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而又极具危险性的心血管疾病,研究显示,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约为41.84/10万人,其中多数是由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所致。近年来,ICD以及射频消融等非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药物治疗依然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石。
为规范广大医务者对于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增强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指南/共识的纲领深入了解,提升室性心律失常诊疗水平,3月6日,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房颤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共同举办的“心律失常药物规范化治疗培训项目暨心律失常学术周启动会”在线上顺利举办。会议医院钟敬泉教授担任主持,医院黄从新教授、南京医院曹克将教授、医院吕慧霞教授,分别针对通络干预研究、新版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和典型病例展开讨论,介绍心律失常的最新进展和规范,分享治疗经验。
整合调节,显著获益——
通络干预心律失常研究硕果累累
“心血管事件链”是国际医学界近年来对心血管疾病防治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更新。它是指各种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进一步导致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甚至最终死亡的过程。只有卡断心血管事件链,才能有效治疗心血管病。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事件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会影响心肌供血,严重者会诱发心衰,甚至猝死。黄从新教授结合心血管事件链的发生发展,介绍了其领衔团队开展的通络干预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效应及机制研究的背景。该研究主要围绕“通络干预是否可以通过改善关键环节——微循环障碍来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如干预效应为正效应,机制又是什么?”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
黄从新教授团队研究的第一部分即从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等方面研究探索了通络中药参松养心胶囊干预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结果证实,通络干预可通过保护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等,逆转心肌梗死后结构重构、电重构、神经重构,从而有效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这一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参松养心胶囊可通过调控多靶点发挥心血管保护效应,并增加促血管新生因子的表达和舒血管活性物质分泌,来增加微血管密度、提高血流速度、增加微循环血流量。
②参松养心胶囊可通过抑制胶原蛋白表达,降低促纤维化因子水平,减少心脏纤维化,而逆转结构重构,改善心脏舒缩功能,增加心输出量。
③参松养心胶囊还可以改善动作电位特性和场电位特性,优化电传导方向,进而抑制心律失常。
④研究还证实参松养心胶囊降低了神经生长因子及其调控因子表达,下调交感神经重构,上调副交感神经重构,促自主神经功能平衡。
黄从新教授指出,上述前期研究解答了通络干预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部分机制,其是否又有解决快速心律失常伴有心衰患者的治疗难题,是值得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