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老年的朋友们在看中医时,总会被冠上”脾胃虚弱、湿气较重“的病症,一般有的医生会让患者去药店自行购买一些中成药进行服用,而药店去湿气、养脾胃的中成药那么多,比如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丸,这么多琳琅满目的药,究竟该怎么选用呢?今天小妙就给大家说道说道。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在我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主要针对脾虚湿盛这一症型。书中记载:“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心忡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到了明代龚信《古今医鉴》中,参苓白术散的组方被稍作调整,较原方多陈皮1味,用于脾虚湿阻兼以气滞的情况,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组方。
脾胃不好、湿气重,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丸,归脾丸中医怎么选?
参苓白术散最初是由人参、茯苓、白术、白扁豆、山药、莲子、砂仁、薏苡仁、桔梗和炙甘草组成的。人参、白扁豆为甘温之品,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薏苡仁、甘草均味甘而性平,桔梗味辛性平,砂仁辛温,以上味药均为平和之品,有燥湿之同时,又可补益脾土。后世又在前方的基础上加了辛温之陈皮,理气健脾燥湿,调畅肺脾胃之气滞。
参苓白术散用药性平和,根据其药性,多治疗脾胃气虚夹湿证及肺脾气虚痰湿证。
1、脾胃气虚夹湿证:患者表现为饮食不化、肠鸣泄泻、胸脘痞闷、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等;
2、脾气虚痰湿证:患者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等。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出自宋朝的《阎氏小儿方论》,是由《伤寒论》中的理中丸加附子而成。在《太平惠民和剂局》记载了其对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饮食不进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附子理中丸成分有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炙)5味中药。附子大辛大热能够驱寒,配合干姜可以温脾止泻,人参能补充脾胃的元气,白术具有健脾燥湿的功效,甘草具有补脾益胃以及调和各种药物的作用。
脾胃不好、湿气重,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丸,归脾丸中医怎么选?
附子理中丸在古代用于霍乱吐泻、腹泻、腹痛、寒药伤中证、寒凝血滞证等,现代医学将附子理中丸应用于腹泻、慢性结肠炎、胃溃疡、胃炎、肠应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
虽然附子理中丸可缓解多种疾病,但其所含有的附子具有乌头碱成分。乌头碱可造成神经、消化、循环系统紊乱,对神经有麻痹作用。如果用药过量,可能会出现中毒反应,具体表现为四肢麻木、流口水、恶心、心跳加速、视力模糊等。切记,不要长期吃或者大量吃,否则可能导致中毒。
归脾丸
归脾丸最早出自于宋代《济生方》,本方由养心健脾、养气补血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怔冲惊悸、气短乏力、失眠健忘、脾虚食少,以及妇女月经不调、崩中漏下等症状。
归脾丸由党参、黄芪(炙)、白术(炒)甘草(炙)、茯苓、木香、大枣、远志、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组成。方子由四君子汤发展而来,方中党参为补脾厚胃之气,黄芪补气扶正,老眼肉、远志、枣仁可安神养心,加入枣、姜甘温和胃,属于较为温和的药方。
脾胃不好、湿气重,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丸,归脾丸中医怎么选?
现代医学上,归脾丸扩展了许多新用途,对于神经衰弱、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窦性心动过缓及阵发性心动过速、更年期综合征、冠心病、胃与十二指肠溃疡、顽固性失眠、脑外伤综合征等,使用归脾丸都可以达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以上三种方子都是经历过千百年的不断试验和改进,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虽然三种中药药性温和,可治疗多种病症,但毕竟药性多多少少含有毒副作用,若要长期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精彩推荐
归脾丸丨仅仅是补脾的吗?请不要小瞧我口苦、口干、口臭,体内可能藏有三把“火”,中医给出泻火方法体寒怕冷别不当回事,可能导致这10个严重问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