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21病区的归国留学人员:
抗击疫情战线前留学报国显担当
“留学报国,用所学的医学知识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这是许多医学界留学人员的初心与使命,在这次抗击新型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医院21病区的归国留学人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承诺。
践行留学报国,海归迎难而上
1月25日,医院东院区被确定为新冠肺炎危医院,心血管内科改建为21病区,科室全体人员成建制转入抗击疫情工作,连续奋战近50天。
医院的紧急通知后,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武汉大学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余锂镭立刻投身一线,他说,“我是一名医生,是一名中共党员,同时也是一名归国留学人员,无论哪个身份,都让我义不容辞。”
1月30日晚,21病区开始收治第一个病人,作为21病区主任的余锂镭让其他同事待在清洁区,而他和护士长刘炜则身穿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
余锂镭说:“大家都是心血管专业出身,没有传染病相关工作经验,只有我自己先去病房,才能掌握实际工作程序,才能更好地指导他们,保护好他们。”
与余锂镭一起战斗的还有武汉大学欧美同学会的几名医生。90后留美博士王松云就是其中一位,她主动要求参与一线工作,她说,“我是一名医生,一名中共党员,同时也是土生土长的湖北人,所以我必须先上”。
为了尽快熟悉新冠肺炎诊疗流程,掌握患者病情,第一天值班,王松云就熬夜将所有病人的各项信息及病程梳理了一遍。每次下夜班后,她还主动要求去看病人,即使自己因长时间工作出现呼吸困难,也要坚持将每位患者的生命体征、医嘱巡查一遍。由于防护用品消耗巨大,王松云在工作之余,还主动规划援助方案,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募集到口罩、防护服等一批紧缺物资。
一天深夜,一名危重患者突然感到胸闷,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留美回国的值班医生陈思思立即进行抢救并高流量给氧,但指脉氧仍进行性下降。危急关头,陈思思不顾疲劳,一边参与抢救,一边参与人员协调与物资调配,通过保护性通气治疗与药物调整等积极治疗,患者血氧饱和度终于恢复正常,病情也逐渐稳定。
艺高人胆大,危急见真功
疫情来临之初,武汉大学欧美同学会会员、留美归来的王卓副教授便主动请缨,他说:“这次疫情非常特殊,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遇到过这种高传染性的疾病,每天都在打恶仗,我上过军医大学,又留过学,报效祖国义不容辞”。
2月17日,医院一位59岁的新冠肺炎患者突发大面积心梗,虽经陕西援鄂医疗队紧急溶栓,但患者还是再度发生致命性心动过缓,需要立刻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陕西医疗队紧急向医院心内科求助。心内科立即派余锂镭、王卓和主管护师熊化驰援。
常规情况下,医生需要在大型血管造影机发射的X线造影指引下,才能将心脏临时起搏器精准安装到位。但医院没有相应硬件,新冠肺炎患者也不适合在无负压的心脏导管室进行操作。情况危急,余锂镭他们决定放手一搏,不用X线造影,直接在ICU床边安装临时起搏器挽救生命。
在科室主任江洪教授的指导下,王卓等人经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顺利送入导丝,然后在胸部进行超声检查,验证导丝在右心房内。随后沿鞘管送入起搏导线,导线连接起搏器,设置起搏频率80次/分,缓慢轻柔地推送并不断旋转进退,直至床边的心电监护显示有稳定的起搏信号。
随后,再次使用超声检查,验证起搏导线头端位于右心室并固定心内膜,最后固定鞘管头端在皮肤上,用弹力胶带固定起搏器导线于左上臂。一番惊心动魄、细致耐心的操作后,临时起搏器被成功安装,患者的心脏也恢复正常跳动。
余锂镭说,疫情当前,生命至上,很多常规诊疗规范不得不打破,这一次“徒手”起搏,风险挑战极大,得益于江洪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团队平时心脏介入诊疗经验的积累,才能救治成功。
科技战“疫”,协同致胜
早确诊、早治疗、早隔离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海归医生们积极参与到武汉大学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于红刚教授的人工智能团队进行合作研发,通过基于人工智能Keras,对上万张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CT影像进行深度人工智能学习,建立了CT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并开放了人工智能云平台。
这一系统实现了对新冠肺炎CT影像智能化诊断与定量评价,几秒钟就能完成定量分析,使CT阅片时间缩短了65%,在提高诊断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CT阅片质量的一致性,大大降低了一线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使疑似病例的确诊更加迅速、精确。该系统也在国际上获得推评,认为能显著缩短阅片时间,有助于疫情控制。
海归医生们还参与了刘天罡教授、李艳教授组建的联合交叉学科组团队,深入认识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特点,结合病毒靶向扩增和纳米孔测序实时数据输出的优势,开发了纳米孔靶向测序检测手段。
这种检测手段可以同时检测SARS-CoV-2和其他10大类、40种呼吸道病毒,使检测病毒基因组范围提升倍,阳性检出率提升43.8%,显著提高了检测敏感性和准确性。这一研究成果已在预印版平台medRxiv发表,目前正在《NatureBiotechnology》杂志审稿中(稿件号:NBT-RA),临床研究结果已投稿至《柳叶刀》杂志。
除此之外,海归医生们还提出尽早发现危重型患者免疫耗竭现象并积极干预,有助于降低死亡率。截止目前,21病区已累计收治重症或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68人,其中36人治愈出院,11人由重症转轻症,新冠肺炎病亡率为零、医护人员感染率为零。
为确保援鄂医护人员的安全,21病区还制定了关爱同事制度,组织大家反复认真学习、演练院感手册和知识。进入隔离病房查房的工作均由武汉大学欧美同学会骨干承担,援鄂医护人员一般不进入隔离病房查房,如确需进入隔离病房工作,也必须在院感质控员及当日值班医生的帮助下做好严格的防护,陪同进入隔离病区。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医院21病区的归国留学人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发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同人民站在一起、同人民奋斗在一起。从疫情防控工作开始至今,他们一直坚守在危重症救治的最前线,展现了留学人员的使命担当,汇聚了抗击疫情的坚实力量。
首都留学人员积极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全面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北京市欧美同学会于1月27日发出倡议,号召首都留学人员踊跃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广大留学人员积极响应号召,为打赢这场防控阻击战增添强大正能量。
市欧美同学会理事、北京蓝地集团总裁黄乐带领公司员工全力支援抗“疫”。
2月上旬,北京蓝地集团接到紧急任务:尽快组织生产防护口罩战略物资。在市、区、乡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下,蓝地集团当机立断,征用了朝阳区金盏乡的在营服装店面。不到三天时间,原先装潢时尚的服装门店就被改造成一处具有生产一次性日常防护口罩条件的车间。收到政府援助的第一批机器和原材料后,黄乐学长火速组织人员开始生产准备工作。
2月13日,北京蓝地集团旗下专门负责战略医疗物资生产的公司——京久详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完毕。黄乐学长带着生产与质量监管团队,开展久详防护口罩生产线建设项目,生产口罩等紧缺物资,并满足后期市场需求。
2月15日,第一批一次性日常防护口罩产品亮相,第一条生产线日产量达1.2万只,经检测,达到了KN95级别防护口罩的过滤标准。目前,公司已有3条生产线正式运营,日均产量达8万只,填补了朝阳区对于口罩防护资源的需求缺口。
据了解,黄乐学长所在北京蓝地集团,其旗下企业—北京东方蓝地股份有限公司还为抗击疫情捐款捐物。1月25日,医院、医院、医院医院捐赠口罩44箱,价值15万余元。1月31日,向朝阳区卫建委捐赠10万元,用于购买相关防护物资。
市欧美同学会理事、北京华力必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晟,提前结束休假,组织所在地圣路易斯华人华侨为新冠肺炎疫区同胞捐款捐物。他亲自带领同事驱车跑遍密苏里、伊利诺伊、堪萨斯等地,3天内为国内灾区筹集N95口罩、额温枪、免洗酒精等价值人民币10万元的抗疫物资,并发挥华力必维公司优势,迅速将物资运回国内。此外,李晟学长依托美中文化教育基金会向华人华侨募集善款,并将募集到的美金1万元捐给了疫区同胞。
在捐款捐物外,李晟学长领导华力必维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开放了国内领先的艺术品大数据线上信息检索平台艺鉴证全部付费业务端口,以“云服务”的别样方式为人民提供文化艺术的“精神食粮”;还主动与北文数字(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对接,共同发起“艺不容辞”线上慈善拍卖活动,短短一周便征集了戴泽、王子忠、曾来德、王阔海等艺术名家作品百余幅,并通过线上义卖为北京疫情防控筹集善款。
来源:欧美同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