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77岁老太因晕厥入院,仅用175克
TUhjnbcbe - 2023/9/7 21:29:00

近日,重庆一位77岁的女性患者因“晕厥”入院,被确诊为“窦性停搏、快慢综合征”,最长心跳骤停超过4秒,安装起搏器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患者长期胃肠功能紊乱,营养状况极差,体重仅38千克,是一位高出血合并高血栓风险的患者。如果采用传统心脏起搏器植入,抗凝药物的使用会导致术中不易止血,且术后容易形成皮下血肿,远期也存在起搏器感染、导线老化、血管栓塞等潜在并发症;同时患者皮下脂肪薄,极易发生囊袋破溃、伤口愈合难等风险。鉴于此,我们与家属沟通后,决定置入无导线起搏器——胶囊型心脏起搏器。最终只耗时30分钟就顺利完成手术,患者6小时后即下床活动,次日出院。

那么,胶囊型心脏起搏器究竟是什么呢?与传统起搏器有什么区别呢?

科技让“备用马达”更小巧一般来说,传统起搏器对患侧活动的舒适度及美观有轻微影响,亦有少数患者出现起搏器过敏、囊袋感染、出血等风险。同时,目前起搏器暂无体外充电功能,使用寿命受到限制。另外,体内导线过多、静脉闭塞也成为临床医生的难题。故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求患者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和患侧手臂拎重物;避免反复搓揉囊袋局部区域;避免进入强磁场、高压线、雷达地区等场所,以免扰乱起搏器工作;医院检查起搏器工作情况及电源情况。

可喜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心脏起搏器的研发逐渐解决了上述“痛点”,如文章开头提到的胶囊型心脏起搏器,它是集脉冲发生器与起搏电极于一体的新型起搏器,无需静脉植入心内膜导线,通过微创方式经大腿根部的股静脉直接植入心脏内,较传统起搏器而言具有以下优势:

1.无囊袋感染风险。植入传统起搏器,需要切开皮肤以便制作皮下囊袋,这就会带来切口感染或者迟发性感染的可能。而胶囊型心脏起搏器无导线,不需要制作皮下囊袋,也就无需胸部切口,可避免相关并发症。

2.穿刺并发症减少。植入传统起搏器,多采用穿刺锁骨下静脉的途径植入电极,这个过程可导致气胸、穿刺到动脉等并发症(部分采用剥离出头静脉等植入电极方式,可避免此类并发症)。而胶囊型心脏起搏器无导线同起搏器相连,就可避免此类并发症。

3.无导线相关并发症。传统起搏器导线通过上腔静脉同起搏器相连,导线本身的相关并发症也较多发,如导线断裂、脱落,以及磨损不绝缘或致皮下疼痛,一旦出现都较难处理。而胶囊型心脏起搏器无导线,可避免此类并发症。

4.无跨三尖瓣相关并发症。传统起搏器无论是单腔起搏器还是双腔起搏器,都需要跨三尖瓣将电极放置于右室,所以电极的存在势必影响三尖瓣的功能,而此类影响多以三尖瓣关闭不全为主要表现。而胶囊型心脏起搏器无导线跨三尖瓣,可避免此类并发症。

此外,胶囊型心脏起搏器只有一枚子弹头一样大小,体积仅为传统心脏起搏器的7%,重量仅为1.75克,患者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肩部活动不受限制。胶囊型心脏起搏器还拥有超强的电池续航能力,平均寿命超过10年;同时兼容1.5T/3.0T核磁共振扫描功能,可满足患者其他疾病诊断的需求。

4类人需要“备用马达”安装“备用马达”可以治疗心脏病,但并非所有心脏病患者都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进行治疗,必须有一定的适应症,主要包括:窦房结功能不全者、成人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者、慢性双分支阻滞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伴房室传导阻滞、颈动脉窦过敏和心脏神经性晕厥者等。

通常,以下4种情况的患者,就要采用永久心脏起搏器。

1.心脏传导阻滞患者:高度或完全性及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伴阿-斯综合征反复发作者;持续或间歇性室内三分支传导阻滞或有症状的室内二支传导阻滞者。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静止等伴反复阿-斯综合征发作者,或伴有心绞痛、低血压、心力衰竭者;双结病变或心动过缓、过速综合征,药物治疗困难者。

3.心动过缓伴频发早搏者。

4.儿童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

起搏器微型化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但目前胶囊型心脏起搏器主要适用于因心跳慢、心脏骤停引起症状的患者,对于年老体弱不能长时间耐受手术、合并糖尿病、既往行起搏器术后反复出现囊袋感染,以及肾功能不全等高出血、高感染风险的患者尤为适用。

而一些起搏比例高(心室起搏≥40%)的患者,或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面,暂时还需要植入有导线的心脏起搏器来治疗。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无限信号传输,双腔甚至三腔的起搏器植入也可以实现,甚至可以实现心脏内除颤的功能。总之,科技让生活更美好,未来可期!

本平台分享的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医院咨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家庭医药》,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77岁老太因晕厥入院,仅用17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