

如同一患者连续用此方,间隔时间不能少于12天,否则无效。

无麝香时可不用,效果不受影响。

加减接骨丹[组成]当归3克,桂枝3克,三七3克,儿茶3克,乳香3克,没药3克,骨碎补3克,

血竭9克,红花0.9克,辰砂2克[用法]共为细面,加红糖克,混合均匀,分成七包,第一天吃2包,其余每天吃一包。[特点体会]使用效果满意,每一病人,开方即可买到药物,制作不困难,甚为方便。

小儿伤者可根据年龄分成14包或16包,早晚各服1包。

促进骨折愈合系列方壮筋补骨丸[组成]当归60克,川芎30克,白芍30克,炒熟地12克,杜仲60克,无名异30克,

川续断45克,五加皮45克,骨碎补90克,桂枝30克,田三七30克,刘寄奴60克,

土元90克,自然铜30克,黄芪90克,虎骨30克,破故纸60克,菟丝饼60克,

党参60克,木瓜30克。[用法]共研细末,蜜为丸,每丸重6克。成人每天早晚各服一丸,小儿酌减,黄酒为引。

疼痛科外用:六个特效止痛中药方

1,止痛液细辛克,荜拨、黑胡椒、生草乌、生川乌、生半夏、生南星、蟾酥各克,樟脑、薄荷脑各克,95%乙醇(酒精)10千克。先将前7味药分别切碎或粉碎成粗末,备用。蟾酥以适量水煮沸5分钟(主要为减轻毒性,不影响疗效),与上述药材置于同一容器内,加入95%乙醇密封,浸泡1个月后,滤取上层清液,加入樟脑、薄荷脑搅拌溶解,必要时过滤,贮瓶备用。消肿止痛。跌打损伤、疼痛不已。外用。用脱脂棉球蘸药液涂擦患部,每日涂擦1~3次。一般用药3~5次即效。2,损伤擦剂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川红花、川芎、当归尾各15克,桃仁、白芷、木瓜、乳香、没药、威灵仙各20克,川椒12克,肉桂1.0克,泽兰15克,樟脑粉20克,冬青油适量,75%酒精1毫升。将前16味共研为粗末,置容器中,加入75%酒精,密封,浸泡1个月后开封,再加入樟脑粉,冬青油搅拌溶化,贮瓶备用。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跌打损。筋肉肿痛。外用。每取此药酒适量涂擦患处,日涂擦3~4次。3,复方红花酚乳香、没药各27克,五加皮、川乌、草乌.川红花、本通、仲筋草、桃仁、威灵仙、当归、川续断各63克,40%乙醇毫升。将前12味捣碎,置容器中,分2次加入40%乙醇,密封,浸泡,第1次用乙醇2毫升浸泡4天,过滤;第2次药渣用乙醇0毫升浸泡3天,过滤。合并两次滤液,静置即得。浓度为20%。散瘀消肿。跌打损伤。外用。取此药酒揉擦患处,日擦1~2次。4,复方消炎止痛搽剂草乌(或乌头)、红根(或生南海芋)各0克,姜黄、天文草(或血满草)、土三七(或七叶一枝花)、山板、荜拨、黄柏、韭菜根、乳香、没药各克,紫菀、八角枫、苏木、茜草、扁竹兰(或射干)各克,百灵草、毛皮、雷公藤、青骨藤、四块瓦各克,五香藤、商陆各克,冰片50克,75%乙醇45千克。将前24味研成粗末,置容器中,加入75%乙醇一半浸泡10天后,滤过;余渣再加75%乙醇一半浸泡5天后,过滤。二次滤液合并,静置,滤过,贮瓶备用。消炎止痛。跌打损伤、风湿麻木、无名肿毒、毒虫咬螫及虫牙痛。外用。用纱布或棉球蘸药酒,揉擦患处及有穴位,每次揉擦10~20分钟,每日1~2次。无名肿毒、毒虫咬螫,只涂擦患处,不揉按;虫牙痛;用一小棉球蘸药酒填塞虫牙处,片刻吐出。5,止痛灵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各15克,洋金花10克,白酒毫升,红花油10毫升。将前4味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或75%乙醇),密封,浸泡10~15天后,过滤去渣,加入红花油10毫升。备用。活血消肿、止痛解毒。跌打损伤、痈疽初起及表浅肿物切除、拔牙等。外用。徐擦局部或纱布湿敷。日1~2次。6,红花浸酒辽宁红花、凤仙花各50克,白矾少许,60度白酒0毫升。将前3味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24~48小时,过滤去渣,即成。消肿止痛。跌打损伤。外用。用纱布浸于药酒中20分钟取出,敷于肿胀部位。若纱布浸液干时,可随时再往纱布敷料上洒红花酒以保持湿润。隔日或每日换药1次。外科做理疗的同仁可参考使用。

若有不理解或者更多用药咨询,请咨询医师;或者加医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疼痛疼痛方剂收藏常用方剂协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