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前,62岁的方阿姨起床后感觉头晕,去社区诊所检查发现血压高达/mmHg,方阿姨就纳闷了,以前体检血压都挺正常的呀,怎么突然就高了?
医院就诊,并做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发现一天内血压波动大,最后医生诊断为高血压,开了“缬沙坦氨氯地平”进行降压治疗,并交代一周后来复诊。方阿姨拿着药回到家中,家人说别一开始就吃药,担心药物会损害肝功能、肾功能,吃上了就“上瘾”了,如果要吃一辈子的药,那还了得,先饮食调理看看。
这种顾虑您家老人是不是也有?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想挨一挨让血压自己降下来,能不用吃药最好,或者到街上买些便宜的药应付着吃,觉得看医生太麻烦。有的患者看了一次医生后照方吃药不再监测调整,觉得没症状就不监测血压甚至不肯吃药,发展为高血压性心脏病、中风或肾衰竭了才后悔不已。
为了让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用好降压药,福建医院的张金药师总结门诊常见的用药情况,为高血压患者整理出了的高血压用药安全宝典。
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继发性是指由某些确定的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所有高血压的5%。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原发性高血压。
我们该如何诊断高血压呢?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上臂血压,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考虑为高血压。此外,门诊室血压在1、2级高血压范围内,即收缩压~mmHg、舒张压90~mmHg,若动态血压监测的白天血压≥/85mmHg,则可诊断高血压。
根据血压水平,可将高血压分为3级(如表1所示)。
级别
收缩压
舒张压
正常血压
和
80
正常高值血压
~
和/或
80~89
高血压
≥
和/或
≥90
1级高血压(轻度)
~
和/或
90~99
2级高血压(中度)
~
和/或
~
3级高血压(重度)
≥
和/或
≥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
和
90
高血压治疗目标
高血压治疗的基本目标是血压达标,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此外,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区,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标是预防脑卒中。一般高血压患者目标血压是降至/90mmHg以下;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患者要求放宽,降至/90mmHg以下,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90mmHg以下;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目标血压可以再适当降低。但不是降压越快越好,可以在数周或数月降至目标水平。
高血压的治疗方案
高血压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长期坚持非药物治疗即生活方式干预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合理使用降压药是血压达标的关键,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非药物治疗如生活方式改变、饮食调整、规律运动、限制饮酒和戒烟等已证实具有明确的轻度降压效果,如肥胖患者体重减少10kg血压可下降5~20mmHg,食盐摄入量每天小于6g血压可下降2~8mmHg。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需要知道:不论是否已接受药物治疗,均需进行非药物治疗,并持之以恒,其中限制食盐摄入量是预防高血压重要而有效的非药物措施。
除了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还必须遵医嘱长期按时服用降压药物,以达到控制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目的。
为何要用降压药?
血压越高,病程越长,生活方式越不健康,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就越大。
以下情况一经确诊需立即开始降压药物治疗:
①高血压2级或以上患者;
②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者已经有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的患者;
③血压持续升高改善生活行为后血压仍未有效控制的患者。
对于上述高血压患者,通过药物来平稳地降压、保护心血管系统是非常重要有效的措施。
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及基础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降压药物进行降压治疗,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平稳地降低患者血压,从而更好的保护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
若拒绝用药,或不规律用药,持续的高血压状态或血压水平忽高忽低,将会加重全身小动脉硬化,造成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发生缺血、缺氧以及功能受损,加重心脏负荷,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和心力衰竭,还可引起脑出血、脑梗塞以及肾功能衰竭。
常见的降压药
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包括五大类:钙通道拮抗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尼群地平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福辛普利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缬沙坦、氯沙坦等)、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
除了上述五大类主要的降压药物外,在降压药发展历史中还有一些药物,包括交感神经抑制药(如利血平、可乐定)、直接血管扩张剂(如肼屈嗪)、α1受体阻滞剂(如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这些药物曾多年用于临床并有一定的降压疗效,但因副作用较多,目前不主张单独使用,但是在复方制剂或联合治疗时仍在使用。
如何选择服用降压药?
1.选长效
尽量选用1天给药1次的长效药物以保证每天24小时血压稳定于目标范围内。长效降压药服用方便,有利于改善治疗依从性并稳定控制血压。此外,若需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的患者,还可根据需要选择单片复方制剂。
2.个体化用药
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更合适该患者的降压药,必要时采用2种或不多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联合治疗。例如老年高血压宜选用钙通道拮抗剂,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宜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等。
并不是所有高血压患者均适合上述介绍的五类降压药,例如伴有哮喘的高血压患者不宜选用β受体阻滞剂;妊娠期高血压不宜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电解质紊乱、痛风的患者不宜选用噻嗪类利尿剂。
因此,高血压患者切不可自行随意购买降压药物,医院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经济情况以及患者意愿选择适合该患者的治疗药物。
3.多数清晨给药
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缬沙坦等)一般每天清晨服用1次。但血压一般有明显昼夜波动的特性,还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注意监测血压或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根据个体的血压波动特点,选择适宜的给药时间需要遵从诊治医生的建议“量身定治”。
中效降压药或短效降压药(如氢氯噻嗪、美托洛尔、普萘洛尔)一般每天服用2~3次,一天多次服用的药物宜全天均衡时间服用(如一天2次服用的药物可以早8点、晚8点服用)。
大多数降压药物不受饮食影响,饭前或饭后服用均可。但个别药物仍需考虑食物对其吸收率的影响,例如卡托普利,胃中食物可使其吸收减少30%~40%,因此宜餐前1小时服用;培哚普利,食物可影响其生物利用度,因此必须餐前服用;美托洛尔普通片,进餐时服药会改变其生物利用度,应空腹服药;非洛地平,高脂或碳水化合物饮食会改变其生物利用度,因此宜空腹服用或清淡饮食;螺内酯,应于进餐时或餐后服药,不但可以减少胃肠道反应还可提高生物利用度。
4.小剂量开始服药
服用高血压药物一般从小剂量开始,7~14天后根据患者的个体反应调整合适的剂量,也可以有医生对患者密切监视的情况下快速进行剂量调整。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应,使增高的血压逐步地缓慢下降,以便使机体逐渐适应。
5.长期维持治疗
血压达标稳定且无不良反应的高血压患者,一般予以长期维持治疗,长期达标者不要随意更换药物、不可随意中断治疗。血压随季节、昼夜、情绪等因素有较大波动。冬季血压较高,夏季较低,对于1~2级高血压患者,在夏季酷暑或冬季严寒时期,可咨询医生根据血压的情况适度调整降压药物治疗方案。炎热季节血压较低者,可减少药物剂量或暂停联合治疗中的一种药物,寒冷季节血压升高者,可增加药物剂量或加另外一种药物。
常见的副作用如何处理?
降压药物需长期服用,个别患者难免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当出现这些常见的不良反应时该如何处理呢?
钙通道阻滞剂
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脚踝水肿,是由于药物导致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体液渗出有关。
预防措施:水肿发生后应及时停药或减量,用利尿剂适度利尿,使水肿尽快消退。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常见不良反应为干咳,干咳是卡托普利等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但一般症状较轻或连续服药后逐渐减轻。
预防措施:能耐受者不必停药,个别不能耐受者可改服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利尿剂
常见不良反应为低血钾、尿酸升高,噻嗪类利尿剂长期服用易引起低血钾,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和肌无力,还可引起高尿酸。
预防措施:可以与保钾利尿药螺内酯合用易避免发生低血钾,服药期间定期检测血清电解质情况。对于伴有痛风的高血压患者避免选用噻嗪类利尿剂。
β受体阻滞剂
常见不良反应为心动过缓、支气管痉挛,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脏的收缩力和收缩速度,常可引起心动过缓,另外有哮喘病的患者在服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时,可加重哮喘,甚至引起哮喘持续状态。
预防措施:服药期间定期监测心率,发现心率低于55次/分时需及时减量或停药就诊;对于有哮喘病史的高血压患者禁用普萘洛尔,其他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最好也要慎用。
α1受体阻滞剂
常见不良反应为体位性低血压,α1受体阻滞剂能使血管紧张度下降,当患者突然改变体位时或长时间站立时,可发生头晕眼花或眼前发黑,甚至出现晕厥、昏倒等现象。
预防措施:患者在服用这类降压药的时候尽量采取坐位或平卧位,在准备站立或起床时动作应缓慢,多做些轻微的准备动作,以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升高血压,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吃降压药时需要注意哪些
1.每天自行监测血压
监测血压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平稳控制血压是保护血管以及心、脑、肾重要器官的关键。作为药师,经常接触到一些患者认为,有吃药就不用监测血压了,或等到有症状了才测血压,要知道,高血压患者宜养成自测及记录血压的好习惯,若发现一段时间内血压波动较大,应及时找医生调整降压方案。
2.慎用利血平
但需注意的是,不少市面上在售复方降压药含有利血平,如“复方降压片”、“降压0号”、“复方利血平片”等,由于其不良反应多,长期服用容易引起抑郁症和性功能障碍,我国早已淘汰利血平,因此高血压患者切不可自行长期服用含有利血平的降压药。特别是准备全麻手术的患者,术前一周要停止服用含利血平的复方制剂,因为利血平会耗竭体内的升压物质,导致全麻手术的病人血压下降后无法正常升压。
3.监测指标
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治疗期间需遵医嘱进行定期监测。例如服用β受体阻滞剂需监测心率,若低于55次/分需及时停药就诊;服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需定期监测血钾;服用利尿剂需定期监测血清电解质血钾血钠情况。
4.不可突然停药
抗高血压药物一般需要终身服用,若治疗期间需要更改方案,有些药物切不可立即停药。例如β受体阻滞剂,需缓慢减量,否则可引起血压“反跳”现象。
5.不轻易研碎药片
有些降压药为了患者服用方便,制成缓释或控释剂型,这些药物大多不能掰开或碾碎后服用。例如硝苯地平控释片,严禁掰开服用,否则可导致药物迅速释放,导致血压太低,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药物在吸收后空壳可随粪便排出,会在粪便中看到完整的药片。美托洛尔缓释片可延刻痕掰开,但不可研磨后服用,不然一样可导致药物迅速释放引起低血压。
如何应对突发的高血压
平稳降压对于保护心脑血管至关重要,但难免有时会发生血压突然升高。导致血压骤升的高危因素常见情况有以下几种,要尽量避免,降低危险因素。
1.情绪激动
情绪变化是导致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的额最常见原因,高血压患者不但要避免生气、着急、也要防止“乐极生悲”。
2.气温骤变
高血压患者多为老年人,对环境温度变化顺应性差,遇到寒冷刺激时会导致血管收缩,从而引起血压明显上升。因此冬春季节高血压患者应做好避寒保暖工作。
3.屏气排便
下蹲大便时,由于体位改变和用力,腹压增高,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因之血压随之上升。如遇大便干燥,患者屏气排便时,全身肌肉收缩,血管也收缩,胸腔和腹腔压力增大,致使较多的血液充盈颅内血管。此时静脉回流受阻,颅内血管压力剧增,常常导致脑溢血发生。为了防止便秘对高血压患者的危害,老年人应多吃蔬菜、粗粮、多饮水,每天定时排便,并经常按摩腹部。高龄患者最好坐位排便。
4.其他
药物,施行外伤缝合、拔牙时所用的麻醉药可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升高;关节炎患者服用的消炎痛也可使血压明显上升,很可能诱发高血压危象。因此,高血压患者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应向医生说明病情,防止用药导致血压骤升。做好应急措施。
若突然发生血压骤升该如何处理呢?可遵医嘱在紧急情况下舌下含服卡托普利或硝苯地平,若不能有效缓解就需要及时就诊,如果血压骤升发生频繁需及时找医生查明原因并调整降压方案。
-------------------------------------------------------
本文章版权归福建医院药学部!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