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看世界,你会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 [复制链接]

1#
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又一次让国人看到了中西医联合携手抗疫的局面,时至今日在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更多思考的时间。中医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伴随中国发展史近五千年,而在近百年历史中对于其功效一直饱受争议。那么中医究竟能不能治病,他在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发展壮大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对中医有着深厚的感情,自然也是力挺中医的。但就客观而言,中医不是纯粹的医学,而更接近于哲学,它基本是在利用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路来给人治病。

所以,在西医中会有细致严谨的分科,大的方面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再往细了内科又可以分为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传染病科等等,受所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的局限,一般西医大夫只能专注和胜任于一科或几科疾病的诊疗,像在本次疫情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就属于呼吸科方面的专家。

中医在这一点上更像个杂家,一个有修为的中医大夫基本上会是个全科大夫。

以中医的鼻祖扁鹊为例,相传他到处游历,长期在民间行医。当他来到邯郸地区的赵国,这里妇女患病人数较多,扁鹊就主治妇科。当他来到洛阳地区的周国,知道这里民俗多尊重老人,而老人多是耳目不灵的病症,扁鹊就主治五官科。咸阳地区的秦国比较尚武,非常重视小孩的培养,在这里扁鹊先生又主治小儿科。

上述虽然只是传说,但事实确实如此,中医大夫基本都是全科医生(没有成为全科医生也只是因为对某些疾病临床经验不足,但理论基本相通)。由于中医治病的原理从不外乎阴阳五行、生克治化、邪正虚实、气血盈亏这些方面,领悟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因病治宜而可不受病种的局限。这也就是为什么当遭遇非典、新冠等新病种侵袭时,西医往往一时拿不出特效药物,而中医却可以根据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理论经验,从容不迫的辨证分型和积极应对。

既然中医不是纯粹的医学而是哲学,那么证明中医的有效性就不仅仅囿于治病救人的医学层面,今天我们就从中医带给我们的哲理中,去重新认识一下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在中医视角下,在整体观念下,你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在中医的世界里,可以把疾病按病邪所属经络划分,比如太阳经证、阳明经证、少阳经证、少阴经证等,也可以按五脏划分,比如风寒犯肺、肝阳上亢、肾阳亏虚等,也可以按照卫气营血(温病学范畴)或者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划分,但最终都不外乎阴阳,也就是最终都要通过阴阳来看待问题。

中医学中的阴阳概念并不一成不变的阴阳关系,而是相对的灵活的动态的阴阳关系。比如具体到人体,正面属阴,背面属阳,如果单看正面,则上半身属阳,下半身属阴,如果具体到内外,则体表为阳,体内为阴,不管怎么变化,总是能分出阴阳来,这就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方式。

中医学博士罗大伦先生曾经说过一个简单划分阴阳的方式,那就是能看得见的、有形的物质属阴,而它实现的功能属阳(这只是阴阳关系的一个层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台电脑其所有的软硬件组成属阴,而它能实现打字、运算、上网等功能属阳;一张桌子,所有的木材组成属阴,它能当桌子用可以盛放物品,它所实现的功能属阳。

具体到人体上,血为阴而气为阳,因为血为有形物质,气看不见摸不着。具体到五脏之一的肾呢,亦分阴阳,肾阴代表的是一种有形精华物质,所以肾阴虚说明身体内部有形物质的缺乏,在中成药里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都是滋补肾阴的常用药。肾阳虚主要说明功能出了问题,比如表现为精神萎靡、腰膝酸冷等都是典型肾阳虚的表现,桂附地黄丸、右归丸又都是滋补肾阳的常用药。

将研究的事物分出阴阳来,这是一种什么思路呢,又有什么益处呢?这是看清事物本质的需要,当事物不分阴阳时,就像一种原始混沌的状态,你容易陷入事物本身而无从分辨和解析,而只有分出阴阳来你才能跳出事物本身,以客观的立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

比方一个人,如果没有忠奸善恶、是非功过这些概念,就很难去做出评价,而忠与奸、善与恶、是与非、功与过其实就是一种变向的阴阳划分,有了阴阳就等于有了标尺,忠奸可分,善恶可辨。

阴与阳就像一架天平的两端,而中心的平衡点就是阴阳最和谐状态。现实生活中阴与阳很难保持平衡,要么阴盛阳虚,要么阳盛阴虚,真正阴阳调和者,百人之中可能也难遇到一个,所以在中医看来,真正五脏调和的健康人很少,人们总是处于脏腑的各种阴阳失衡中。在种种阴阳失衡量状态下,可以将疾病划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之为“太过”,一类称之为“不及”。

何谓太过与不及,以肝气为例,肝主升发,喜条达,肝气升发太过则会形成肝阳上亢证(脉象弦硬,多见于高血压患者),肝气升发不及则会形成肝气郁结证(脉象细弦,多见于抑郁症患者);心气也是一样,心动过速属于太过,心动过缓又属于不及,都属于病态,唯有心脏调和不急不缓才是健康的状态;肺气亦是如此,太过则痰涎壅盛,不及则憋闷气短……身体各部位的机能也是一样,消化功能太过,用中医术语叫消谷善饥,消化功能不及,用中医术语叫胃纳呆滞,消谷善饥和胃纳呆滞都属于病态;肠道水分太过则便溏,水分太少则便秘,便溏和便秘反应的是人体阴阳的失调,都不正常。还有津液的输布,也存在太过和不及的问题,鼻腔黏膜分泌太过就会流涕不止,鼻腔黏膜分泌不及就会干燥不适;口腔唾液分泌太过,容易流口水(在北方又叫流哈喇子),口腔唾液分泌不足又会口干咽干。

从中医视角来看,偏盛则太过,偏衰则不及,不偏不倚的中立状态才最和谐、最健康。我们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延伸到自然、社会以及人的思维领域,结果也是一样。在自然界中以降雨为例,雨量太过就会出现洪涝,雨量不及又会出现干旱,洪涝和干旱对人类对庄稼而言都不友好,唯有降水适中不偏不倚,才能称之为风调雨顺;在气温上也是如此,温度太过就相当于气温偏高,温度不及就等于气温偏低,气温或高或低对人而言都不会感到舒适,只有气温不高不低时才是人感觉最舒适的状态。再在社会层面举两个例子,就拿在高速公路上行车来说吧,有最高限速和最低限速,车辆超过最高限速属于太过,容易脱离司机掌控增加车祸风险,车辆达不到最低限速属于不及,又容易形成拥堵,只有在最高限速和最低限速之间行驶,才是最和谐的驾驶状态;在政治上呢,一个国家太强硬属于太过,常会欺负弱国,在政治上太软弱属于不及,常被强国欺凌,只有不偏不倚状态下,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而言才最和谐。在人的思想层面,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属于太过,右倾是保守主义和投降主义,属于不及,两种思想都要不得,既不左又不右才是和谐处事之道;自负和自卑同样属于太过和不及两端,而自信则属于不偏不倚的中间位置......

中医这种认识疾病(事物)的方式有三个优势,同时也存在三个劣势!下面就一一罗列出来:

优势一:将纷繁复杂的疾病根据其对身体阴阳平衡的破坏特点可归结为有限的几类证型。无论是外邪还是内伤疾病,中医只是研究的这种疾病对身体阴阳平衡造成的偏离结果,从而根据这一结果辨证分型给予治疗,所以无论是面对非典还是新冠,抑或其它新生疾病,都不会逃出阴阳失衡这个局面,也自然不会影响到治疗方案的出具。

优势二:如果严格按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可以实现治本。人体是自然界最精密的“仪器”,他具备自我修复功能,当身体各方面的阴阳状态处于不偏不倚时,此时的抵抗力最强,自我修复能力也最强。而中医的抗邪或扶正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在治病,而是在调理和纠偏,使身体被疾病破坏的阴阳失衡状态纠正到正常秩序上来。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对应人体的肝心脾肺肾(气化的五脏,不是影像学上呈现的五脏),根据五行生克关系,肝(居左,五行属木)与肺(居右,五行属金,)心(居上,五行属火)与肾(居下,五行属水),正好构筑了一个正方形,而脾(居中,五行属土)属后天之本,通过消化吸收水谷之精,滋养自身和其余四脏。当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这个正方形的格局就被打破了,中医大夫所开的“方”无非是利用药物的五味四气(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四气即温热寒凉)的有机组合,将正方形的平衡关系重新建立起来,让身体各项机能处于最和谐状态从而实现自我修复。又因为这种康复是建立在机体自我修复基础上的,不是借助于抗生素、激素等生物化学制剂,实现了从疾病破坏身体阴阳平衡——中医辨证分型——中药纠偏恢复阴阳平衡——机体自我修复——恢复健康的全过程,所以可以做到治本。

优势三:防患于未然。西医诊断疾病和治疗方案的出具大致是需要根据影像学检查(B超、CT、X光、核磁共振等)和实验室检查(血液学检查、尿液检查、脑脊液检查等)来下结论,无论是功能性疾病,还是器质性疾病,此时已经发展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疾病。中医是预防医学,他对疾病的定义可以提早到阴阳最初的偏离。比如一个人最初由肾阴不足渐渐发展成肝阳上亢证(多见于高血压),最后出现了出血性中风(西医上称之为脑出血),大概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是中医上说得单纯的肾阴虚阶段,此时进行体检可能既无影像学改变,也无实验室检查异常,在西医看来一切正常,但在中医看来由于肾阴向“虚”的方面倾斜,阴阳已然偏离,已经属于病态了,一般会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用一些熟地、山药、枸杞之类的滋补肾阴的中药予以纠正,恢复其阴阳平衡关系,可有效预防和避免未来重大疾病的发生。

劣势一:过于粗放,不够细化。就像优势一中所说的那样,复杂的疾病可以最终归结为几个有限的证型并展开治疗,如此暴露出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过于粗放,不够细化。很多年以前曾经有一个肺癌骨转移的患者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由于骨转移之后非常疼痛,要经常大把大把的吃止痛药,他曾问我如果他的病用中医治疗疼痛能降为几级,我一时却无从回答。中医虽然对药材配伍、炮制及份量的把握等方面很严谨,比如十八反、十九畏,具体方剂中药材该下到几两几钱等等。但在对疾病系统认识上,症状及疗效的评估量化上非常粗放。在本次疫情中也可以看到,为了评估中医抗疫的疗效,只能启用与纯西医治疗对照的方法。在这一点上,西医做的非常到位,以肾病为例,其尿常规检查能确定蛋白质的性质是阳性还是阴性,而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以确定每天有多少克蛋白质从尿液中流失,还有每日体重、尿量的记录,这些都构成了对疾病诊断及治疗后的疗效评估的标准。然而每一种医学都有其自身的缺陷,西医的缺陷在于借助外力(一些生物化学类药物)对症治疗而非对因治疗,所以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在内的很多疾病需要终生服药。而中医的这种认识事物粗放的缺陷是与生俱来的,是由其认识事物的方式所决定的,所以也无法得到弥补。

劣势二:用主观感受来判断客观现实。患者的脉象是客观存在的,要了解各脏腑间的盛衰情况,需要医者诊查脉象,很多脉象之间(比如微脉、濡脉、细脉、弱脉)差别细微,而医者的主观感受容易受到形形色色的干扰,有时候很难得出正确的判断。在这一点上西医基本是通过相对客观的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提供诊断依据的,如果仪器设备没出什么问题,一般得出的结论是相对准确的。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医基本上是医不自医,也很难给亲近的人看病,因为在面对自己或亲人的时候,主观感受的波动会更大,遣方用药更是很难拿捏分寸。要扭转这一劣势,只能通过提高医者的心理素质来尽可能的加以改观。

劣势三:一人一方。一人一方的个体化治疗怎么会成为一个劣势呢?这是因为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决定了即使一个再好的中医大夫,他所惠及的病人也是极为有限的。同样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的人体,由于病邪侵袭的部位不同,患者自身体质的不同,体内激起的对抗不同等等,受各种因素左右导致了阴阳失衡的状态、累及的脏腑等也完全不一样,所以只能一人一方辨证论治。扭转这一劣势的方式就需要实现人人懂医和全民皆医,这一点倒与唐代“药王”孙思邈提出的“家家自学,人人自晓”的全民皆医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上述无论是在谈论中医,还是用中医的视角谈论世界,都采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这个角度既跳出了中医本身,又以一种客观的哲学的视角来俯瞰中医,俯瞰世界,这就采用阴阳认识事物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