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榜1号——儿童防侧睡枕
你也许在京东和淘宝上看过这种防侧睡枕头,价格在30-80元不等,且销量不错。但近日美国CPSC和FDA警告:不要使用这种保持婴儿特定睡姿(防扁头等)的“防侧睡枕”。该枕在过去的15年内已导致了至少13名婴儿死亡。此类睡姿定位器的卖点本是保持孩子平卧,防止侧翻后俯卧而窒息及猝死。可事与愿违:侧卧没防着,孩子无意中趴下更麻烦。春雨提醒婴儿最好还是去枕平卧,越简单越好,画蛇添足犯不着。
黑榜2号——红药水紫药水
红药水里面含红汞,如果透皮吸收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紫药水,如果抹在破损的皮肤上面,可能会留下斑点。
轻微擦伤的话,不需要用任何消毒剂,用清水冲洗一下就好了。
出血的话,可以选择碘伏,碘伏没有刺激,相对比较安全。市场上可以买到小瓶碘伏,然后碘伏再加上外带棉签,效果较好。
黑榜3号——优卡丹、好娃娃
去年5月底,国家药监局
当前市面上药店销售的含“盐酸金刚烷胺”的儿童感冒药大多是“好娃娃”(小儿氨酚烷胺颗粒)、“优卡丹”(小儿氨酚烷胺颗粒)、“葵花康宝”(小儿氨酚烷胺颗粒)以及“迪龙”(氨金黄敏颗粒)等品牌产品。
“优卡丹”和“好娃娃”,实际上是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通用名称叫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其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盐酸金刚烷胺、人工牛黄、咖啡因、马来酸氯苯那敏。其中人工牛黄是“解热、镇惊”的中药,其实没有任何效果。咖啡因是中枢兴奋药,是提神用的。盐酸金刚烷胺是抗病毒药,但它抗不了普通感冒病毒,以前能抗流感病毒,但是现在流感病毒对它的抗药性已达到%,对流感也没有效果了。所以“优卡丹”和“好娃娃”的真正有效成分就是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
如果觉得吃“优卡丹”或“好娃娃”对感冒有效,完全可以自己去买对乙酰氨基酚,要便宜得多,也安全得多,可以避免那些无效成分带来的不良反应。
黑榜4号——骨密度检查
骨密度是一项放射性检查,利用很小剂量的放射线检测骨骼密度。如果没有体重过轻、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如类固醇)以及某些疾病(如神经性厌食、风湿性关节炎、抑郁等)这些风险因素的人群,建议65岁以上女性和70岁以上男性接受骨密度检查。
孩子检查骨密度的意义也不大,因为每个孩子的骨密度值是有差异的,各医院采用的骨密度仪不同,各医院测量骨密度的位置也不同,国际上还没有儿童骨密度测量的标准数值。同时对于小婴儿来说骨密度如果是正常的,其钙吸收力就要下降,主要是被动吸收。人体对钙需要越高其主动吸收钙的能力就增强。
对于婴幼儿,体检的重点是在了解孩子"吃喝拉撒睡"的基础上,结合生长指标的测量、医生查体,给予生长发育的评估,重点在"养育"的指导。
对儿童来说,特别是生长旺盛阶段的婴幼儿,骨密度偏低意味快速生长过程,是好现象,不是补钙的指征。补钙过多会增加肾脏等器官的负担。
黑榜5号——微量元素检查
临床检测人体是否存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风险,参考的既不是微量元素的值,也不是骨密度的值,而是血清25羟维生素D的值,数值小于20ng/ml认为是维生素D缺乏。正常喂养的孩子,只要补充够每日生理需求的维生素D,就不需要额外补钙,也没必要用仪器或者抽血做各种检测。
由于钙、锌、铁等元素的生理效应部位不在血液,所以检测微量元素根本没有意义。特别是检测头发更没任何科学道理。末梢血检测,不能保证取血时不被组织液稀释,所以连血液水平都不能代表。微量元素检测会引导家长过多
盲目给孩子补微量元素的危害:
1.维生素D和钙过量:高钙血症、脏器组织钙化;
2.锌过量: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
3.维生素A过量:精神萎靡、呕吐,严重时还可致颅内压升高,昏迷。
黑榜6号——牛初乳
年9月1日,卫生部实施新规:牛初乳不得添加于婴儿配方食品、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这三类食品。
牛初乳是乳牛产崽后7天之内的乳汁,属于生理异常乳,其物理性质、成分与常乳差别很大,产量低,工业化收集较困难,质量不稳定,不适合用于加工婴幼儿配方食品。
儿科学家认为,牛初乳里雌激素过量,如果不能被孩子正常代谢,会留在身体里促进性腺发育,导致孩子性早熟。
云无心(食品工程博士):牛初乳根本没有做过多少研究,没有“找过”是否有用的证据。“没有证据有用”,所以也就“没有必要补充”。
黑榜7号——宝宝游泳脖圈
用脖圈的方式游泳孩子在水中的姿势是垂直的,背离了传统意义上游泳是水平进行的方式,容易给孩子造成错误的理解。
脖圈游泳为何不安全?
1.小宝宝脖子很软,套脖圈容易伤害宝宝稚嫩的颈椎;
2.脖圈是塑料的,临床有见宝宝对脖圈过敏或脖圈摩擦过度导致皮炎的;
3.脖圈容易压迫气管;
4.最最危险的是,人脖子上有颈动脉窦,若不小心被压到,可发生压力感受性反射,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严重者甚至休克!脖圈就有这个危险!
对宝宝来说,最好的游泳方式,是由大人抱着,用一侧前臂拖着婴儿的臀部。另一只手扶住婴儿的背部,贴紧大人身体下水。在水中,可以试试只拖着宝宝的臀部,或者双手抱住腋下,尽量让宝宝感受玩水的快乐。
黑榜8号——儿童酱油
人民网近日刊登了一篇关于儿童酱油的调查报道。报道中写道:
在对儿童酱油特点的说明中,多方多次表示其为“低盐淡口酿造酱油”。但据记者观察,事实并非如此。
市面上儿童酱油营养成分表上能代表盐含量的钠含量与普通酱油钠含量相当,部分儿童酱油钠含量甚至超过普通酱油。而海天儿童酱油的钠含量显示为mg/15ml,即mg/ml,而其普通酱油海天酱油金标生抽的钠含量为mg/ml。可见,儿童酱油比普通酱油还要“咸”。
海天儿童酱油的标签上,甚至有“推荐每日食用量15ml”的提示语,根据营养成分表,如果消费者遵从此推荐量,意味着孩子每天仅从酱油中摄取的钠含量就为mg。而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常量与微量元素适宜摄入量,7至11岁儿童每日全部钠的适宜摄入量仅0mg至mg,7岁以下儿童的钠元素推荐摄入量更是在0mg以下,由此可见海天这款无年龄限制的儿童酱油标注“每日食用15ml”推荐量十分荒谬。
除宽牌、缘木记等少量品牌的儿童酱油系销售人员所说的纯天然酿造外,其余如加加、金冠园、海天等品牌的儿童酱油均为含食品添加剂的配制酱油,防腐剂、甜味剂、色素、香精“一个不少”。
中国保健协会赵新华副秘书长告诉记者特殊膳食食品是为满足某些特殊人群的生理需要,或某些疾病患者的营养需要,按特殊配方而专门加工的食品。按照《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特殊膳食用食品是指这类食品的成分或成分含量,应与可类比的普通食品有显著不同。而当今市场上的儿童酱油,与普通酱油无明显差别、并未在标签上进行特别标注,确实“枉负”了“儿童”二字。
婴幼儿及儿童需要口味清淡,是由于此时孩子的发育尚未完全,脏器很娇弱,而盐中的钠会造成肾脏负担。与此同时,婴幼儿的味觉也正处于发育过程中,对外来调味品的刺激比较敏感,加酱油、盐等调味品易造成婴儿挑食、厌食。
对1至3岁的儿童而言,饮食中酱油的添加量应控制在1克以内。
黑榜9号——学步带与学步车
用学步带等牵着孩子走路对下肢关节发育不利。走路是自然发育过程,不应过早人为干预。
孩子长期坐学步车,他没有经受爬的训练,很容易以后引发他的感觉失调。另外,孩子坐学步车以后,他全身的重量,压在了下边,虽然他坐着,他走路,但是,他的重量压在两个双脚上,所以我们有的时候,看到孩子在坐学步车的时候,往往是马蹄足的形状走,长期下来后,一个是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下肢畸形,另外,孩子也容易养成足内翻,或者是足外翻的习惯。
所以我们不建议孩子坐学步车,更何况坐学步车的孩子,平衡掌握得不好,只要他离开学步车以后,他是站不稳的,因为学步车的框框,没有让他经受平衡训练的这种可能,所以孩子不能够坐学步车的。
年美国儿科协会AAP发布一份关于婴儿学步车的研究报告,指出了学步车对婴儿造成的伤害和死亡事故,因此AAP也一样建议禁止学步车的生产和销售。
黑榜10号——1岁以内宝宝食用蜂蜜
婴儿肉毒中毒极少发生在1岁以上,因其肠道内的天然微生物群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不利这些孢子发芽。婴儿肉毒中毒的早期病征是便秘,继而出现困倦、喂哺困难、肌肉普遍无力、哭声微弱。大部分患者均需接受住院治疗,但致命的情况较罕见。
仍不推荐给一岁以上小朋友喝蜂蜜水。除了奶,白水是小朋友和成人的唯一推荐饮料。建议甜饮料只是一岁以上偶尔尝尝口味。
黑榜11号——儿童眼药水
很多婴儿都会有一侧眼睛内眼泪多、粘性分泌物多的现象,是因鼻泪管通畅不良所致。定时,特别是早起,用温毛巾敷眼,去除粘性分泌物。最好再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只要白眼球不红,就不要使用含抗生素的眼药水或眼药膏。按摩内眼角下的内眦也有一定效果。鼻泪管多会自身通畅,很少需手术。#崔玉涛谈护理#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警告:非处方眼药水含有四氢唑啉、羟甲唑啉或萘甲唑啉,小孩用量小到只有1到2mL就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出现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呼吸减慢、心动过缓、低血压、高血压、嗜睡、瞳孔散大、昏迷。家长应将这些药品放到孩子够不到之处。
“短期内使用眼药水,其中的防腐剂不会带来什么问题,长期使用的话,却会有各种不良反应。其中之一就是对结膜和角膜表面的细胞有毒性作用。长期使用含防腐剂的眼药水,就可能破坏这个薄膜重要成分的“生产商”,反而加重干眼症。”
对于一般人而言,最重要的一点是:滴眼剂是药品,不是保护眼睛的“法宝”,健康情况下不需要也不应该长期使用。
黑榜12号——把屎把尿
愚蠢的传统经验害死孩子了!什么发烧了要捂害得孩子惊厥,婴儿要绑腿才会让腿变直,冬天不给孩子洗澡弄得孩子浑身都是皮屑,几个月就开始把尿不管孩子括约肌有否发育好,过早添辅食造成孩子过敏,吃不下硬喂结果孩子消化不良...妈妈们要保护好自己的宝宝啊!
不要给宝宝把尿,给宝宝用尿不湿就好了,宝宝慢慢会自己控制排尿的,如果老给宝宝把尿,宝宝的膀胱很难有充盈的机会,宝宝也不会有尿意,这样的宝宝可能很难自己控制小便哦!
开始排便训练的时间建议为22~27个月。不建议宝宝几个月大就开始“把屎把尿”,因为孩子脊柱和髋关节等发育还不完善,长期保持“把”的体位对身体发育不利,容易造成关节松弛甚至脱位。其次,几个月大的宝宝大脑发育不成熟,吃奶后就拉,所谓“直肠子”,这时候不需定时把便。
纸尿布(尿不湿、纸尿裤)影响孩子生殖器发育是不科学的说法。很多国家已用几十年也未发现类似问题。倒是传统的"把尿"或"把便"方式,容易造成婴儿脱肛现象,造成痔疮的前提。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崔玉涛谈养育#
黑榜13号——保婴丹
不要给孩子吃保婴丹,里面含有苦寒的药物对于孩子肝肾是有伤害的,这样用药是不对的,只能更加重腹泻。很多的中成药都含有一些对孩子身体有危害的成分,像至宝锭、保婴丹,所以无病不要随便乱吃药。
保婴丹古方:天麻、犀角、羚角、牛黄、麝香、蟾酥、沉香(牛啊,从小就吃这么权贵的药),现代配方增加朱砂、雄黄、巴豆霜、全蝎、半夏等十多味中药。(这么多剧毒药,真有家长敢给孩子吃?)
黑榜14号——猴枣散
猴枣散含马兜铃科植物细辛,有马兜铃酸,会对肾脏造成不可逆损伤,千万别用。猴枣散中的全蝎毒性也很强。其主要成分猴子枣就是猴子体内的结石,听着都恶心,吃它干什么?
大陆产的儿科神药一般会含有细辛,细辛则含有马兜铃酸。港版确实不含细辛,但含其他的东西。另外,所谓猴枣,必须是猴子的结石。
猴枣散确实毒性比较大,医院中药房专门提醒过。
此外,据中国经济网报道,年5月6日、7月12日,香港卫生署接连召回多款儿童中成药,“华佗”牌优质保婴丹、万应保婴丹、万应猴枣散等均在召回之列,原因是汞含量、药粉重量超标。卫生署发言人表示急性水银中毒,可引发口部发炎,如长期摄入过量的汞,可引致神经系统和肾脏受损,幼儿尤其容易受危害。
黑榜15号——七星茶、开奶茶
我不同意给孩子喝七星茶,这样对孩子健康是不利的。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要归类为“火”的问题,而盲目给孩子吃去火药而伤了孩子的脾胃。
对于新生儿千万不要随便给孩子吃药,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你会想到给孩子喝七星茶?是药对这么稚嫩的孩子来说,对肝脏都是很大的伤害,干嘛要给孩子吃药。
我真的不明白有些妈妈,为什么不听听科学育儿的方法,却偏要听旧的习俗,什么新生儿生下来喂黄连水呀、七星茶、海马水、甘草水。这些旧的习俗会伤害孩子胃肠的。科学都发展到了今天。妈妈多是80后、甚至是90后,还不多学习学习育儿知识。让我说什么好呢!恕我直言,我一看到有问我这类问题,我就恼火。
#茶凉人就走#常看到脾胃虚寒脸色的小孩,不少是喝凉茶喝出来的,临床上多厌食。市面的凉茶,配方多为清热中药,喝多了易损人体正气,我从来反对学龄前幼儿喝凉茶。我的建议:为了健康,12岁前和60岁后,忌喝凉茶。其他人,以年龄是N岁为计,12至36岁,1年内最多只喝N口。36至60岁,1年最多喝60-N口。
6个月内宝宝不需要额外喝水,不论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都不需要。
6个月内的宝宝纯母乳喂养的宝宝需要添加维生素D制剂除此之外不需要喂其他任何东西,包括水。
人工喂养的宝宝除了配方奶,其他的任何东西也不需要喂,包括水、七星茶、开奶茶之类的统统不需要。
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只喂奶,不需要加水、米汤、果汁、菜水、开奶茶青、金银花水、黄连水。。。这句话说得我的嘴都长茧子了。
凉茶对成年人是否有益尚且存疑,喂宝宝真是手贱。凉茶中复杂的中药成分很难让人相信它对宝宝是无害的。再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凉茶对宝宝有啥益处,或者能解决啥问题,你吃它作甚?
黑榜16号——炎琥宁等中药注射剂
早在年9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第23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曾指出,穿琥宁注射剂和炎琥宁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问题较为突出,使用这两种注射剂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并谨慎用于儿童患者。
据搜狐健康报道,年9月初,合肥10余名婴幼儿注射炎琥宁后,普遍出现休克状况。且此前8月,江苏11名患者使用该注射剂后也出现不良反应,被当地药监局叫停。
炎琥宁注射剂已经有「前科」了,而且还劣迹斑斑。比如,有论文显示,「-年深圳市各级医疗机构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炎琥宁连续两年位于中药或中药来源注射剂的首位。」
炎琥宁是由爵床科植物穿心莲提取物穿心莲内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的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盐。严重不良反应以全身性损害为主。主要症状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寒战、高热等,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皮疹,其中,53%的患者为14岁以下儿童,38%的死亡患者因为药品引起过敏性休克。
其他中药注射剂:
随便查一下百度,中成药针剂还真多如双黄连,清开灵,醒脑,细辛脑,喜炎平、炎琥宁,血栓通、参麦注射液、生脉,丹参,银杏叶提取物、水蛭、黄芪、青蒿、柴胡,莪术油。。。如果医生给你用什么中成药针剂,建议你要拒绝,这些药在我眼里是没有用的,并且副作用大!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
黑榜17号——婴幼儿喂葡萄糖
常有家长抱怨几个月的宝宝不爱喝水,问能不能用葡萄糖水、果汁等有味道的水来让孩子多喝水,以免“上火”?这是家长的一个常见误区,即认为一定要多喝水才是健康。其实小宝宝喝奶为主,奶中含有相当多水分已能满足机体需要,孩子自然不喜欢再喝水。只要观察到婴儿的小便是微黄或者无色的就说明不缺水。
我不主张孩子喝葡萄糖水,因为孩子对甜味亲和力最强,孩子以后就不爱喝白开水了。而且葡萄糖水是含有热量的,除了糖没有其它营养,如果糖水吃多了肯定会影响正常奶量的摄入。
有很多网友经常地给孩子喝葡萄糖水,有为新生儿退黄;有为不喝白水时作调味品;有为营养素添加。只有低血糖才需口服葡萄糖。葡萄糖作为单糖,肠道内没有限速酶,口服后会使血糖升高,造成胰腺和肾脏应急,对身体不利。静脉注射葡萄糖需要控制输注速度,而口服很难控制肠道吸收速度。#崔玉涛谈喂养#
葡萄糖属单糖,在肠道不需消化而直接吸收。对婴儿黄疸,通过增加喂养量,致使排便量增加,才可增加肠道内的胆红素排出量,减少体内胆红素水平,进而达到降低黄疸的效果。葡萄糖的吸收过程只增加血中葡萄糖含量,不会增加排便量,因此不利新生儿退黄。#崔玉涛谈喂养
以往新生儿在出生后6小时未开奶前,常被喂以葡萄糖水来防止低血糖和脱水。但对于绝大多数宝宝大可不必。新生儿是伴着水、葡萄糖和脂肪储存而诞生的。最初几天,少量初乳完全能够满足需求,无需添加任何饮料和母乳代用品。最初使用奶瓶奶嘴喂糖水和代乳品,容易产生乳头错觉,甚至导致母乳喂养失败。
黑榜18号——惊风散!!!
有些婴幼儿服用“小儿惊风散”后会显得安静、嗜睡,中医认为这是镇住了“惊”、熄灭了“风”,家长也以为是药到病除,从孩子哭闹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不由叹服中医的神奇和“博大精深”。实际上,服用“小儿惊风散”出现的“效果”正是汞中毒的症状。
百度百科:朱砂又称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化学品名称:HgS)的天然矿石。朱砂为汞的化合物,汞与蛋白质中的疏基有特别的亲合力,高浓度时,可抑制多种酶和活动。进入体内的汞,主要分布在肝肾,而引起肝肾损害,并可透过血脑屏障,直接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这么毒的东西,竟然敢给宝宝吃!)
儿童服用含朱砂的中药后安静的表现并非安神作用,而是中毒导致的精神萎靡...中国现行的四大药品标准中,含朱砂的成方制剂多达余种,常见如下:小儿百寿丸、小儿至宝丸、小儿金丹片、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天王补心丸、牙痛一粒丸、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牛黄清脑丸、补肾益脑片。
黑榜19号——蜡烛包
“蜡烛包”束缚了宝宝的身体,尤其是手和脚,使宝宝在寒冷季节可因活动减少、容易导致硬肿症等寒冷损伤;如果“蜡烛包”过紧过厚,在环境温度偏高时(有不少农村冬季睡热炕),可能会因为散热不及时而致体温过高,甚至导致宝宝死亡。
其实,新生儿四肢蜷曲是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的表现,不必人为地去矫正。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四肢会自然伸直。至于打蜡烛包可以防止孩子将来多动,更是没有根据的。因此,为了婴儿的“自由”和健康,还是不要打蜡烛包为好。
对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小儿者,越早治疗方法越简单,最好是从新生儿时期,孩子也不痛苦,可以采用各种支架或者大量普通尿布使得髋关节保持屈曲、外展、外旋部位就能自然复位。最忌讳使用蜡烛包捆绑孩子的下肢,尤其是冬季较寒冷季节,是容易导致髋关节脱位高发病率的季节。
出生的新生儿或小婴儿不建议捆蜡烛包,也不建议给孩子戴手套,因为孩子的髋关节发育还不完全成熟,因此很容易造成髋关节半脱位或者脱位,孩子的四肢应该可以自由活动。手是孩子对外探索的灵敏的器官,给孩子带手套会剥夺了孩子触觉的学习。睡觉时将小被子四边掖好,孩子会有安全感。
打蜡烛包会限制宝宝的肢体活动,还可能影响下肢的血供。尤其是它限制宝宝髋关节锻炼,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会升高。如果宝宝的大腿保持撑开,可以使髋关节窝不断加深,从而防止髋关节脱位。调查表明:南方宝宝多背在背上,两腿分开如青蛙,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确实比长期打“蜡烛包”的北方宝宝要低得多。
黑榜20号——开裆裤
我一直不喜欢给豆豆穿开裆裤,一来不尊重宝宝的隐私二来不卫生。我主张宝宝小时候穿埋档裤和尿不湿,保留随时随地大小便的自由。到宝宝能表达之后,再培训宝宝自己大小便。豆豆最近能表达了,于是我今天开始训练她自己大小便。
青春期前尤其婴幼儿女孩是外阴阴道炎相对高危人群,因为阴道和肛门很近,缺乏保护作用的阴毛、阴唇脂肪垫,且缺乏雌激素保护作用。女童最好减少穿开裆裤,纸尿裤勤更换,不用刺激性肥皂,少穿紧身裤,保护好小PP。
黑榜21号——清火宝等奶粉去火产品
”喝奶粉容易上火“的想法在一部分人中”根深蒂固“,因此催生了一些奶粉辅助产品。这类产品往往含有可以食疗的中药,诸如山楂、莲子等。但我们认为,虽然奶粉无法母乳媲美,但不存在“喝奶粉容易上火”,因此也无需使用有“去火”作用的辅助产品。尤其是对于没加辅食的孩子,会产生额外的胃肠道负担。
有的孩子“眼屎多”、或者“便秘”、或者“口气酸臭”,妈妈就认为是“上火”了。目前很多商家抓住这些妈妈的心理,瞅准商机,大肆推销自己的产品是“败火”的、是“吃了不上火的奶粉”等。一些妈妈被误导,于是慷慨的打开自己的钱包买来给孩子食用。孩子成了“败火”的实验品,乐坏了商家,苦了孩子。
黑榜22号——嚼食喂孩子
往往孩子感染幽门螺杆菌主要是大人传给他的,例如大人嚼食喂孩子,大人用自己用过的碗等食具给孩子用,没有分歺造成家人混吃同盘菜等。不健康的喂养方式遗害无穷。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幼年时较高,与喂养方式不当密切相关。喂养幼儿时,不能将咀嚼过的食物喂给孩子。
致龋菌是哪里来的捏?原来是从大人口腔中传染来的,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姨妈要将自己的龋齿,牙周病及时治疗哟。有健康的牙齿,清洁的口腔也是对下一代负责。提醒:孩子要用自己专用的碗和勺。
黑榜23号——发烧使用酒精擦浴
许多家长在宝宝发烧时都会使用酒精擦浴的方式为其降温,但对酒精擦浴的操作却一知半解,因而造成一些不良后果甚至意外的报道屡见不鲜。皮肤黏膜可以吸收酒精和药物,虽然与口服与注射相比,其吸收能力是较弱的,但由于婴幼儿药物中毒剂量低,皮肤黏膜面积相对较成人柔软,所以婴幼儿外用药物中毒的情况经常出现。酒精擦浴降温如果浓度较高,用量过大,擦浴方法不规范,擦浴时间过长,会导致过量酒精从皮肤吸收入血液,就会引起急性酒精中毒。
网易新闻曾报道两个月的男婴小海因外婆用白酒为他擦拭身体而导致酒精中毒,被送入了重症监护室。
新浪新闻也曾报道男婴唐军发烧后家人用大量的白酒为其擦浴,出现呼吸不规则、全身抽搐的情况,后送医经血液检查后专家确诊为酒精中毒伴呼吸衰竭。
崔玉涛:家庭用酒精擦浴,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其原因是家长不容易掌握到大血管流动的部位,这样退热效果有限,反而增加孩子的寒战放射。因为酒精蒸发过程中会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使皮肤收缩出现寒战反应,更不利于体内热量散发。建议家庭内还是采用温湿敷和洗温水澡,这样比较安全。
婴幼儿出现发烧的状况,我们建议1.多喝水2.温湿敷3.温水浴4体温超过38.5度要服用退热药5,最好两种退热药交替使用6.高烧三天不退,一定要看医生,不建议家长自行在家使用酒精擦拭等刺激性较大的方式给宝宝降温。
黑榜24号——孩子烫伤后涂抹盐水、酱油、牙膏。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烫伤烧伤是威胁很大的一种常见伤害。温度超过50°C时,在数秒钟之内即可导致皮肤严重受损。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烫伤后如何处理不太了解,使用盐水、酱油或牙膏涂抹进行救治,其实这样做反而会恶化伤情。
近日,湖南株洲一名1岁半男童被开水烫伤,本来伤情不重,但孩子奶奶用半包盐撒在其伤口上“急救”,造成孩子创面加深,伤情恶化。
孩子烫伤后涂盐水、酱油、牙膏都是不可取的。
临时所制盐水不一定是生理盐水,浓度有所偏离。并且盐水并不能起到散热作用。
烫伤后也不能用酱油涂抹,首先酱油含有盐,会使创面细胞脱水收缩,加重损伤。其次,酱油不是无菌的,如果不进一步处理,有可能引起感染。再次,酱油的黑褐色覆盖了创面,影响了医生对创面深度的判断。
涂抹牙膏则会让热能包裹在皮肤上继续伤害皮肤。
孩子烫伤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是:“冲、脱、泡、盖、送”。这五个步骤缺一不可,顺序也不能乱。
1.冲
直接用缓和、流动的自来水对准烫伤部位冲,越快越好,并坚持20分钟以上。
2.脱
边冲边用轻柔的动作脱烧伤者的外衣。当衣物与局部皮肤粘连在一起时,不要强行剥离,可剪掉粘连周围没有粘牢的衣物,而让粘牢的衣物保持原样。
3.泡
用冷水浸泡创面,大概30分钟左右。
4.盖
用无菌敷料包扎,可起到保护作用,同时敷料还可以吸收创面渗出的组织液体。冷却后,用干净的纱布轻轻盖住烫伤部位。
如有水泡,不可压破,以免引起感染。一般开水烫伤形成的水泡是无菌的,表皮没有破损,此时如果水泡不是很大,不需要挑破。另外,水泡不挑破,皮肤是完整的,细菌不易进入,所以不易发生感染,起泡的皮肤还能起到保护创面的作用。
5.送
尽快送到具医院治疗。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如果您觉得内容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