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内科之心律失常
TUhjnbcbe - 2021/3/3 19:23:00

心律失常概述

一、心脏传导系统的传导顺序:

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

二、心电图基础与对应心律失常心电图:指路心电图速成攻略

三、心律失常大体治疗总原则:无症状,不治疗;有症状,用药物;低血压,用电击。

四、心率失常的分类:

1.冲动形成异常:

①窦性心律失常:窦速,窦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

②异位心律:包括被动性异位心律(逸搏)与主动性异位心律(早搏,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

2.冲动传导异常:

①生理性:干扰与干扰性房室分离。

②病理性:包括心脏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和折返性心律(阵发性心动过速)。

③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WPW综合征。

3.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并存:反复心率和并行心率。

4.人工心脏起搏参与的心率。

窦性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动过速(窦速):

1.病因:正常人可见,如饮酒,吸烟,激动时。病理状态如发热,甲亢,应用药物可见。

2.心电图表现:窦性P波频率>次/min,RR间期小于3大格。

3.治疗:去除诱因,必要时使用β受体拮抗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

二、窦性心动过缓(窦缓):

1.病因:正常人可见,如运动员,睡眠状态。病理状态如昏迷,严重缺氧可见。

2.心电图表现:窦性P波<60次/min,RR间期大于5大格。

3.治疗:无症状无需治疗,若出现心排量降低,可使用阿托品,异丙肾等,长期易产生严重副作用,故应考虑起搏治疗。

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

1.定义:窦房结病变导致的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2.病因:窦房结受损,窦房结周围神经和心房肌病变,颈动脉窦高敏,高血钾等。

3.心电图表现:持续而显著的窦缓;窦性停搏与窦房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

4.治疗:无明显症状无需治疗,有症状应行起搏治疗,若有心动过速可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四、窦性停搏:

1.病因:窦房结变性或纤维化,下壁心梗,使用洋地黄等。

2.心电图特点:在较正常的PP间期显著长的间期内无P波发生。

3.治疗:参照SSS的治疗。

期前收缩(早搏)

一、房性期前收缩(房早):

1.心电图特点:

①P波提前出现,与正常的窦性P波形态不同。

②PR间期>ms。

③多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2.治疗:

①无症状无需治疗。戒酒戒烟戒咖啡。

②有明显症状时治疗,可采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普罗帕酮,胺碘酮等。

二、交界性期前收缩:

1.心电图特点:

①逆行P波的出现。

②P波可出现在QRS波群前,中,后。

③多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2.治疗:通常无需治疗。

三、室性期前收缩(室早):

1.最常见的期前收缩类型。

2.心电图特点:

①提前发生的QRS波群,时限>0.12s,多宽大畸形。ST段与T波与QRS波群主波群方向相反。

②多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3.类型:

①室早二联律:每1个窦性搏动后出现1次室早。

②室早三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1次室早。

③成对室早:连续发生2个室早。

④室速: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早。

⑤单形性室早:同一导联内室早形态相同。

⑥多形性室早(多源性室早):同一导联内室早形态不同。

4.治疗:

①无器质性心脏病:无症状不治疗,有明显症状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普罗帕酮。二尖瓣脱垂并发室早首选β受体阻滞剂。

②有器质性心脏病:原则上只处理心脏本身病变,不必处理室早。症状明显时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胺碘酮。急性心肌缺血和急性心梗时首选再灌注治疗,避免使用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③导管消融治疗:频发室早,病人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可考虑使用。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

一、临床表现:

1.心动过速突发突止,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2.症状:心悸,胸闷,头晕等。

3.体征:第一心音强弱恒定,心率绝对规则。

二、心电图特点:

①心率-次/min,节律规整。

②P波难见。

③起始突然,常有一个房早触发。

三、治疗:

1.急性发作期:

①刺激迷走神经:颈动脉窦按摩,Valsalva动作,面部冰敷等。

②药物治疗首选腺苷,无效者用维拉帕米。

③伴有心功能不全,首选静注洋地黄类药物。

④出现低血压,严重心绞痛,充血性心衰时宜直流电复律,但是已经应用了洋地黄类药物者禁用电复律。

2.预防复发:首选导管消融术,可根治室上速。

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一、分类:

1.非持续性室速:发作时间<30s,能自行终止,病人常无症状。

2.持续性室速:发作时间>30s,需药物或电复律才可中止,病人常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与心肌缺血。

二、心电图特点:

1.3个或3个以上的室早连续出现。

2.QRS波群宽大畸形,ST段与T波与QRS波朱波方向相反。

3.心室率常-次/min。

4.房室分离。

5.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特征性改变。

三、治疗:

1.无显著血流动力学障碍,选用β受体阻滞剂,利多卡因,胺碘酮静推。

2.有显著血流动力学障碍,采用直流电复律(洋地黄中毒产生的室速禁用电复律)。

3.积极寻找和治疗诱因。

4.急性心肌缺血合并室速首选冠脉血运重建,也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

5.室速频发,且不能被电复律控制,可静脉应用胺碘酮。

6.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稳定性室速首选利多卡因。

7.器质性心脏病合并稳定性室速首选胺碘酮。

8.洋地黄中毒导致的室速首选苯妥英钠。

9.流出道特发性室速首选普罗帕酮。

10.左室特发性室速首选维拉帕米。

四、尖端扭转型室速:

1.定义:发作时QRS波群振幅与波峰呈周期性改变。

2.心电图特点:

①心率-次/min。

②QT间期>0.5s。

③U波显著。

3.治疗:

①首选硫酸镁静注。

②禁用ⅠA类和Ⅲ类药物。

心房扑动(房扑),心室扑动(室扑)与心室颤动(室颤)

一、心房扑动:

1.临床表现:可见特征性颈静脉扑动。

2.心电图表现:

①窦性P波消失,代之振幅间距相同的F波,频率为-次/min。

②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房扑波多以2:1及4:1下传。

3.治疗:

①药物治疗:可采用ⅠA类,ⅠC类及Ⅲ类药物。房扑合并冠心病和充血性心衰时首选胺碘酮,不可用Ⅰ类药物。

②直流电复律:终止房扑最有效的办法。

③抗凝治疗。

二、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1.病因:缺血性心脏病,抗心律失常类药物,特别是延长QT间期的药物,严重缺氧,电击伤等。

2.心电图特征:

①心室扑动呈正弦性波,波幅大而规则。

②心室颤动难以辨认QRS波群,波幅,波形,频率极不规则。

3.治疗:心肺复苏,体外非同步电击除颤。

心房颤动(房颤)

一、病因:

1.心脏疾病: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风心病,甲亢等。

2.肺部疾病:慢性肺心病,急性缺氧,高碳酸血症。

3.孤立性房颤:发生于无结构性心脏病的中青年的房颤,又称特发性房颤。

4.老年房颤。

二、分类:

1.首诊房颤:首次确诊的房颤。

2.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常≤48h),能自行终止。

3.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非自限性。

4.长期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1年,病人有转复愿望。

5.永久性房颤:持续时间>1年,不能中止或终止后又复发。

三、临床表现:

1.三大体征:心率绝对不齐,脉搏短绌,第一心音强度不等。

2.可闻及大炮音。

3.易发生血栓栓塞。

四、心电图特点:

1.P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小而不规则的f波。

2.心室率极不规则,常为-次/min。

五、治疗:

1.抗凝治疗:

①合并心脏瓣膜病变应口服华法林治疗。

②CHADS2评分≥2分,口服华法林;1分,口服华法林或阿司匹林;0分,无需抗凝。

③CHA2DS2-VASc评分≥2分,需抗凝治疗;1分,优先抗凝;0分,无需抗凝。

④HAS-BLED评分系统≥3分为高出血风险,应予以注意,但不是抗凝治疗的禁忌症。

⑤房颤持续不超过24h,复律后无需抗凝,否则需要抗凝。

⑥复律的“前三后四”抗凝模式:复律前口服华法林3周,复律后口服华法林4周,维持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INR)在2-3。

2.转复与维持窦性心律:

①药物转复首选胺碘酮。

②电复律适用于房颤伴血流动力学障碍,药物复律无效者。

③对于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可以作为一线治疗。

④维持窦性心律首选胺碘酮。

3.控制心室率:

①对于无症状房颤,目标是维持心室率≤次/min。

②对于症状明显或出现心动过速心肌病时,目标是控制静息心室率<80次/min且中等运动时心室率<次/min。

③房颤但心功正常,首选维拉帕米和β受体阻滞剂。

④房颤且心功受损,首选地高辛。

房室传导阻滞

一、病因: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和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正常人或是功能性。

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二、临床表现: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无症状。听诊可闻及PR间期延长,第一心音强度减弱。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有心悸,也可无症状。Ⅰ型第一心音逐渐减弱,Ⅱ型第一心音强度恒定。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有疲倦,乏力,头晕,甚至出现阿-斯综合征。听诊闻及第一心音强度经常变化,可闻及大炮音。

三、心电图特点: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0.12s。

2.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阻滞):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脱漏一个QRS波群,之后PR间期缩短,然后继续循环。

3.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恒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

4.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中出现连续2个P波无法下传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5.三度房室传导阻滞:P波与QRS波群各自成节律(房室分离)。

四、治疗: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和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率不太慢时无需治疗。

2.二度Ⅱ型传导阻滞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过慢,伴血流动力学障碍,应行起搏治疗。

3.阿托品可用于阻滞位于房室结的病人。

4.异丙肾可用于任何部位的阻滞,但是禁用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

一、定义:心房部分激动由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以外的先天性附加通道下传,使一部分心室肌先激动,导致的以心脏电生理异常,伴多发中快速性心律失常为特征的综合征。解剖学常见房室旁路(Kent束),少见的包括房-希氏束(James束),房室结-心室纤维,分支-室纤维(Mahaim纤维)。

二、临床表现:

1.心动过速:最常见的为房室折返性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2.恶化:进一步恶化可导致充血性心衰,低血压和心室颤动。

三、心电图特点:

1.PR间期>0.12s。

2.QRS波群起始部粗钝(δ波)。

3.ST-T波继发性改变,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4.A型:胸导联QRS波群主波均向上,预激发生在左室或右室后底部。

5.B型:QRS波群在V1导联主波向下,V5,V6导联主波向上,预激发生在右室前侧壁。

四、诊断: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为心电生理检查。

五、治疗:

1.无心动过速,或偶发但症状轻微者无需治疗。

2.预激综合征伴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刺激迷走神经无效者,首选腺苷或维拉帕米。不宜用洋地黄。

3.预激综合征发作房扑或房颤伴晕厥或低血压者:立即行电复律。可采用胺碘酮,普罗帕酮。禁用利多卡因和维拉帕米。

4.导管消融术:根治预激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抗心律失常药物药理

一、Ⅰ类药物:阻断快钠通道。

1.ⅠA类药物:减慢Vmax,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代表药为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

2.ⅠB类药物:不减慢Vmax,缩短动作电位时程。代表药为利多卡因,美西律,苯妥英钠。

3.ⅠC类药物:减慢Vmax,减慢传导,轻微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代表药为普罗帕酮,氟卡尼,恩卡尼。

二、Ⅱ类药物:阻断β肾上腺素受体。代表药为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

三、Ⅲ类药物:阻断钾通道,延长复极。代表药为胺碘酮,索他洛尔,多非利特。

四、Ⅳ类药物:阻断慢钙通道。代表药为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心率失常的介入治疗

一、心脏电复律:

1.适应症:

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②房颤。

③房扑。

④室上速。

2.禁忌症:

①病史多年,心脏明显扩大,伴高度或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的房颤。

②伴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的房扑。

③伴SSS的异位性心律失常。

④洋地黄中毒,低钾血症。

二、射频消融的适应症:

1.症状性局灶性房速。

2.发作频繁,心室率不易控制的典型房扑。

3.发作频繁,症状明显的房颤。

4.WPW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颤和快速心室率。

5.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6.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室速反复发作。

7.发作频繁或症状重、药物预防发作效果差的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室速。

三、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适应症:

1.症状性心脏变时功能不全。

2.SSS或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常<50次/min,有明确症状;或间歇发生心室率<40次/min。

3.慢性双分支或三分支阻滞伴二度Ⅱ型,高度或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4.清醒状态下无症状的房颤病人,RR间期长达5s。

5.心脏手术后发生不可逆的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6.神经肌肉疾病导致的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有或无症状。

7.有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或)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因其他药物必须使用减慢心率药物治疗时。

8.颈动脉窦刺激或压迫诱导的心室停搏>3s导致的反复晕厥。

END

糖霜Frost

1
查看完整版本: 内科之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