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权威精品知识
喜欢,就为我标星
小编导读
说到心悸的治疗,想必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益气滋阴、通阳复脉的炙甘草汤,除此之外,前段时间我们还介绍过,用真武汤温肾利水也能有很好的疗效。既然中医讲究“同病异治”,今天就为大家再介绍一个治疗心悸的新思路——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理气调中兼祛湿,一切痰饮此为珍。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不欲饮食,或头眩心悸,舌苔白膩,脉滑者。
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服。
二陈汤为治湿痰之主方。湿痰之证,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则停湿生痰,湿痰犯肺,致令咳嗽痰多。湿浊内盛,最易阻碍清阳,影响胃气失和,因此每见头眩心悸,恶心呕吐。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法。方中以半夏为君,取其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降逆和胃。以橘红为臣,理气燥湿祛痰,燥湿以助半夏化痰之力,理气可使气顺则痰消。痰由湿生,湿自脾来,故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湿去脾旺,痰无由生。
煎加生姜者,以其降逆化饮,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祛痰而不伤正,并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以甘草为使药,调和药性而兼润肺和中。诸药合用,标本兼顾,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祛痰的通用方剂。方中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故方以“二陈”为名。
去橘红、乌梅,加枳实、南星,成为“导痰汤”;加枳实、竹茹,成为“温胆汤”。
案例一王某,女,48岁。年2月8日初诊。心慌,气短1年。患者于1年前开始出现心慌,气短,自觉心跳快,难以忍受,时发时止,伴胸闷,恶心,纳差,肢体倦怠。检查动态心电图后,排除心脏器质性病变,诊为心脏神经官能症。症兼见体形偏胖,面容憔悴,舌苔厚腻,脉沉滑。中医诊为心悸。证属痰浊中阻。治以燥湿化痰,理气宽中,宁神定志。方以二陈汤加减。处以半夏10克,陈皮10克,远志10克,茯苓15克,当归12克,石菖蒲12克,朱砂(冲服)1克,甘草6克。服5剂,症状减轻。续服5剂,症状消失。
按语:患者为中年女性,体形偏胖,脾胃中伤,气机不畅,运化失职,水湿停聚成痰,痰阻脉络则血行不畅,故心悸动,胸闷,气短。痰饮停聚,胃失和降则恶心,纳差。脾为湿困,运化失司,则肢体倦怠。治疗如《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心病治法》曰:“此多因心下停有痰饮,心脏属火,痰饮属水,火畏水迫,故作惊悸也。宜清痰之药与养心之药并用……”故二陈汤化痰和中,当归活血补血,石葛蒲化痰开窍行气,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朱砂重镇安神。诸药合用,共奏祛痰和中、宁心安神止惊悸之功。
案例二汤某,女,62岁。年12月10日就诊。患者既往有冠心病、窦性心动过缓史约5年。常觉心悸,胸闷,气短等。近1个月来因劳累而症状加重,胸闷憋气,心慌,头晕,四肢冷,不欲饮食,睡眠多梦,舌胖暗,苔腻,脉沉迟。血压/90mHg,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8次/分)”。诊为心悸。证属心脾阳虚,痰湿内生。治宜温心脾阳,燥湿化痰。方用二陈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味。处以茯苓20克,党参20克,甘草6克,干姜6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附子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细辛3克。服药10余剂后心率提高至56次/分,诸症大减。
按语:迟脉属于现代医学的窦性心动过缓等病症,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系由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所致。临床表现类似于中医心、脾、肾阳的虚损及由此而生的痰、瘀等病理变化。二陈汤稍一变通即成一首温阳化痰之剂,兼有瘀血者可合活血之品。以此方加味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把握好方、病、证三者的统一,可收到意想不到之效。
自古的名方好方成百上千,是经历过时间与临床检验的珍贵宝藏,但如何才能用好这些名方?跟随名家学习、吸取前辈经验就是一个快速、有效的方法。想要一本书掌握名家应用名方的经验?推荐这本囊括方解、名家医论与验案的好书,为你打开活用名方的新“视界”——
《名方·名医临证集》
(点击封面,立即购买好书)
本书分为6章共14节,共介绍了14个著名的方剂。内容由名方导读、名医心悟、名医医案、国医大师点评、编者心得5部分组成。其中“名方导读”介绍了方剂的出处,以及相关经典原文;“名医心悟”详尽介绍各位名医对方剂的独特体会和观点;“名医医案”真实记录了各位名医运用名方治疗疑难病典型病例的分析过程和用药经验;“国医大师点评”是国医大师对方剂的精辟点评;“编者心得”是笔者对于该方剂的临床使用心得和应用技巧。本书适用于临床医师和医学爱好者。▼往期精彩回顾▼“蝴蝶袖”、肩臂疼竟然和心脏有关?!最简便心经疏通法在此暑热来袭,学学中医大家秦伯未的治暑三法
要想疗效好,这4个方面都得兼顾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更多的人。您的转发、点赞和评论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名方·名医临证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何庆勇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