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位置固定良好,起搏参数正常。”
8月8日7:30,医院介入手术室内,我国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袁义强带领心血管内科七病区副主任(主持工作)黄琼、副主任医师李靖、副主任医师王磊、主治医师黄奥飞和心血管内科九病区副主任(主持工作)孙玉梅、主治医师陈培、心血管外科四病区副主任郑向阳、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郭迎春等分别为84岁的张爷爷和13岁男孩儿小安实施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随着一枚体积仅1.0立方厘米,重量仅约2克的无导线起搏器从鞘(起搏器的助推器)里释放出来,打开并着床在两位患者室间隔右室面上,并测试起搏参数良好符合植入要求时,这标志着国内首批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成功实施。这也是医院实施无导线起搏器的第20例。
一个月前,张爷爷晨起时出现胸闷、胸痛症状,有时还伴有头晕、黑蒙(眼睛视物时不能看到或看清物体,而以眼前发黑为表现的临床症状),持续十多分钟后能自行缓解,但此后上述症状间断发生。
医院检查显示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只有28次/分,并建议转院治疗。
一周前,张爷爷慕名前来医院,在心血管内科九病区住院治疗。
无独有偶。一个月前,小安活动后有心慌、乏力、黑蒙等症状,辗转来医院求诊,在心血管内科七病区住院治疗,检查发现也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是心脏电激动传导过程中,发生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电激动传导异常,可导致心律失常,使心脏不能正常收缩和泵血,称为房室传导阻滞。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心室率显著减慢,伴有明显症状如晕厥、意识丧失、阿-斯综合征等,需要植入起搏器治疗,以免发生长时间心脏停跳,导致生命危险。
医院从年6月成功实施我省首例成人(高龄)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以来,共计实施无导线起搏器20例(其中双腔起搏器2例),患者预后均良好。单腔无导线起搏器一般以房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适应症;窦房结功能正常的房室传导阻滞适合植入双腔起搏器。
目前,针对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国内绝大多数使用的是有导线的双腔起搏器,这种起搏器虽能够较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但其体积大,需要制作皮肤囊袋,同时要放两根电极,并发症较多。
袁义强介绍,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最大优势是通过算法革新,能智能感知心房信号,实现生理性的房室同步起搏,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不仅继承了单腔无导线起搏器的所有优点,即体积仅有维生素胶囊大小,重量仅约2克,兼容1.5T/3.0T全身核磁共振扫描检查,还可以让更多心动过缓的患者,如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体会到无导线起搏器带来的额外获益。
双腔无导线起搏器还有手术时间短、植入成功率高,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也相对传统起搏器方式更加良好;微创手术方式也能避免传统心脏起搏器手术植入给患者带来的皮下囊袋痕迹和手术创口伤疤。
双腔起搏器具有更接近正常人的激动顺序和传导顺序,如果患者同时合并房室结传导的问题,进行双腔起搏最保险,无论是窦性心动过缓还是传导异常,或其它特殊心律失常,都可以通过双腔起搏器为心律失常患者提供稳定的生命动能。
由于术前准备充分,加之积累的多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经验,袁义强带领手术团队,用时仅约1个小时,分别为张爷爷和小安实施了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术后,一老一小两位患者被转回普通病房。目前,两位患者各项生理指标正常,恢复顺利。
(医院李红李家枫于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