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属于慢性疾病的一种,需终身服药。但长期服药可能有一定副作用出现,患者用药时应遵从医生建议,合理选择相应药物,以减少不良反应。
常用的一线降压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作用于RAAS系统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
2.β受体阻滞剂;
3.钙离子通道拮抗剂(CCB);
4.利尿剂;
5.α受体阻滞剂;
6.中枢降压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作用机制:
抑制循环和组织ACE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生成,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内源性AngⅡ的血管收缩和刺激醛固酮合成作用,同时抑制激肽酶使缓激肽降解减少,保留缓激肽的扩血管作用。
常见药物举例:贝那普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不良反应:
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咳嗽,这种咳嗽的特点是干咳、无痰。如果咳嗽较重,不能耐受,停药即可,咳嗽通常会在4-7日内开始改善。可换用ARB类药物。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轻度血钾升高,因此合并肾功能不全或双侧肾动脉卸狭窄的患者应注意监测血钾水平,当血钾≥5.5mmol/L应停用(应用时可配合利尿剂,低钾饮食)。
罕见的不良反应有血管性水肿,一般在服用ACEI一月内发现,偶有长期应用者发生,注意喉部水肿可能影响呼吸导致窒息。一旦出现此类情况应即刻停药并应用组胺类或类固醇药物。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
作用机制:
与AT1受体特异性结合,阻断经典与非经典途径产生的AngⅡ,降低外周阻力。
常见药物举例: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
不良反应与ACEI相仿。但导致咳嗽的发生非常低。
以上两类药物还可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血肌酐和血钾升高,平时需要注意监测肾功能和血清钾。
β受体阻滞剂
作用机制:
拮抗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减慢心率、抑制过度的神经激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激活而发挥降压作用。与此同时还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张力、预防儿茶酚胺的心脏*性作用。
常用药物: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
不良反应:
老年患者、剂量比较大时,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嘱患者在体位变化时动作应缓慢,必要时减少用药剂量。
对β2受体的阻滞作用导致支气管痉挛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一般来说禁用于患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如肺部疾病较轻,同时具有强适应症时,可选择具有β1受体选择性较高的药物如比索洛尔、奈必洛尔等,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如无不适,可以进行长期用药。禁用于合并支气管哮喘。
心脏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作用导致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因此临床上根据心率的下降程度来决定用药剂量。如用药后出现明显的窦房阻滞或窦性停搏,应考虑停用或减量β-受体阻滞剂。禁用于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及严重心动过缓的高血压患者。
β受体阻滞剂的负性肌力作用会抑制心肌收缩力,使心输出量进一步下降,肾血流量下降导致水钠潴留加重所致,但比较少见。禁用于高血压心脏病并发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可能加重外周循环性疾病,表现为闭塞性外周血管病患者肢端苍白、疼痛,间歇性跛行症状加重,禁用或慎用。
大剂量长期用药可能导致甘油三酯、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建议使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可拮抗肝糖原的分解,有升高血糖的倾向,并且对β1受体的阻断作用使心率下降,可能掩盖早期的低血糖症状,糖尿病及低血糖患者慎用。
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口服后易透过血脑屏障,如出现明显抑郁等精神症状,应考虑停药,也可以考虑换用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
反跳综合征:长期治疗后突然停药可发生,表现为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心绞痛恶化,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如需停用,应逐步撤药,至少2周,每隔2~3天将剂量减半,停药前的最后剂量应至少服用4天。若撤药期间还出现不良反应,则建议更缓慢地撤药。
其他不良反应如男性性功能障碍、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尿酸升高、胃肠道反应等,可酌情减药。
钙离子通道拮抗剂(CCB)
作用机制:
选择性的阻断电压依赖性Ca2+通道,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外Ca2+内流,从而松弛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扩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使血压下降。
常见药物举例: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等。
不良反应:
水肿是常见副作用,随着停药得到改善,也可加用小剂量利尿剂改善。
牙龈增生:长期口服CCB类药物患者可能出现,其中以硝苯地平出现概率最高。
CCB类的扩张血管作用可能引起患者面部潮红、头痛,此时考虑换药。
非二氢吡啶类药物存在一定负性肌力作用,能够抑制窦房结与心肌收缩,房室传导阻滞是主要临床表现,病窦综合征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
CCB能够对全身血管阻力进行扩张,降低负荷,对缺血心肌进行保护,但是会加重心力衰竭竭程度,故心衰患者慎用。
CCB类药物可以反射性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心率增快,必要时可以联用β受体阻滞剂。
CCB类药物可引起肠道平滑肌钙离子的转运,导致便秘,严重者可考虑调整用药,或加用缓泻剂。
利尿剂
作用机制:通过排钠,减少血容量及细胞外液容量;长期应用可减低血管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降低周围血管的阻力。
主要分类:
袢利尿剂(如呋塞米、托拉塞米)
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
保钾利尿剂(螺内酯等)
常见不良反应:
电解质紊乱: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时容易出现,表现为口渴、双下肢无力、食欲差、甚至意识模糊等。应用时注意电解质监测,及时补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男性患者长期服用螺内酯可能导致乳腺增生,表现为乳腺痒痛、肿胀、增大,小剂量可避免大多数不良反应;
高尿酸血症:血容量下降,近曲小管重吸收增加,可导致部分患者短期内血尿酸轻度升高,一般不是痛风患者或者引起尿酸进行性升高的,一般问题不大;
代谢紊乱:噻嗪类利尿剂可使血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长期大剂量利尿剂可能升高血糖,使用时尽量避免长期大剂量应用。
高血压合并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时禁用噻嗪类利尿剂。
α受体阻滞剂
作用机制:降低周围阻力,增加静脉容量,增加血浆肾素活性。
常用药物:特拉唑嗪、哌唑嗪。
主要不良反应:体位性低血压,在首次给药的老年患者中更易发生,主语睡觉前给药,心力衰竭患者慎用。
中枢降压药
代表药:可乐定、甲基多巴、莫索尼定等。
不良反应:口干、嗜睡等。
如何减少
1.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开始服用降压药时剂量宜小,以后逐渐增加至治疗量。不得擅自换药或更改剂量;
2.宜选用长效降压药,用药次数少可减少漏服,覆盖时间长,降压更为平稳,提高依从性;
3.必要时联合用药,可起到协同作用,并改善彼此的不良反应;
4.合适的服药时间:大多数人的血压呈“杓形”曲线,即上午9-10时为第一个高峰,下午4-6时为第二个高峰,午夜时分通常最低,因此,此类人群应选择早晨服药。如夜间服用降压药,会增加低血压的发生率。但是“反杓型”等血压类型,应酌情调整时间,如在睡前服药。
总之,降压的目的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持续平稳地降压才能收到更好的疗效。有些患者看到说明书上写着不良反应就惶恐不安,其实写清各种副作用说明此类药物已经进行了严格的临床试验,是一种成熟的药物。切忌相信所谓无副作用、一剂根除的偏方、秘方。要知道迄今为止,还没有哪种药可以“根治”高血压。
相关阅读
?早读
容易被忽视的夜晚,这样的高血压很“要命”!?早读
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同为钙离子拮抗剂,区别在哪??早读
高血压日:关于高血压的20个深度拷问!
说明:本文综合整理自好医术心学院、上海药讯
投稿邮箱:Alice.hou
haoyishu.org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送你一堂会员体验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