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变形记
一本 书 的变形记一本 书 的变形记 事件概要: 9月初,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副系主任,教授王远发表了一篇名为《艺术家不读书 哪来 观念 》的文章。在文章里他指出,在中国有太多的艺术家不喜欢阅读,而喜欢道听途说,最终获得的讯息也不知已经过期了多久,反而还在没搞清缘由的情况下,盲目自诩当代 观念 艺术家。不读书还想成为 观念 艺术家,这既成不了 观念 ,也会丢了 艺术 。毕竟 观念艺术 需要通过读书、思考才能完成。 大家点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八个字道出了读书的成果,也道出了读书的必要性。然而,据统计,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可见艺术家不爱读书,也是大势所趋。在当下络纵横的时代,我们仿佛早已习惯了在第一时间知道哪个明星出轨,哪个高官落马,哪条河流冲垮,或者哪个公交车爆炸 互联 这个具有前瞻性的名词早已在当下完成了罗众生的诉求。 传统的阅读大多是以线性叙事为主的完整的信息,在阅读的同时可以形成独立的思考,然而,络催生了信息大爆炸,而爆炸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随时随地的搜索,让我们对络形成了依赖。 书中自有*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的理念如今也变成空城旧梦。故而在信息主要通过搜索来获得的络环境中,传统的文化和观念的对应关系是否也应该发生着转变? 络搜索固然方便,但是络环境着实不容乐观,在阅读大量信息的同时还必然要拥有一个强大的抵抗 垃圾 侵扰的决心。偶然的一个视频弹窗,一个趣闻轶事,甚至一张图片都有可能改变自己持续的阅读,等回来续上茶继续阅读,又变成了另一种味道。络碎片化的信息带来一知半解的结果也是必然。 然而,麦克卢汉在其《媒介即讯息》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 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作为第四媒体的络,和当年的文字、印刷术、电子媒体一样,也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
从21世纪开始,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传播工具,其以海量的信息和极其方便的信息获取方式,影响着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络传播环境时空的碎片化,传播内容的碎片化,注意力的碎片化,传播主体的碎片化等特点,让络打破在传统传播主体为统治阶级和上层阶级的同时,开创了自媒体的时代。话语权的下放,新的草根势力崛起,受众主体性被最大化。于是,络成了一个去中心、无疆界、主客体交织、富有弹性与不确定性的特殊空间。在这里信息或许变得更加真实,APP等新的电子书阅读平台也让众多阅读爱好者省去了购买实体图书的时间、金钱,也打发了公交车、地铁里无聊而漫长的等待时间。 在络搜索的时代,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络带来的弊端与优点,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那就只能改变我们自己。心若不动,风又奈何。所以《艺术家不读书 哪来 观念 》的论断或许也应该放在时代的背景中深思,一本 书 的变形记在当下或许也就完成了又一次蜕变,传统的文化和观念的对应关系似乎也应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