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针灸疗法大全丨中医必看
TUhjnbcbe - 2021/4/5 23:11:00
导读:你为什么学不好中医?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能同视、触、叩、听合用,不宜作出统一规定,两个体系各异,难以归为一体,强行混合,中医辨证就会被僵化,走向废医存药。中医诊断切不可西化,中医辨证论治是一门特色,不宜囿于西医学病名,也不应局限在无法施用的框架内。只有坚持传统特色技术治疗,才是是神圣的救死扶伤。所有中医学子都应听听国医大师张志远老先生的忠告。老朽之业师治学十分严谨,常指出中医发展要重点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科学知识丰富的思想家、研究家、临床家,不宜提倡理论空谈,言之无物,泥古不化的浮躁之风。老朽遵照这一明示不断自我检查,三省吾身,而今已步入残烛之年,仍以此作为鞭策。——国医大师张志远中医诊断不能西化四诊望、闻、问、切能同视、触、叩、听合用,不宜作出统一规定,两个体系各异,难以归为一体,强行混合,中医辨证就会被僵化,走向废医存药。近代人物余云岫都曾做过试探,以失败告终。老朽主张中医要现代化,起码应了解一些人体生理、病理、检验常识,但不能为西医学说所代替。中西医结合是一大看点,若将从医者归属于中医,最少须掌握岐黄技术不低至百分之七十,否则即是西化严重,不只中医学受到削弱,天长日久,传统的民族遗产,也就随着时间消失了。这门学科,不一定被外来医药文化淹没,最怕的是内部自残,走向自我毁灭。舌脉富诊断参考价值若干临床医家常于舌脉诊断上总结经验,如:感寒脉紧,伤风脉缓,热病脉数,中暑脉虚,寒湿沉缓,痰食浮滑,细数阴亏,洪大阳旺,疼痛多弦,病危脉变屋漏、雀啄、按之如死。胃酸多舌润暗红;溃疡舌见圆形缺损;肝硬化红绛光剥,肝功大变,易发昏迷;癌症出现糜苔、溃疡,表示危笃。老朽认为,这些经验有一定参考价值,临床还要结合其他体征进行分析,然后处方遣药,比较全面。切脉是通过触觉来了解搏动深度、强度、速度、节律、形态、空间的变化,有人怀疑其属于望风捕影,在桡骨动脉一条血管上故弄玄虚,想抹杀此诊法,则纯属无知妄作,违反科学的。辨证施治是灵*近年来医疗导向,引领投予中药扩张脑血管,抗血栓形成,增加血流量,促进新陈代谢,清除自由基,改善供血不足,调理半身不遂,川芎居首位,丹参第二,黄芪、葛根虽兼降血压,却列第三。跑龙套者则为当归、赤芍、地龙、三七参。老朽经验此项药理作用,宜作为重要参考,临床时仍应辨证施治,绝对不可被其框住,自寻束缚,甘当俘虏,唯化验论能影响中医的诊断、组方。年遇一偏瘫患者,曾以上述药物授之,连服多剂,功力不显,乃另开续断、杜仲、人参、熟地黄、山茱萸,因腰膝酸软无力,采取温补肝肾法,15天便见小效,将量减半,仍每日1剂,凡2个月已会持杖逐步行走,所以坚持传统特色技术治疗,是神圣的救死扶伤,背离了这个法门,即等于无有思想指导盲人夜行了。辨证施治不泥现代病名《挑竿记》载有一翟姓医家调治50岁男子身体浮肿,从头面至足部皮下肌肉按之成坑,乏力、疼痛,医院检查已排除风湿、贫血、营养不良和肾炎、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定为原因不明型湿性水肿,未提及处理方法,嘱其转上级医疗机构复诊。翟氏精通《金匮要略》,从中拟出一首汤剂,计黄芪g、白术30g、茯苓30g、桂枝10g、汉防己20g、泽泻15g、生姜10片,水煎分3次服,连用10天,病情递减,肿消大半,吃了20剂,基本痊愈,追踪观察,未再复发。通过此案,可以进一步获知,中医辨证论治是一门特色,不宜囿于西医学病名,也不应局限在无法施用的框架内,只有遵照四诊八纲,才能正确遣药而起沉疴。只有走传统的道路才能解决问题。古花新放促进发展继承发扬岐黄学术,不宜停留于原始阶段,应使古花重放,结合实践,促进发展,走向新生。若墨守成规,依样画葫芦,则是倒退,能被历史车轮碾没。近年来中医事业有较好的发展,但其速度,和西医学相比,依然落后于人。从强调经典来说,把《伤寒论》《金匮要略》奉为圭臬,温故而不忘祖,确富临床价值,但未打开局限,仍走对证发药道路。如麻黄汤(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去杏仁加猪苓、泽泻医水肿;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加香附、小茴香治胃病泛酸腹痛;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白酒)加白芷、乳香、没药治肠系膜淋巴结炎,都要从事研究、推动、提高死方的活用,执业者身先士卒,勇于探索,绝不可作壁上观。老朽曾把酸枣仁汤进行改制,计酸枣仁15g、甘草10g、知母6g、茯苓15g、川芎6g,加当归6g、柏子仁1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给予心动过速、心悸亢进、惊恐不安、精神紧张的患者,获效很佳。以此为例,古为今用、化裁内容、扩大疗途,是目前重视迫切的课题。版权声明:本文选自《杏林墨香》。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我们删除。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资讯,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凡需使用需遵医嘱,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看完可以积极留言与小编互动哟~1.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感想2.喜欢看哪种类型的文章

喜欢点个在看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1/4/5 23:11:00

一、重灸兼针

《世医得效方》中,灸法治疗占了针灸部分的十分之九。他受《肘后》、《千金》的影响较大,对阴证、阳证、寒证、热证,多采用灸法。灸治常根据病证和部位而用艾炷灸,艾炷有竹筋大、麦粒大、绿豆大、雀粪大等,并指出“大小以意斟量”。

所灸壮数并不多,多数为7~21壮,仅在俞、募穴和膏肓穴有灸至百壮者。同一穴位灸的壮数也因病而异,例如诸气灸膏肓百壮,而痨瘵灸膏肓仅9壮;又如反胃灸足三里7~9壮;而胃中积热灸足三里30壮。灸法除艾炷灸外,还有隔盐灸、隔蒜灸、隔物灸等。灸治有“以柳枝煎汤洗后灸之”,也有灸后“以温汤浸手帕拭之”等。

危氏施针刺,大多用于实热证。如喉病,“治颊肿及缠喉风等,又气急者,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又如治疟疾、腰痛、脚气等实邪为患,多用针刺或刺络泻血法。

他取穴少而精。在56个病症中,用穴计个,其中经外奇穴(尺、臣觉、天凭、手疰注、疰市、气端、外陵、神光、天仓、交仪)9个。每个病症仅用1~2个穴。

他取穴按脏腑而分经取之。例如诸气:凡上气冷发、脐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心痛、吐下食不消,灸太仓;(针推医学网)脐下搅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灸关元、膏肓;短气不语,灸大椎、肺俞、脐中;乏气,灸神道。

另有“针灸伤”一节,用内托黄芪丸治针灸伤经络脓流不止。由黄芪、当归、肉桂、木香、乳香、沉香组成,研末糊丸内服。

二、临证经验

危氏对56个病症都载有针灸疗法,兹选录于下:

(一)头面疾患

头痛:灸囟会。

鼻病:灸囟会、通天,左臭灸右,右臭灸左。

口眼?斜:灸耳垂下,左灸右,右灸左。

中风失音:灸天仓(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穴后动应手)、百会。

目痛:灸上星、风池。

目不明:针承泣。

喉病:针风府、少商、合谷、上星;如颊肿及缠喉风等症,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如根脚咽喉常发者,于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或灸足三里。

瘰疬:灸肘骨尖,左灸右,右灸左,或蒜片贴疬上灸之。

项瘿:灸大空穴、肩髃;或灸两耳后发际。

(二)胸腹疾患

奔豚:灸气海、关元、期门;或灸章门;或灸中极。

症瘕:灸太溪、气海;或灸天枢;或灸中脘。

心痛:灸上脘;或灸中脘;或灸阴都。

呕吐:灸尺(在肘约上动脉)、乳根;或灸神光(在两肋旁二寸),或灸石关。

霍乱:隔盐灸神阙和灸气海。

咳逆:灸乳根,男左女右。

反胃:灸乳根、水分、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中脘、足三里。

咳嗽:灸肺俞或乳根;或灸天突、膏肓俞。

喘急:灸肺俞、天突。

下痢:灸脾俞;或灸阴交、神阙、关元;或灸肓俞。

胀满:灸脾俞;或灸肝俞;或灸水分;或灸气海;或灸大肠俞;或灸承满;或灸三焦俞。

吐血:灸中脘;或灸肺俞;或灸大陵;或灸上星和足大指节横理三毛。

肠风下血:灸二十椎;或灸命门、肾俞。

乳痈:以灸炷四枚围着所作处,同时下火,各灸7~1壮;或隔蒜灸其中心。

肺痈:灸肺俞。

(三)腰背四肢疾患

腰痛:针委中出血;或灸命门、肾俞。

臂痛:针肩髃。

脚气:灸风市;或灸三里;或灸绝骨、犊鼻、肩髃;或灸曲池和气湍(足十趾端)。

(四)其他疾患

尸厥:灸百会、气海、石门。

疝气:灸足大指次指下中节横纹当中;或量口角为一边成等边三角形,上角于脐中,两边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或灸风市、气海、外陵(脐旁一寸半)。

脱肛:灸脐中;或灸横骨和长强。

诸痔:灸命门;或灸脊中;或灸长强。

痼冷肾虚:灸肾俞;梦遗灸三阴交;虚极灸膏肓、气海。

心恙(神志病):灸百会;或灸天凭(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后动应手);或灸天枢;或灸手逆注(在左右手腕后六寸);或灸中脘;或灸间使;或灸臣觉(在背上夹内侧,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针推医学网)或灸上星;或灸合谷;或灸左右胁下对屈肋头两处;或灸人中、少商、隐白;或针足大指爪甲下。

痨瘵:灸腰眼;或灸四花;或灸膏肓。

阴脱:灸关元、大敦。

肿满:灸足第二指上一寸半或两手大指缝头;或灸太冲、肾俞。

小儿龟背:灸肺俞、膈俞。

横生逆产:灸至阴。

产后小便不通:于神阙穴隔盐和葱白,用艾炷灸。

崩漏:灸小腹横纹当脐空直下和三阴交;或灸交仪(在内踝上五寸)。

疔疮:灸掌后横纹后五指,男左女右。

针灸单穴治病36绝招

1、穴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治:发烧。

手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2、穴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动过速。

手法:揉按1-2分钟。(60-70/分)

3、穴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

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主治:心动过缓。

手法:按揉1—3分钟,-次。

4、穴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

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主治:失眠症。

手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5、穴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

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主治:多汗症。

手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6、穴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主治:足心热。

手法:揉按36次。

7、穴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

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主治:头痛。

手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8、穴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主治:头顶痛。

手法:直按斜向上顶。

9、穴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主治:偏头痛。

手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0、穴名:定喘(华佗夹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主治:哮喘。

手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11、穴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

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

主治:腹泻。

手法:直按稍斜上顶。

12、穴名:降压(足厥阴肝经上)

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

主治:高血压。

手法:震颤点按1-2分钟。

13、穴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

主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手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针推医学网)待有酸麻胀感后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14、穴名:大骨空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

主治:白内障。

手法: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名:神庭(督脉)

取穴方法: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脑疲倦,(醒脑)

手法:中指点按刺激。

16、穴名:血海(足太阴脾经)

取穴方法:髌骨内上缘二寸。

主治:眼皮浮肿。

手法:拇指强力度按压。

17、穴名:肩痛穴(足阳明胃经上,)

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约三寸左右,胫骨边缘。

主治:肩周炎。

手法:强力度按压1-2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8、穴名:扭伤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与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联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主治:急性腰扭伤。

手法:强力度,同时按压两臂的扭伤穴。

19、穴名:坐骨穴(新穴)

取穴方法:大转子与尾骨尖联线中点下一寸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

手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顶。

20、穴名:足跟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大陵穴与劳宫穴联线上找痛点。

主治:足跟痛。

手法:按揉1-2分钟。

21、穴名:承浆(任脉,)

取穴方法:唇沟之中央凹陷处。

主治:小儿厌食症。

手法:中力度按揉3-5分钟。

22、穴名:遗尿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节横纹中点。

主治:小儿遗尿(肾虚)

手法:轻按揉1-3分钟。

23、穴名: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颈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五分凹陷处,哑门旁开1.5寸。

主治:喉头肿痛。

手法:轻揉按2-4分钟。

24、穴名: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原穴)

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缝间上一寸五分处。

主治:鼻出血。

手法:垂直用力点按。

25、穴名:上迎香(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眼内眦下五分处。

主治:鼻窦炎。

手法:按揉1-2分钟。

26、穴名:少泽(手太阳小肠经,井穴)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侧,距指甲0.1寸。

主治:急性结膜炎。

手法:拇指重掐法。

27、穴名:大抒(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主治:麦粒肿。

手法:直按斜向颈椎用力顶按。

28、穴名:冠心穴

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阳膀胱经)至2、3趾骨联合处联线中点。

主治:冠心痛,止痛。

手法:指端或用圆珠笔芯按压5分钟。

29、穴名:元骏穴

取穴方法: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关节下。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手法:一指禅推法点揉。

30、穴名:关元(任脉,小肠募穴)

取穴方法:脐下四横指,中线。

主治:失眠。

手法:半卧后揉-下,45℃水泡足,按揉涌泉穴下。

31、穴名:四白(足阳明胃经)

取穴方法: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便秘。

手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下;(针推医学网)排便时按双侧四白加长强穴(长强尾骨端凹陷处)。

32、穴名:安眠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与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边线中点。

主治:失眠、偏头痛。

手法:中度点按。

33、穴名:牵正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

手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溃疡加小肠反射区)。

34、穴名:失眠穴(经外奇穴,足底)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点。

主治:失眠、足跟痛。

手法:重度力点按。

35、穴名:闪腰穴(足太阳膀胱经上)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连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附近有一压痛点。

主治:腰扭伤又称闪腰。

手法:点按。患者俯卧,医者找出双侧“闪腰穴”后,用双手拇指猛然点按患者双侧穴位,压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钟,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为度。接着轻柔、和缓地按摩腰部数分钟结束治疗。一次手法完毕后,患者多有明显好转,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疗后,腰痛症状就会消失。

36、穴名:落枕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主治:落枕。

手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广州报名

1
查看完整版本: 针灸疗法大全丨中医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