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六项指标关乎寿命,一表自测是否满足健康 [复制链接]

1#
<

●体重、体重指数、静息心率、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走路快慢直接影响健康

《生命时报》第期头版

受访专家:

医院老年内分泌科教授田慧

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康琳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张一民

本报记者田雨汀

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长寿息息相关。四川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期刊上发表一项研究综述,从体质学角度分析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与长寿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体质水平与慢性病的发生、全因死亡率、健康生存及长寿紧密相关,体重、体重指数、静息心率、心肺耐力、肌肉力量、移动能力这6项指标直接影响健康。

体重控得巧,老了慢病少

不少研究都强调了体重和慢性病发生、健康生存间的关联。一项大型队列研究发现,成年早期(女性18岁、男性20岁)体重增加会显著升高冠心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针对妇女的一项研究发现,体重增加11~19公斤,会使冠心病患病率增加2倍。《美国医学会杂志·心脏病学》上一项研究表明,与正常体重和体重指数(BMI,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的人群相比,超重和肥胖的中年人终身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研究人员也曾在研究中指出,中年时期超重的男性,健康生存到85岁及以上的可能性显著降低。

既往研究提示,体重、BMI与全因死亡率是U型关系,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死亡率。医院老年内分泌科教授田慧说,用身高(厘米)减去,就是理想的体重(公斤),上下浮动最好不超过10%,浮动范围最多不超过20%。本世纪初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BMI正常范围为18.5~23.9,超重为24~27.9,肥胖为超过28。年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一项针对万亚洲人群的研究指出,亚洲人BMI在22.6~27.5死亡风险最低。

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康琳表示,对于老年人来说,保持体重的标准略有不同。中国有句俗话“千金难买老来瘦”,很多老人由此会刻意追求偏瘦身材,害怕“三高”不敢多吃,甚至将肉、蛋、奶拒之千里。事实上,老年人微胖才是最佳状态。随着年龄增长,身体衰老,代谢能力下降,老年人如果太瘦,肌肉流失、营养不良等风险会很高,所以需要保持适当的体重,以增强体质和抗疾病等打击的能力。通常建议,老年人的BMI控制在20~26.9较合理。

保持体重,主要应做到合理饮食和积极运动。在饮食方面,要控制热量,减少精制主食、零食的摄入。有研究表明,每天减少14%的热量(约等于50克薯片或锅巴,或者是减掉正餐外的零食),就有延寿作用。在运动方面,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张一民表示,成年人每周应进行不少于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即可,注意不要过度。老年人在身体能耐受的情况下,更推荐多做快走、慢跑、太极拳或广场舞等能坚持又有一定社交属性的活动,运动量以有点累、出点汗为宜,每次20~30分钟。

心肺功能强,身体耐力好

心肺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所在,静息心率和心肺耐力是重要衡量指标。人一生中心脏跳动25亿~30亿次,健康成年人静息心率应为每分钟60~次。若低于60次/分,可导致头晕、乏力、眼睛发黑甚至晕倒等心动过缓的症状;若高于次/分,要小心房颤、室性心律失常等问题。美国心脏协会旗下杂志《高血压》曾刊发研究指出,在40~69岁人群中,心率大于次/分的人群,死亡风险是心率小于60次/分人群的2.18倍。不过一些研究指出,在安静休息状态下,每分钟50~80次心跳最健康,超过80次就算过快了。康琳提醒,相较年轻人,老年人心率本就有所降低,若身体没出现不适或特殊症状,就无需过度担忧。需注意,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应控制在每分钟80次以下,因为其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平衡失调,可导致血压升高,损害心脏功能,并进一步促使心率变快。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心肺耐力水平与死亡风险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统计了75万来自不同种族的30~95岁人群的数据发现,心肺耐力水平最低、较低的人群相较于心肺耐力极其健康的人群,死亡风险分别升高3倍和1.9倍,而心肺耐力极其健康的人群寿命则延长了6~7年。张一民介绍,评估心肺耐力,运动负荷实验是金标准,但计算方法都较为复杂,日常自测的话,可以试试6分钟步行试验:选一条较平坦的跑道或标准跑道,采用快步走前进,测量6分钟内走过的距离,若超过米,说明心肺功能正常;若小于米,提示可能存在心肺功能不足或心力衰减等问题。

专家表示,要保持健康的静息心率、提高心肺耐力,最重要的是坚持适量运动。张一民建议,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一定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广播操等。运动时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