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袁栋,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中医专家*衍强主任中医师,擅长治疗各种胃炎、胃溃疡、厌食、腹泻、肠炎、感冒、咳嗽、脑梗塞、心脑血管病等内科常见病,白血病、再障、MDS、骨髓瘤、胃癌、肺癌、肠癌等血液病和肿瘤,以及手术、放化疗后的中医药调理,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我的中医之路
袁栋中医师
走上中医之路,首先要感谢我的恩师*衍强先生。
年3月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我的爷爷早年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中医外科郎中。在年的深秋,住在姥姥家的姐姐患了口腔溃疡,爷爷去送自己配制的专用药物,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去世。爷爷健在时曾把制药、诊断、处置等医术教给我的母亲和叔叔,但由于爷爷的突然去世,爷爷寄希望家人世代为医的愿望就此中断。儿时我常将家里的药碾、药秤、捣筒等物件当玩具,药橱中的白升丹、红降丹、生肌散等药物,整齐地排列着。有病人来的时候,用一个白托盘把这些小瓶子端出来,用完再锁起来。橱子下层存了很多医书,有的已经泛*变脆。有一个晚上,一个小伙子来求医,他的肩部溃破,看了很多地方就是不收口,打听到我们家看外科效果很好,过来求诊。他的肩部长了个脓疖,往外流着*水,母亲先给他清理了溃口,用探针探查深度后,从小瓶子取出一些药粉放在一张圆的白纸上,搓成圆柱状,插进流脓的口子里,后来我才知道这叫药捻子,主要是用来提*。第二天病人又来复诊,母亲用镊子把药捻子夹出来,白色的药捻子经过脓血浸泡变成*色,而溃口里的脓血减少了很多,母亲给他换上了新的药捻子。这样过了5、6天,病人再来复诊,脓血完全清除干净,母亲再改为生肌散药捻子放进去。如此又治疗一周,溃口完全愈合。从此,我就觉很神奇,也萌发了我也要做医生的信念。
有一年秋天因为头晕,在村卫生室看了几天也未见好转,医院找当院长的孟爷爷,孟爷爷当年和我爷爷是好朋友。他给我开了药,我和父亲去药房取药,看到药房除了摆满药的药架,还有几组有很多小抽屉的药橱,父亲告诉我,那是装中药的,一个抽屉分三档,分别装三味中药。我记住了一味奇怪的药-鸡血全,难道里面装着鸡血?鸡血也能治病?鸡血全到底什么样子?好像也不是鸡血全,全下面是三横,那个字下面是二横。这些问题在我脑海里困惑了很久,一直我参加工作,医院的药房,看到了鸡血全,是一种不规则的红棕色或棕色的木片。这时候我才明白,这是一种树藤,而正确的药名叫鸡血藤,医院药房药柜上标注药名的人,把藤简写为仝,而我又把仝字读成全,闹了个大笑话。鸡血藤是我认识的第一味中药,具有补血活血,舒筋通络的作用,是我们看血液病必备的药物之一。
我的姥爷,也就是*院长的妻舅,逢年过节我们都会去看望我的姥爷。在吃饭以前,亲朋好友身体不好的都会请*院长看病,甚至邻居家的亲戚,知道*院长在我姥爷家,也会上门求医问药。我只是远远的看着,大家有站着的,有坐着的,静静地围着*院长等着给自己看病。*院长给每人号脉、看舌、问诊,而病人们都想多问问自己的病情,不知不觉开饭时间到了,但还有人在问,*院长不慌不忙认真开方、回答、一丝不苟,让众人满意后才回到饭桌吃饭,有时能看十几个人。那时我就非常羡慕,凭着三个手指就能看病,而且还受到大家的尊敬。从小时的耳闻目染,我渐渐喜欢上了中医中药。
走出校门后,我按传统中医“师带徒”的传承方式,师从著名中医专家*衍强先生学习。
一个好的中医师不但能看病,还要懂中药,药材质量的好坏、真假、炮制都要明白。我就从拉中药匣子,认中药,称中药,炮制中药等这些最基本的中医技法学起。称中药看似简单,但承担的责任很重,处方里的一味药少则几克,多则几十克,多一点少一点都会影响疗效,所以称药要做到分毫不差。在称药包方之余,我还向*院长学习鉴别中药,*院长经常说:“有医无药效不灵,有药无医胡闹腾”。意思是有了高明的医生,但是没有优良的中药材,这位医生开的方子再好,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有了好的中药材,而医生的医术太差,同样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医疗的环节,需要医生的医德高、医术精、药材好、这样才会达到最佳的效果。*院长非常重视中药材的质量,鉴别中药材虽然有仪器设备,但传统方法也不丟。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烧等方法让假药无处藏身,这样才能保证看病的疗效。比如山萸肉是补肝肾的要药,价格较高,有人会以山楂冒充,如果把假的山萸肉放在水里煮,就能很清楚的分辨出来。因为山楂经开水煮后,皮上的星点明显暴露出来,而山萸肉的皮是没有星点的。青黛有凉血解*的作用,是治疗白血病的关键药物,是一种深蓝色的粉末,质轻,微有草腥气,把青黛放在锡纸上,下面用火烤,真品遇热后就产生紫红色烟雾,几秒钟就燃烧殆尽,留有少放红印,而掺有水泥的伪品则显露水泥的原形。
经过5年抓方称药的实践,我对余种常用中药的功效、药性、药理、配伍有了全面的认识,为以后的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又跟随*院长抄方。来了病人我先号脉看舌苔,再请*院长看。号脉的理论书上都有,但真正自己给病人号脉,总找不到感觉,怎么也找不到书中的脉象。真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院长说,号脉除了把书中的知识背过外,要反复实践,要大胆伸出自己的手,拉住病人的手,不要不好意思,至少号1万次,慢慢体会就有感觉了。为了能更好的学习号脉,*院长根据自己的经验,把枯燥无味的号脉,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方法。
首先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有的却需要用力才能摸到,这就分出了浮脉和沉脉。浮脉多提示感冒发热;沉脉则多是身体内部五脏六腑的病变。
第二点是脉搏的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多见于高血压、高血脂、高粘血症,糖尿病等;无力的则为虚脉,多见于贫血、白细胞低、身体虚弱等病症。
第三点是脉搏的速度,健康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搏动4次,不足4次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为数脉。结合现代医学对心率的认识,正常人的脉搏,每分钟60—90次,平均每分钟75次。如果低于每分钟60次,常见于心动过缓,中医方面认为与寒邪有关。如果高于90次,提示心动过速,中医认为与热邪有关。
第四点是脉搏的节律,常见的就有促脉、结脉、代脉。促脉指脉率快而规则,中医认为与阳热亢进有关。其手下感觉如同小儿跑的过程中摔倒。结脉指脉率慢而规则,中医认为与寒邪凝结有关,就象是老年人走路摔倒。代脉为有规律的停顿,常提示病情危重。
第五点是脉搏的流利度,也就是脉搏来势的流畅程度,脉来圆滑流利为滑脉,提示妊娠、食积、肿瘤等有形的疾病。往来艰涩为涩脉,提示血液运行不畅,中医称为血瘀,常见于心脑供血不足、肿瘤等疾病。
为了尽快掌握脉诊技术,提高脉诊能力,系统学习了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一边读书学习,一边临床实践。勇敢地伸出自己的手,抓住家人、亲戚、他人的手,不断摸索各种脉象的表现形式,提高诊断水平。通过系统学习,很快就掌握了脉诊技术。结合患者身体症状表现,通过望、闻、问、切、能够较为准确的为患者辨明病情,处方用药。
为了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院长还聘请他的师兄为我们授课。白天药房抓药、抄方,晚上学习。我先后系统学习了《*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等基础课程。这样师带徒的方法与在学校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在校学习以理论为主,我们则每天能接触病人,通过病例的分析再上升到理论,这样理论与临床结合的更为密切,使学习更充满了趣味,印象深,记得牢,再接诊患者有效率高。
中医是一门辨证的学问,只有不断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一次来了位病人,当时只有我一个在门诊,病人说感冒三天,怕冷,体温38℃,口苦,头痛,我开了以九味羌活汤为主的一副中药,自认为可一剂治愈,第二天病人来说毫无效果。*院长看后说此病人有寒热往来,口苦,脉弦是典型的少阳证,可用小柴胡汤。九味羌活汤是治外受风寒湿邪,内有热象,以风为主症的外感病,不是所有感冒都可以使用。结果病人服用小柴胡汤后三天病愈。
丰富的中医理论就在这一抄、一拉、一认、一称之中潜移默化地演变成丰富的临床经验,使我的医术日益提高。如今20多年过去,当年的毛头小伙已经成长为神情稳重,谈吐儒雅,体态健硕的成年男子;业务上更是从当年的“小学徒”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衍强中医团队的骨干成员。临床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腹泻、小儿厌食、失眠、感冒、咳嗽、心脑血管病、痛风、胃癌、肠癌、肺癌、肝癌、再障、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征、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以及手术、放化疗后的中医药调理,大多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济宁患者崔某女36岁。因胃部胀痛,嗳气,食欲不振,乏力,医院做胃镜检查,结果是浅表性胃炎,病理检查HP(++),医院给予吗丁啉,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疗效不明显,患者后又经多方求医,总不能根治此病。经介绍前来治疗,症见:胃脘胀满,脘痛连胁,胸闷嗳气,食欲不振、乏力,烦燥易怒,苔薄白,脉弦。治以舒肝理气、健脾和胃,予柴胡舒肝散加减;患者用药一周,即感到症状明显减轻,遂加工成中药蜜丸以图缓缓巩固。
2、年12月,周村患者李某,因胃癌医院做了胃大部切除手术,术后又连续进行了4个疗程化疗,强烈的化疗反应让他剧烈呕吐,水米难进,体重由原来的多斤下降到不足斤,身体状况眼看就要到了崩溃的边缘,危急时刻,家人从病友处打听来诊,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院求治。当然病人骨瘦如柴,面色枯*,精神萎靡不振,自述胃痛、腹胀、便溏,小便*;脉缓弱,舌质淡红,苔白粘腻;证属脾胃虚弱、湿热内蕴,遂采取益气健脾,清利湿热的治疗法则,给予平胃散、异功散加减化裁,辅以散结通胶囊、资生丸等药物口服,用药一周,病人自述疼痛明显减轻,进食正常,体力增加。治疗半年后,体重增加到斤,自感体力充沛,全身不适等症状消失。
3、王某某,女,51岁,淄川人。腹泻一月余,大便里急,腹痛窘迫,时时欲泻,每日大便最多7、8次,痛苦不堪,严重影响工作、生活,西医诊断为结肠炎,予西药治疗,效差。
患者于年2月10日来诊,自述今日大便已5次,里急,便前腹痛,便后缓解,乏力,头痛、恶心,纳呆,饮可,小便*,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脉左弦细,右细弱。辨为脾虚肝旺,湿邪困脾;治以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予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处方如下:炒白术20g,炒白芍20g,防风10g,陈皮10g,*参20g,茯苓15g,白扁豆10g,莲子10g,干姜8g,*芪30g,升麻6g,柴胡6g,桔梗6g,赤石脂12g,炙甘草6g,大枣6枚。3付,水煎服,每天一付,每次ml,每天三次。
二诊(年2月13日)大便仍稀,每次减为2次,里急腹痛减轻,食欲较前好转,头痛、恶心亦减轻,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脉弦细。效不更方,续取3付,水煎服。
三诊(年2月17日)纳可,体力可,已不恶心、头痛,但仍腹泻,每天2次,便前腹痛,便后缓解,大便粘腻,肠鸣,口臭,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脉弦细。诊为水热互结,胃中不和,治以和胃消痞,散结除水。予生姜泻心汤、痛泻要方加减。处方如下:生姜15g半夏10g*连3g*芩6g干姜5g炒白术15g炒白芍20g防风10g陈皮10g炙甘草6g大枣12枚.3付,水煎服,每天一付,每次ml,每天三次。
四诊(年2月21日)大便每日1-2次,肠鸣减少,口臭减轻,已不腹痛。上方续取6付,水煎服。
五诊((年3月1日)大便基本成形,每日1次,其余无不适,续取3付巩固。
随访至今,大便恢复正常,纳饮可,体力可,无不适感觉。
4、王某某,女,58岁,半月前患感冒,艾草汗蒸8天,出现自汗盗汗等症。
年4月16日前来门诊,症见:动则汗出,盗汗,怕风,乏力,咳嗽,少量白痰,口干,饮多,纳少,大便稀,小便可,舌质红苔薄*,脉沉细弱。患者由于汗蒸大量出汗,身体表虚,卫气不固,腠理失密;再因营阴不足,易感风邪,致使阴阳失调,开阖失司,故汗出怕风;心主汗液,肺主一身之气,汗出过多,致心肺气虚,故出现咳嗽,口干多饮;心血不足而致盗汗;发汗过多,阴津耗散,故口渴多饮。
处方如下:
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葛根30g
*芪30g炒白术15g防风10g半夏10g
陈皮10g生姜三片大枣四枚
3付,水煎,每日一付,分3次服用
年4月19日二诊,用药后汗出明显减少,偶咳嗽,体力可,纳饮正常,二便调,唯胃部凉感,上方葛根减为15克,3付水煎服,以巩固疗效。
5、卢某,女,47岁,失眠3年余,以夜间难以入睡,睡后多梦易惊醒为主。患者医院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4),经过化疗后,前来我院寻求中医药治疗。在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同时,患者自述失眠10余年,曾服用过安定片、安神补脑液等药物治疗,但无明显疗效,要求一同治疗。现每夜只能入睡3--4小时,且睡眠不深,晨起头昏重,伴口苦,心烦,盗汗,手足心热,大便秘结,舌质暗红,苔薄*,脉弦数。予*连6g、*芩10g、白芍12g、阿胶6g、灸甘草6g、鸡子*二枚、酸枣仁30g、生大*6克。水煎,每日1剂,分三次服,服用5天后睡眠时间延长至4--5小时,睡眠较深,大便通畅,心烦明显减轻。上方去大*,又服用15剂,睡眠逐渐恢复正常。
6、马某,女,23岁,因低热10余天于年5月20日来前来门诊。患者自诉低热10余天,体温最高37.5℃,乏力、嗜睡、纳少、头痛、烦燥、二便调,舌质红苔薄*,脉弦细弱。辨为少阳少阴合病,予麻*附子细辛汤合小柴胡汤。
方药麻*3克,炮附子(先煎)6克,细辛3克,柴胡12克,*芩10克,半夏10克,*参12克,炙甘草6克,生姜三片大枣四枚3付,水煎日1付,分三次服。
5月26日患者再次前来面诊,诉服上方后无效,体温维持在37.3℃左右,其他症状同初诊。5月23日来诊时,因我未上班,转诊其他医生,以补中益气汤化裁,服用3付仍然无效。我仔细询问了患者发病前的情况,患者诉近期在家写毕业论文,因交论文时间临近,晚上写到很晚才能睡觉,加之论文需要重写,所以心情急燥,易怒,我恍然大悟,此乃气郁发热,应舒肝解郁、清肝泄热治疗,予丹栀逍遥散。
方药:牡丹皮10克,栀子6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12克,薄荷6克,茯苓10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生姜三片,大枣四枚3付,水煎日一付,分三次服。
5月29日三诊,诉上方服用一付后,体温就恢复到36.7℃。服完3付,体温在36.5左右,烦燥、饮食、体力等均有好转。原方续取3付,巩固疗效。
7、孙莉莉,女,32岁,患者因“鼻衄及全身出血点”,于年5医院经骨髓穿刺,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予泼尼松为主治疗。前期用药效果显著,血小板明显上升,但泼尼松减量后血小板又会降低,如此治疗半年多,血小板始终不升,而激素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在病友的介绍下,前来我院中医治疗,症见:满月脸、面红、四肢散在瘀点、瘀斑、乏力、口干、眼涩、自觉身热,但体温正常,多梦,烦燥、手足心热,二便调,舌质暗红边有齿痕苔薄*,脉沉细弱。查血常规,血小板35×,辨证为气不摄血、阴虚火旺证,予滋阴生血胶囊、中药胶囊及中草药。用药半个月,血小板升至51×,至一月时血小板×,用药有效,继续按原方案用药,同时逐渐减少泼尼松用量。到年4月17日完全停服泼尼松,只用中药治疗,到年2月中药也停服了,至今血小板始终保持在×以上,病情基本痊愈。
经过20多年的中医药学习与临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每天面临的疑难疾病,我当坚持不懈的终生学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争取救治更多的患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