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组对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策略进行优化,特别是针对长程持续性房颤进行重点攻关。项目组在国际上首创房颤消融的“CCL”术式,提高了疗效,减少了并发症,显著缩短了住院时间;在国内首先提出房颤内外科杂交治疗概念并应用于临床,结合外科消融透壁性与内科电生理可验证性,开创了房颤一站式手术模式;国际上率先提出将转子(Rotor)+环肺静脉消融应用于持续性房颤,并对Rotor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机制进行了临床研究,证实针对Rotor部位消融可显著提高房颤术中终止率及远期成功率,进一步补充了房颤的非肺静脉起源机制,完善了房颤发病机制的理论体系,显著提高了房颤的术中终止率及远期成功率;率先对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患者进行了系列临床研究,提出了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最佳治疗方法。
项目组对影响房颤导管消融预后的各项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项目组研究证实,随着年龄的增加,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下降,年龄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方面,对于女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有更低的首次手术成功率、更高的血肿发生率,疗效较男性患者差、并发症发生率高;通过研究首次证实二尖瓣反流与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相关,二尖瓣反流的严重程度与房颤复发呈正相关。项目组还对早期药物强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左房壁厚度对房颤导管射频消融预后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对糖尿病合并房颤的治疗以及房颤术后急性心力衰竭等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项目组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患者的治疗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仍旧是世界性难题,项目组基于该中心国际上最大系列的房颤消融病例,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导管消融数据库,对房颤导管消融复发因素进行系统性研究,包括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房速的治疗、房颤导管消融复发因素、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类型对导管消融影响等,形成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项目组在国际上首次对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房速的治疗策略研究证实了导管消融较药物治疗疗效更佳,能够更加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项目组还对房颤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探索,在细胞、动物、人体水平开展了房颤的机制研究及干预。项目组在国际上率先研究房颤致心房重构的三个机制:结构重构、电重构、神经重构之间的关系;率先对Rotor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并应用于房颤临床导管消融治疗;发现了房颤发生的最新机制——肺静脉负荷学说,进一步揭示了房颤的肺静脉起源机制,完善了房颤发病机制的理论体系;对房颤消融术中迷走神经反应进行了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心脏去迷走神经消融应用于年轻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治疗策略,为其提供了起搏器之外的全新治疗策略选择。
编辑:左舒颖
排版:高冀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年21期第9版
推荐阅读
◆科技奖专题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的技术创新及转化应用
◆科技奖专题
复杂代谢表型化合物药动学成药性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
◆科技奖专题
基质微环境骨重建理论体系、关键技术及转化应用研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