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余年传承创新
硕果累累堪称典范
络病理论创新研究是近年来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的典范,吴以岭院士致力于中医络病学术及临床研究40余年,将中医整体思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系统构建络病研究三大理论框架——“络病证治”“脉络学说”和“气络学说”,形成指导临床疑难杂病、“脉络—血管系统病”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类疾病的系统理论,属于重大理论原创。
本次会上,吴以岭院士作题为《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的学术报告,介绍了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在理论、机制、临床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吴以岭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为3.3亿,每5位死亡者中有2人死于心血管病;我国有1.亿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患病率达30%~50%。
吴以岭院士介绍说,微血管是决定人体健康的最重要器官,既承担着血液的运输功能,是将血液真正运送到各组织器官的最重要环节,又是血液与组织器官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正常对维持心、脑、肾等脏器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研究成果显示,微血管病变是心脑肾疾病发生的共性机制,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则是治疗微血管病变的核心机制,是防治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突破口。Microcirculation(《美国微循环杂志》)也提出心血管疾病的本质是微循环障碍,是形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及加重因素。
吴以岭院士在报告中强调,在中医看来,遍布人体全身的脉络系统主要负责运行血液,脉络中最细小的孙络部分与西医的微血管高度一致,因此“孙络-微血管”这一概念的提出成为中西医研究微血管病变理论的结合点和治疗突破口。
药物、专家、医院、可穿戴设备……
构建脉络心血管健康生态系统
络病理论指导研制出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连花清瘟胶囊(颗粒)、养正消积胶囊、津力达颗粒、连花清咳片、八子补肾胶囊等10余个创新专利中药,循证研究证实临床疗效确切,其中7个列入国家医保目录,5个列入国家基药目录,并纷纷列入中华医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等颁布的疾病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
其中,通络中药通心络胶囊被大量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具有保护微血管的功能。该药可保护内皮细胞,抑制其凋亡,促进其增殖,使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从而改善内皮屏障功能;而且可延长微血管在缺血缺氧环境下的存活时间,保护微血管的形态完整,并能够促进梗死区域微血管的新生,实现对缺血组织的保护,通络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成为治疗微血管病变的关键机制。
同时,吴以岭院士指出,“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项目利用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开展了大量临床试验,解决了国际医学界重大难题——通心络胶囊解决了急性心梗无再流的世界医学难题;参松养心胶囊为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治疗提供了新药物,填补了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快慢兼治、整合调律的药物治疗空白;芪苈强心胶囊明显提高了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这三个药物纷纷被列入用药指南、专家共识及院校教材。
国家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称:本研究“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重大原创成果,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并一致认为该项目“取得了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
本次大会上,吴以岭院士还特别介绍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项目,目前医院、医院、专家、智能化可穿戴设备、药物、健康保健品等组成的脉络心血管健康生态系统,这对于基层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利好消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